..續本文上一頁,毫無防護,因而廣納十方惡鬼神。
“因彼食次,舐其唇吻”:“次”,的時候,之時,之際。“唇吻”,即嘴唇。因這些惡鬼神系以觸惡臭之氣爲食(以惡臭爲其“觸食”),此時行者唇上口中既發出他們賴以爲生的辛臭之氣,因此他們都會來至其唇邊,以口攝取其“觸食”,故即與行者口對口相觸、相吻矣!
“常與鬼住”:前面經文中說:十二類生皆依四食住;此類鬼神既依辛臭之觸食而住,而這位行人又常能“供應”他們的辛臭之“觸食”,因此他們也就在此行者的道場中“定居”下來了,故經中說此行人“常與鬼住”(此行者對這些惡鬼神真可謂是“供吃供住”!)
“福德日銷”:因常與鬼住,陰氣盛、陽氣衰,陽氣及正氣、以及福德之氣便漸爲陰氣所攝取或覆蓋,猶如氣象中之大氣壓或冷氣團,可攝取周遭之氣流一般。因此行者之正陽福德之氣漸受消蝕。
“長無利益”:“長”,增長。“無利益”,指無利益之事,包括無利、無益、無意義、及有害之事,都叫作無利益事;例如在這種時候,行者常會忽然起念,覺得很悶,想出去“透透風”,到外面遊蕩一番,因而行種種放逸不當之事,而自以爲很“自在”;如于遊蕩中,忽又起念去看戲、泡咖啡店、洗叁溫暖、乃至“馬沙雞”(按摩)等等。又如,即使在道場,心亦常神遊于外,或看無益書報、雜志,或看電視、或聽廣播,或打電話找朋友聊天,或找人聊天、泡茶,或修習世間藝業,如彈琴、唱歌、繪畫、書法、刻印、作詩、填詞、或研習外道、或修習世間學問如文學、哲學、曆史、政治、經濟、商業等等,花費很多時間于營求這些對菩提、解脫無所益利之事,而這些境界,實爲魔之留難、延宕之策所生,不可不知。
“是食辛人修叁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因爲太臭,其口及全身毛孔,皆散發辛臭之味。“菩薩”,包括金剛、明王。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魔王”,此辛臭不但招惡鬼神來,有時連大力魔王亦會招致。“方便”,此處之意爲修行的漏洞、缺陷、罅隙。
“現作佛身,來爲說法”:謂見佛聞法,或感得佛來現身,本是最好的事,但對不能“護淨”(不食五辛酒肉亦是“持淨”的項目之一)及修行不如法,而得見佛身現前,反而是最不妙之事,因爲此佛實非真佛,乃魔所化者。
“非毀禁戒,贊淫怒癡”:“非”,批判其爲非,“毀”,破壞、毀謗。“禁戒”,如來禁止佛弟子不當作之事,即是律中所稱的“止持”:止持者,即此事若不作,即“持”,此戒之相,如殺業,不作殺業即是“持不殺戒”,故稱“不殺”爲一種“止持”戒。又如目前所說的不食五辛、酒肉,亦是一種“止戒”,亦即是“如來禁戒”之一。“淫怒癡”,即貪、嗔、癡。以各種貪欲之中,貪愛淫欲之力最大,爲衆生之生死根本,故經中亦常以淫而代表貪,以淫而攝一切貪。此謂,這魔所現的假佛身,由于此行者貪染臭穢之業所感,而爲之說種種顛倒之法,如毀謗佛戒,而說持戒是小乘人“硁硁然小人哉”,小根智人之所爲,若是大乘人,都不必如此;又如說“小疵不掩大德”、“大德不諱細行”、“大器不拘小節”等等似是而非之論,令其動搖持戒之心。俟其持戒之心動搖後,再爲他贊歎淫怒癡,而說的謂“淫怒癡與戒定慧無二,此是不二法門,是一真法界。”或作如是說:“若言淫怒癡是染汙法,此乃愚人自心分別,這是爲小根機的人說的權法。”因此又進一步說:“至于大根器之人欲入不二法門、一真法界,應體行無分別之大道,須于染淨諸法,都無分別,不生執著,如是才能于法自在,速入一真法界,證大菩提。”
又說:“是故,能否看破“戒不是戒”、“淫怒癡即是戒定慧性”,而于淫怒癡當中,體會其戒定慧之性,即是“于刀口上修”,若透得過這關,即是“轉煩惱爲菩提”、“轉染成淨”。“轉識爲智”的具體“起用”。舉要言之,欲修此體用一如的大法,莫過于在男女交媾之際,體會交媾(gòu)之事實是“不垢不淨”、“自性清淨”,因此男女交媾之身,當體即是“毘盧真法身”,如是觀成,交媾之時當下即得超越一切染淨諸法;男體即是定身(而以男根爲代表,爲其精華),女體即是慧身(而以女根爲精要之代表);定是體,慧是用,故男女根交會即是“定慧一體”、“定慧等持”、“體用一如”、“大機大用”,證大菩提;是故此男女交會之事實爲“無上瑜伽”,實爲度生死、證菩提之無上契機,最爲迅疾、最爲奧妙之法,舍此無他。”如是等似是而非的邪論,其中又引用許多佛法名相與曲據,故令染心者,聞而心喜,誤以爲得聞大道,又是“佛身”所親說,因而踴躍歡喜奉行,且自以爲高,而生大邪慢,輕慢一切人,乃至輕慢叁寶,除了他自己受法的上師以外,其他一切人,若在家若出家,皆不屑一顧;而彼等于此邪慢,並非完全不自知,而且是有意如此傲慢,還給它一個名稱,稱爲“佛慢”,並以此“佛慢”是大修行者到了某種境界才能産生出來的“工夫”。附及,佛正法中,並無“佛慢”一詞,這是附佛外道的邪說;以佛實無慢,因爲慢是六大根本煩惱之一,而佛煩惱已斷,故佛無慢;若佛有慢,則佛仍有根本煩惱,即有俱生無明,仍是凡夫,即應仍墮生死輪回。又,有慢者,恃已淩人,必輕他人;佛自證無上菩提,然以智眼及悲心,等視一切衆生,故佛不輕慢任何一人;佛乃至對外道人亦不輕慢、一體尊重。若佛輕慢于人,即不度衆生,如同外道神祗,自高于一切,我慢貢高。是故謂修行人“起大佛慢”不但有邪說之嫌、誤導衆生,並且亵渎如來。
