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P7

  ..续本文上一页的人便常把原本应合起来念的音分开来念,例如“娑婆诃”即是一例。“娑婆”二字之下应有“二合”标示,而读作(sua ha)才对,而非(so po ho)或(sa po er)等等。

  “苏伽多耶”:(sugataya,苏加他押),又译为“素誐他”,义为善逝,如来十号之一。

  “阿啰诃帝”:arhate,义为应供,亦如来十号之一。

  “三藐三菩陀写”:samyaksambuddha,正等正觉,或略称等正觉、正等觉。

  “佛陁(tuó)”:Buddha,佛陀。  

  “俱胝”:koti,亿。

  “瑟尼钐”:snisan,与“乌瑟尼沙”usnisa同。唯“沙”为单数,“釤”为复数。义为:顶髻,顶上肉髻,无见顶相,为如来三十二相之一,系三十二相中之最胜者,以其处如来顶故。

  “萨婆”:(sarva,萨尔瓦、萨尔乏),一切。盖梵文“ ”之音,在v与b之间,又有点像w(乌)音,中英文都无此音,故古代汉译系取其“b”之一端,而近代拉丁拼音则取其“v”之一端。

  “勃地萨跢鞞弊”:“勃地萨跢”,即菩提萨埵(Bodhisattva),即菩萨之全称,义为大道心有情,或觉有情。“鞞弊”bhyah,众也。

  “萨多喃”:saptanam,七。此与“准提神咒”一开始的“南无萨多喃”是一样的。

  “俱知南”:koti,俱胝,亿也。“喃”nam,表复数,众多也,合言,亦即数百亿之谓也。

  “娑舍啰婆迦”:sasravaka,声闻。

  “僧伽喃”:samghanam,众。一般所说之“僧”或“僧伽”,即是此字。“喃”,同样为复数义。

  【义贯】(1句——5句)

  皈命如来、善逝、应供、正等觉,皈命一切佛陀亿万之佛顶(无见顶),皈命一切诸佛菩萨,皈命七俱胝(七百亿)正等觉并诸声闻众。

  【诠论】

  诸佛菩萨密咒中之密语,其意义并非只有表面一层,故自古翻经大师皆有“多义不翻”及“密义不翻”之约定俗成。如今在此所作之注释及义贯,亦仅供学者参考,并非如来密咒之义一定就是如此,或仅有此义。

  又,有些人有一种误解,以为密咒是没有意义的,或密咒之意义系“不可说”,而且阻人探索其义。这是错误的,也是矫枉过正。正说应是:如来密咒,义深无量,并非无义。试想:如来怎会作“无义语”?须知如来所说,其名、句、文,一音一字一词,悉皆有义;不但有义,且有深义、有广大无量义;故可知若说密咒“没有意义”是决定错误的。

  其次,古代大师译经时,亦常于咒文中,以小字将咒文之义译出,如本书所作者。请参阅《大正藏》中《楞严咒》、《大悲咒》等之古代注释。

  再者,说密咒之义“不可说”,而禁止人研讨其义,以为如是即会“伤害”了密咒的“神秘感”,或令持咒者分心、或生分别心、或打妄想,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并且是多余的顾虑。事实上是,若有因缘,而能如法学习密咒者,其本身的根器(尤其是信根)、因缘都应已具足,不会因为揭开密咒“神秘的面纱”之一角,而妨碍他的修行,或障碍他(如分别或打妄想);实际上恐怕正好相反:若根机成熟之人习咒,假使能知道密咒一般的意义,不但不妨碍,反而更能助他于持咒中的观想。

  对于密咒之意义,之所以有以上种种误解,其中原因之一,恐怕是吾等去圣时遥,且正统密宗早绝于中土,再加上古梵文深奥,当今除在日本的三国正传之真言宗仍在习学古梵字外,其他鲜有能知者(现今世俗或佛学院中所习者,率皆近代梵字,而非佛经中之古悉檀梵字):因此密咒咒文之义,更不为一般人所知。

  再者,此五会神咒之架构,第一会多为皈敬,包括皈命三宝,及礼敬诸天、护法、一切鬼神。若以密教之五法而言,第一会属于敬爱法及召请法(钩召法)。而自第二会开始,以迄第五会,都是降伏法(或调伏法),故此咒名为“无有能及、甚能调伏”,因而此咒能降伏一切魔怨,乃至一切诸天、鬼神,皆能加以调伏——更可惊人的是:最后连一切声闻、诸天、金刚、明王、外道咒士、一切神、一切鬼、一切病,悉皆加以禁伏、破败!可见此咒之威力,实在可怕,不可等闲视之!因此欲修此法,一定要如法,更须持四种清净明诲,且须于善知识所如法请法,如法恭谨习持,不可轻忽,方能成就无上功德。否则,若掉以轻心,则一切圣众、天龙鬼神、金刚、明王之所不容,反获大罪。

  最后,本咒汉译本,自古即分五会,共四百二十七句。今仍照古人所分之句数标之;古来虽然有几个地方标得不甚正确,例如将连贯的一句中断、分开,或将不相关的上下两句(或其中一部分)连在一起,标作一句。然而为便利学者查阅古本或他书,故仍依旧例标之,以存其真,及尊重传统。

