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回(仍處輪回)
【阿難,是等皆于人中煉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于人境;斯亦輪回妄想流轉;不修叁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注釋】
“于人中煉心”:“人中”,于人道中,怖懼無常生死。“練心”,修練妄想之心。
“別得生理”:“別”。于正道外。“生理”,延生之理。
“妄想流轉”:“妄想”,于軀殼上求長生不死,實是貪色又貪命,于內外之色法上所示(舉如其所用之藥、餌、草木、金石、氣精、津液、日月星雲精色、咒禁、思念、交媾、五行變化等)種種妄想。“流轉”,故仍屬生死流轉之法。
“不修叁昧”:“叁昧”,指真實叁昧、正定。蓋欲免輪回須斷妄想、欲斷妄想,須修叁昧,而後假叁昧之力,照斷無明妄惑,妄想斯滅。然而求仙之人,不但不修真實叁昧,且又種種妄想邪修,不求斷除貪愛,無怪乎其于叁界流轉不斷。
【義貫】
“阿難,是等皆” 是“于人”道“中”怖懼無常生死,而別修“煉”妄想“心”,以求長生不死,“不修正覺”,存想固形,于正法外“別得”延“生”之“理”,得世“壽千萬歲,休止” 于“深山或大海島” 中,“絕于人”煙之“境”;然“斯亦”屬“輪回”之中,以于軀殼上求長生、及貪色、貪命種種“妄想”故仍屬生死“流轉”之法。又以其“不修”真實“叁昧”正定,故仙“報”受“盡”仍舊“還來”改頭換面,“散入諸趣”之中。
第九節 天存之因果
一、天趣之因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諸妻妾恩愛。】
【注釋】
“不求常住”:交光法師雲:“此四字即叁界總因。”“常住”,指常住真心。謂世間之人多不求常住之真心,以達不生不滅之法身境界。
“未能舍諸妻妾恩愛”:亦即未能離欲。
【義貫】
“阿難,諸世間人”,多“不求”自覺“常住”真心,且“未能舍諸妻妾恩愛”及諸欲,而依有爲事相,求有漏果報,生于欲界天。
二、諸天趣
A﹒欲界天
(A) 六欲天
①四天王天
【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于日月。如是一類,名四王天。】
【注釋】
“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流逸”,奔流縱逸。謂有一類衆生,雖未離欲,但謹守五戒,不犯邪淫。不但身不犯邪淫,連于心中也不流逸于邪淫之事,例如婚外情或狎妓。
“澄瑩生明”:此指其心中之愛水。謂此類衆生,由于不邪淫,故其心中之愛水澄清瑩潔,因而心生光明。
“命終之後,鄰于日月”:以其心生光明,故果報爲與光明之體(日月)鄰接。蓋四天王天生于須彌山腰,近于日月宮。
“四王天”:四王天爲帝釋天之外臣之一;四天王爲;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此四天離人間之地面四萬二千由旬,身長拘盧舍四分之一(相當于七十五丈),天壽五百歲,其一晝夜等于人間五十年。(故其天壽相當于人間九百余萬年)。此天中人行淫欲時,不再以男女根相交,而但以交抱(擁抱)爲淫。
【義貫】
其中一類衆生,謹守五戒,“于邪淫”戒“中”,不但身不犯,且于“心”念亦“不”奔“流”縱“逸”于邪淫事,故其心中愛水“澄”淨“瑩”潔,因而心“生”光“明”。于其“命終之後”,以其身心明潔,故感得以舍人身、獲天身而上生于須彌山之山腰,“鄰于日月”宮;“如是一類”,衆生“名四王天”。
【诠論】
天趣與仙趣不同。《楞嚴正脈》雲:“世人仙天不分,而學仙者濫附于天,且謂諸天皆彼祖仙,今略辯之。”《正脈》接著說:仙人是以人身,而貪戀長生,故仙人最怕“舍身、受身”(即舍此身;因一舍身即是仙報享盡,不再長生、不得再爲仙矣。)然而諸天卻都是先舍去人身,然後才受天身,而仙人則是愛著不舍其人身,故是大不同。又仙趣與天趣之住處不同:仙人所住,最高、最上的,莫過于蓬萊島與昆侖山,但蓬萊島與昆侖山皆非在天上,而是在人間;仙倫對于天上的四王天之住處尚且夠不上,何況四天王天以上之六欲天,更不論色界天、淨居天等。由是可知,天道是叁界衆生之中最尊勝的一道,絕非欲界之鬼、神、仙之所能比擬。惜乎中國自古以來,求仙者多,學佛者寡,滋可歎哉。
②忉利天
【于己妻房淫愛微薄,于淨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注釋】
“于己妻房淫愛微薄”:謂即使于正淫,其貪愛亦不深。