“受魔福盡”:“魔福”,魔亦有魔福,舉如其所得之神通,以及統領諸魔、鬼神之威勢等,皆是魔界之福。如同世間黑道大哥之作威作福、欺壓良善、無所忌憚,醇酒美人、華屋巨廈,乃至結交權貴、呼風喚雨無所不能,是亦可稱爲“黑道之福”欤,然實與魔福相類似,以其所享之福越大,便是其所造之惡業越重,後世之果報亦更深巨,然黑道與魔皆不自知,且自以爲幸、自以爲能,實可憐愍。
【義貫】
“是五種辛” 臭之食,若“熟食”即能“發”起“淫”欲,若“生啖”則促進肝火而“增”長嗔“恚”心。“如是”于十方“世界”中(不論何處),任何“食辛之人”,他“縱能宣說” 佛之“十二部經,十方天仙”,雖本樂聞佛經,然因“嫌其臭穢,鹹皆遠離;諸餓鬼等” 則“因彼食”辛物之“次”,冥“舐其唇吻”,故彼人實“常與鬼”同“住”一處,從而其“福德”漸受鬼衆吸攝、轉化而“日”漸“消”磨減少;以福德減少故,即多增“長無利”無“益”的虛妄之事。
“是食辛”物之“人”,雖發心“修叁摩地”,一切“菩薩、天仙”及“十方善神”,皆“不”願“來守護”,(以其辛臭難可忍受故);反之,“大力魔王”則正“得其”過犯之“方便”,而“現作佛身,來爲” 之“說法”,其所說之法,皆是爲了“非毀”如來“禁戒”,令其起破戒犯戒之心,然後再進一步“贊”歎“淫、怒、癡”等臭穢之法(推爲無上,說染淨不二,犯而無犯,無有開遮持犯,無法可得,都無分別、執著,最極清淨;見淫怒癡之行,即是戒定慧,無二無別,言此即是證得清淨法身,入一真法界、得無上大解脫之關鑰),作如是等邪說謬論,令其勇于犯戒、破戒而無畏懼、心不改悔,反以破犯爲菩提,心生大顛倒。以此惡因,“命終”必“自”感“爲魔王”之“眷屬”,其後“受魔福盡”,即直“墮無間”地“獄”,不必經曆中陰身。
“阿難,修” 習圓通叁昧求“菩提者”,若能“永”遠“斷”除“五辛,是則名爲” 從凡夫地“第一”(最初)“增進”菩提道之“修行漸次”。
2.第二漸次:刳其正性(斷淫、酒、肉,及持余戒)
【“雲何正性?阿難,如是衆生,入叁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淫心,不餐酒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叁界者,無有是處。”】
【注釋】
“正性”:正惡之性,亦即性戒之業,如殺、盜、淫、妄等,因這些業爲正犯了如來戒法,且其業本身,不論違者本身已正式受戒與否,若有違犯,皆是造了惡業,以其業之性本來是惡。
“永斷淫心”:修叁摩地,不但要斷除“淫行”,而且連“淫心”都不能有,即不得起“淫念”。這裏所說的淫行與淫心,不但指不能邪淫,即使在家人,連正淫亦不許;故在家人欲修叁昧,最好是單身,或已行梵行者,即須所謂“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依本經言,即使在家人,亦不許平常一邊與女人行淫,一邊修叁昧;如是必入魔道,詳如前說。
“不餐酒肉”:以酒肉一來亂性、且助殺,二來亦助發淫性、以及獸性。
“以火淨食”:此指凡所食之物,必須先用火煮過,例如:烤、煮、煎、炒、燙、蒸、煨等。因此不食生菜,以離于野人(不文明人)生食之野味、野氣、野性。
“無啖生氣”:“生氣”,生菜之氣。因爲生菜之氣會助長野性,故佛不聽許。又“不食人間煙火”爲外道行,非是佛行。複次,近來有醫界、營養界人士提倡吃生菜沙拉以治病或強身,須知,如果吃生菜是爲了治病,把它當作一種醫藥來用,固無可厚非(這在律學中,爲了治病,也可以有開緣。)然而若是修叁昧之人,最好依佛所教而不啖生菜,以此不違佛之教敕,庶幾叁昧有成。至若一般佛弟子也盡量要熟食才好,以爲修叁昧種諸遠因,而且也才是依教修行離于世間貪愛(貪身、貪口、貪味)。
“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如經中所說,一切衆生由于淫殺二業故受輪回,衆生由于相愛而相生,相憎而相殺,如是相生相殺,故輪回不已。因此佛言若欲出叁界生死苦,先須斷此輪回之二根本:淫與殺。然當今附佛外道,皆言學佛不用斷淫及殺,乃至以淫行爲證道之階,大違佛說。再者,末法邪魔之欲破壞佛弟子修行,最厲害的,還是在引人入于淫、…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