  南无(皈命)卢鸡(世间,处世)阿罗汉跢喃(诸阿罗汉众)6 南无(皈命)苏卢二合多·波那喃(入流众)7 南无(皈命)娑羯唎二合陀·伽弥喃(一来众)8 南无(皈命)卢鸡·三藐伽跢喃(世间已度众,四果众)9 三藐·伽波啰三合底·波多那二合喃(正向众,四向众)10

  【注释】

  “卢鸡”:loke,又译为“路计”,义为世间,或处世,即现在世间中修行之义。

  “苏卢多·波那喃”:srotapantanam,入流,即初果、须陀洹众。“苏卢多”为“入”,“波那喃”为“流”,合为“入流”,入圣道之流也,故又称入道,或见道位。

  “娑羯唎陀·伽弥喃”:“娑羯唎陀”sukrita,义为“一”。“伽弥喃”agaminam,义为“来”,合为:一来果众,即二果斯陀含众。

  “卢鸡·三藐伽跢喃”:“卢鸡”,世间。“三藐伽跢喃”samyagatanam,已度。玄奘三藏译曰“正至”。合谓:世间已度众,亦即已度世间之圣众,也就是四果众。以此概括其他果位。

  “三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三藐”samya,正也。“伽波啰底·波多那喃”(kprati pantanam),行也,向也。合称为:正行、正向,亦即四向: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

  【义贯】(6句——10句)

  皈命处世之诸阿罗汉众,皈命入流(须陀洹)众,皈命一来果(斯陀含)众,皈命已度世间之四果众,皈命诸四向圣众。

  南无(礼敬)提婆(天)离瑟二合(仙)赧(众)11 南无(礼敬)悉陀耶(成就)毗地耶二合(明、咒)陀啰(持)离瑟二合(仙)赧(众)12 舍波奴·揭啰二合诃·娑诃娑啰摩他喃(摄恶作善众)13 南无(礼敬)跋啰二合诃摩二合尼(梵天)14 南无(礼敬)因陀啰二合耶(帝释天)15

  【注释】

  “提婆·离瑟赧”:deva,天。“离瑟”rsi,仙。“赧(nǎm)”众。合称:诸天仙众。仙者,修行而有成者之谓,非道家所说之仙!

  “悉陀耶·毗地耶·陀啰·离瑟赧”:“悉陀耶”sidaya,音为悉达耶,义为成就。此字与“悉地”(成就),“四悉檀”(四种成就),都是同一字根。“毗地耶”vidya,明,咒之义。“陀啰”dhara,持。“离瑟赧”仙众。合称为:成就持明之诸仙众。(持明仙为以持明而得成仙者。)

  “舍波奴·揭啰诃·娑诃娑啰摩他喃”:sapanu·grana·samarthanam,摄恶而作善之诸贤众。

  “跋啰诃摩尼”:Brahmane即婆罗门,梵天众也。

  “因陀啰耶”:Indraya“因陀啰”,即帝释天,忉利天主。

  【义贯】(11句——15句)

  礼敬诸天仙众,礼敬成就持明仙众,礼敬摄恶作善众,礼敬诸梵天众,礼敬帝释天众。

  南无(礼敬)婆伽婆帝(世尊)16 卢陀啰二合耶(大自在天)17 乌摩般帝(大自在天后)18 娑醯夜耶(眷属等)19 南无(礼敬)婆伽婆帝(世尊)20 那啰野拏耶(那罗延天)21

  【注释】

  “婆伽婆帝”:Bhagavate与“薄伽梵”同,世尊之义,亦为如来十号之一。

  “嚧陀啰耶”:Rudraya大自在天。旧称“摩醯首罗天”,又称“伊舍那天”(Isanaya)。

  “乌摩般帝”:Umapati大自在天之天后。  

  “娑醯夜耶”:saheyaya,及眷属等。

  “那啰野拏耶”:Narayanaya,那罗延天,为具有大力之欲界天神,是为金刚力士,又称为毘纽天visnu。《大日经疏》云:那罗延天为毘纽天之别名,为大日如来之化身之一,乘伽喽啰鸟。

  【义贯】(16句——21句)

  礼敬世尊,礼敬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后、及其眷属等。礼敬世尊,礼敬那罗延天。

  槃遮(五)摩诃(大)三慕陀二合啰(印)22 南无(皈命)悉羯唎三合多耶(作礼、顶礼)23 南无(皈命)婆伽婆帝(世尊)24 摩诃迦罗耶(大黑天)25 地唎二合(三)般剌(宫)那伽啰(城)26 毗陀啰二合·波拏迦啰耶(破坏)27 阿地目帝(乐)28 尸摩二合舍那泥(尸陀林,塚(冢)所)婆悉泥(居)29 摩怛唎二合(本母)伽拏(众)30 南无悉羯唎三合多耶(皈命顶礼)31

  【注释】

  “槃遮·摩诃·三慕陀啰”:“槃遮”paca,五。“摩诃”maha,大。“慕陀啰”mudra,印。合称:五大印。亦即礼敬五部大印。五部为佛部、莲花部、金刚部、宝部、羯磨部。

  “南无悉羯唎多耶”:“南无”,皈命。“悉羯唎多耶”skritaya,作礼,顶礼。合称:皈命顶礼。

  “摩诃迦啰耶”:“摩诃”maha,大。“迦啰耶”kalaya,黑。即大黑天神。

  “地唎·般剌·那伽啰”:“地唎”tri,三。“般剌”prara,宫。“那伽啰”nagara,城。此句应与下句合称。

  “毗陀啰·波拏迦啰耶”:vidrapanakaraya…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