“于淨居時,不得全味”:“淨居”,指平日修行。“味”,淨味。謂于平日修行時,有時仍會有淫念生起,因此其淨行之味不得完全,即仍未完全不行淫,偶而與妻房有淫行。
“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因其連正淫亦少,故身心比生于四天王天之衆生更加明淨,由是感得命終之後超日月光。
“忉利天”:此雲叁十叁天,因其四方各有八天,中有一天,其都城名善見城,爲帝釋所居。此天離地八萬四千由旬,在須彌山頂。其天人身長半拘盧舍(相當于一百五十丈夫),天王帝釋之身長爲一拘盧舍(叁百丈)。其天之一晝夜等于人間一百年;天人之天壽一千歲(相當于一千八百余萬年)。四天王天與忉利天,由于未全離地,故統統稱爲地居天。此天中人行淫欲時,與四王天一樣,不再以男女根相交,而但以交抱(擁抱)爲淫。
【義貫】
另有一類衆生,不但不作邪淫,即使“于己”之“妻房”之正淫,亦“淫愛微薄”,然“于”平日“淨居”修行“時”,亦間有淫念起,而偶有正淫,故“不得全”其清淨之法“味”(淨行不得完全),然以其身心比四王天衆生又更加明淨,故其“命終之後”,即感得“超日月”光“明”之身,而得生于須彌山頂,“居”于“人間”之“頂,如是一類” 衆生,“名忉利天”。
③焰摩天
【逢欲暫交,去無思憶,于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于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焰摩天。】
【注釋】
“逢欲暫交”:謂即于欲境現前時,暫時相交接。來世生焰摩天之人,其在世時,便不再有男女交媾之貪愛,而只是忽有欲起時,暫且行之而已,並非存心爲之。
“去無思憶”:“去”,過去,即事畢後。謂忽起之淫事過後,便不再去回憶或回味它。
“于人間世動少靜多”:“動少靜多”,即少諸造作,因于人間諸欲已非有深染故。
“于虛空中朗然安住”:“朗然”,光明貌。謂此類衆生之所以能于虛空中朗然安住,是由于欲薄,並且靜多動少的果報。
“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此天所居,其高度已超過日月宮,且高過日月光明所能及之處。
“是諸人等自有光明”:“自”,自身。然而這些天人,他們的身體自己能發出光明,故不須藉世間的日月光,也不會處于黑暗。
“須焰摩天”:此天以日月光明燭照不及,而自有身光,故不以明暗來劃分晝夜,而以蓮花之開合來分。此天離地十六萬由旬,有地如雲,諸天衆朗然安住。天人身長二百二十五丈,其一晝夜等于人間二百年,天壽二千歲,相當于人間叁千六百萬余歲。須焰摩天又譯爲焰摩天、或夜摩天。此天中人行淫時,但以執手爲淫。
【義貫】
此類衆生在人世時,若“逢欲”境現前之時,只“暫”時相“交”而已,並不存心爲之,且事情過“去”之後亦“無思”念“憶”想其事(不再回味),加以其“于人間世”非有深染故“動少靜多”,少諸造作。當其于人間“命終之後”,即“于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 之“光明上照不及” 此天,然“是諸人等” 其身“自有光明,如是一類” 衆生“名須焰摩天”。
④兜率天
【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叁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天。】
【注釋】
“一切時靜”:此類衆生比上一類(來世生夜摩天者)更進一步;上一類在世時是“動少靜多”,此類已達于一切時中,皆能靜而不動。
“有應觸來,未能違戾”:“應觸”,應行之觸。“來”,指相引誘或逼迫。“違戾”,抗拒、不順從。謂此類衆生在世間時,其淫欲雖已達于一切時皆靜止,但若有誘惑時,卻也仍無法抗拒。
“上升精微”:“上升”,即上升而受生。“精微”,精細微妙之境。
“叁災不及”:這是指兜率內院。“叁災”爲水、火、風叁災。以內院爲補處菩薩所住之處,猶如諸佛淨土,故叁災不能及。
“兜率天”:又譯爲兜術天、或兜率陀天,義爲知足。此天之天人是以相視而笑爲淫事,連手也不再接觸了(故離欲更遠)。此天離地叁十二由旬,天人身長叁百丈,其一晝夜等于人間四百年,天壽四千歲,合人間七千二百萬余年。
【義貫】
此類衆生于人世間 “一切時”皆能“靜”而不動,設“有應”行之欲“觸來”相誘,彼人猶“未能違戾”其誘而順從之,(然並不主動爲,故又較前爲勝)。其人于人間“命終之後”,即“上升”于“精”細“微”妙之天境,其內院 “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 于“劫壞”之時,水火風“叁災”亦“不”能“及,如是一類” 衆生,“名兜率天”。
⑤樂變化天
【我無欲心,應汝行事,于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注釋】
“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此類衆生,自己實無淫欲之心,只是應其眷屬而行房事。
“于橫陳時”:“橫陳”,玉體橫陳,指行房之時。
“味如嚼蠟”:淡然無味之義。
“生越化地”:“生”,轉生。“越”,超越,指超越下天(兜率天),意即比兜率天還要高。“化”,變化,指能自行變化五塵之樂具,而自受用。“地”,境界。
“樂變化天”:簡稱化樂天。此天中人但以互相熟視爲淫,連笑都不用了。此天離地六十四萬由旬,其地如雲,天人身長叁百七十五丈,其一晝夜等于人間八百年,天壽八千歲,合人間一億四千四百萬余歲。
【義貫】
此類衆生在世時,其心態爲“我”實“無”淫“欲”之“心”,但“應汝”而“行”房“事”;故“于”玉體“橫陳”行事之“時,味如嚼蠟”,索然無味。此類衆生于人間“命終之後”,即得“生”于超“越”下天、能自行變“化”五欲樂具之境“地;如是一類” 衆生“名樂變化天”。
⑥他化自在天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注釋】
“無世間心”:謂厭離世間,已無樂著世間之心。
“同世行事”:“行事”,行夫婦事。謂示與世間人相同,亦行夫婦之事。
“于行事交,了然超越”:于行事相交之際,完全超越之,指完全沒有欲想。
“遍能出超化無化境”:“遍”,完全。“出超”,出過超越。“化無化境”,能變化之境及不能變化之境;能變化,指第五化樂天。“無化”之境,指其他以下四天。
“他化自在天”:此天于五塵欲境,不勞自己變化,皆是他天之所變化者,而此天之天人得以自在取而受用。此天離地一百二十八萬由旬,天人身長四百五十丈。其一晝夜等于人間一千六百年,天壽一萬六千歲,合人間二億八千八百萬余歲。又此天之天人,以眼暫視,便爲淫事。
【義貫】
此類衆生衆生全“無世間”樂著之“心”,然仍權“同世”間人而“行”夫婦“事”,然“于行事”相“交”之際,卻“了然超越”,毫無欲想。其人于人間“命終之後”,則“遍能出”過“超”越能作變“化”之第五天以及“無”變“化”之能的下四天之“境。如是一類” 衆生,“名他化自在天”。
【诠論】
《瑜伽師地論》雲:“第六天上別有魔羅所居天宮,即他化自在天攝”。故可知,欲界天之魔王,是屬于他化自在天之一部分(爲他化自在天所攝),但並非他化自在天即是欲界天之魔王。
(B)結語:仍屬欲界
【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迹尚交,自此已還,名爲欲界。】
【注釋】
“形雖出動”:“出”出離,遠離。“動”,動亂,尤指淫欲時的動亂之相。謂六欲天之天人形體上已無男女交合的動亂之相。關于六欲天人之淫事,有偈雲:“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執手兜率笑,化樂熟視他暫視,此是六天淫欲樂。”
“心迹尚交”:“迹”,行迹,迹相。“心迹”即心之行相,亦即心行。“交”,交合。謂于心行上仍有交合之想;是故其心仍不能完全無淫念;即使其形體上已不再以男女兩根相交成其淫事,而僅以擁抱、握手、對笑、熟視、暫視等極細微之行爲以代之,但其心仍無法完全去除淫想,故仍在欲界。
“自此已還”:“此”,指第六欲天。“已還”,以下。謂從這六欲天,以下乃至于阿鼻地獄。
“名爲欲界”:都同名爲欲界;因爲五趣勝劣雖殊,苦樂差別尤大,但同樣都有五欲。欲界中,上括六欲天(天趣),中有仙趣及人趣、鬼神趣,下含畜生趣、地獄趣,故欲界于法相學中又稱爲“五趣雜居地”。
【義貫】
“阿難,如是” 欲界“六天”,其“形”體上“雖”已超“出”男女交合時的“動”亂之相,漸達于靜止,然其“心”行之“迹”相上“尚”有“交”合之想,(心淫不能完全去除)。“自此”六天“已還”(以下),至于阿鼻地獄,其中所有一切五趣衆生,皆同“名爲欲界”(是故欲界又名五趣雜居地)。
【诠論】
《楞嚴經正脈》雲:欲生此六天,“行功禅定爲緣,通修十善爲因。但十善之中,斷欲爲要,設不斷欲,十善何成?如來爲人從要故,惟約欲輕、欲重,而分勝劣。本經修楞嚴大定,以淫欲爲生死冤家,故此中惟約欲。六(欲)天以“寡欲”而上升,四禅(天)以“絕欲”而高蹈(dǎo跳動)。故知,不斷淫欲,上界(色、無色界)猶不可(期)望,況欲證無上菩提耶?”圓瑛法師雲:“所以欲修叁摩地,而出生死海者,必須先斬此一關也。”善哉斯言。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