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人便常把原本應合起來念的音分開來念,例如“娑婆诃”即是一例。“娑婆”二字之下應有“二合”標示,而讀作(sua ha)才對,而非(so po ho)或(sa po er)等等。
“蘇伽多耶”:(sugataya,蘇加他押),又譯爲“素誐他”,義爲善逝,如來十號之一。
“阿啰诃帝”:arhate,義爲應供,亦如來十號之一。
“叁藐叁菩陀寫”:samyaksambuddha,正等正覺,或略稱等正覺、正等覺。
“佛陁(tuó)”:Buddha,佛陀。
“俱胝”:koti,億。
“瑟尼钐”:snisan,與“烏瑟尼沙”usnisa同。唯“沙”爲單數,“釤”爲複數。義爲:頂髻,頂上肉髻,無見頂相,爲如來叁十二相之一,系叁十二相中之最勝者,以其處如來頂故。
“薩婆”:(sarva,薩爾瓦、薩爾乏),一切。蓋梵文“ ”之音,在v與b之間,又有點像w(烏)音,中英文都無此音,故古代漢譯系取其“b”之一端,而近代拉丁拼音則取其“v”之一端。
“勃地薩跢鞞弊”:“勃地薩跢”,即菩提薩埵(Bodhisattva),即菩薩之全稱,義爲大道心有情,或覺有情。“鞞弊”bhyah,衆也。
“薩多喃”:saptanam,七。此與“准提神咒”一開始的“南無薩多喃”是一樣的。
“俱知南”:koti,俱胝,億也。“喃”nam,表複數,衆多也,合言,亦即數百億之謂也。
“娑舍啰婆迦”:sasravaka,聲聞。
“僧伽喃”:samghanam,衆。一般所說之“僧”或“僧伽”,即是此字。“喃”,同樣爲複數義。
【義貫】(1句——5句)
皈命如來、善逝、應供、正等覺,皈命一切佛陀億萬之佛頂(無見頂),皈命一切諸佛菩薩,皈命七俱胝(七百億)正等覺並諸聲聞衆。
【诠論】
諸佛菩薩密咒中之密語,其意義並非只有表面一層,故自古翻經大師皆有“多義不翻”及“密義不翻”之約定俗成。如今在此所作之注釋及義貫,亦僅供學者參考,並非如來密咒之義一定就是如此,或僅有此義。
又,有些人有一種誤解,以爲密咒是沒有意義的,或密咒之意義系“不可說”,而且阻人探索其義。這是錯誤的,也是矯枉過正。正說應是:如來密咒,義深無量,並非無義。試想:如來怎會作“無義語”?須知如來所說,其名、句、文,一音一字一詞,悉皆有義;不但有義,且有深義、有廣大無量義;故可知若說密咒“沒有意義”是決定錯誤的。
其次,古代大師譯經時,亦常于咒文中,以小字將咒文之義譯出,如本書所作者。請參閱《大正藏》中《楞嚴咒》、《大悲咒》等之古代注釋。
再者,說密咒之義“不可說”,而禁止人研討其義,以爲如是即會“傷害”了密咒的“神秘感”,或令持咒者分心、或生分別心、或打妄想,這種說法也是不正確的;並且是多余的顧慮。事實上是,若有因緣,而能如法學習密咒者,其本身的根器(尤其是信根)、因緣都應已具足,不會因爲揭開密咒“神秘的面紗”之一角,而妨礙他的修行,或障礙他(如分別或打妄想);實際上恐怕正好相反:若根機成熟之人習咒,假使能知道密咒一般的意義,不但不妨礙,反而更能助他于持咒中的觀想。
對于密咒之意義,之所以有以上種種誤解,其中原因之一,恐怕是吾等去聖時遙,且正統密宗早絕于中土,再加上古梵文深奧,當今除在日本的叁國正傳之真言宗仍在習學古梵字外,其他鮮有能知者(現今世俗或佛學院中所習者,率皆近代梵字,而非佛經中之古悉檀梵字):因此密咒咒文之義,更不爲一般人所知。
再者,此五會神咒之架構,第一會多爲皈敬,包括皈命叁寶,及禮敬諸天、護法、一切鬼神。若以密教之五法而言,第一會屬于敬愛法及召請法(鈎召法)。而自第二會開始,以迄第五會,都是降伏法(或調伏法),故此咒名爲“無有能及、甚能調伏”,因而此咒能降伏一切魔怨,乃至一切諸天、鬼神,皆能加以調伏——更可驚人的是:最後連一切聲聞、諸天、金剛、明王、外道咒士、一切神、一切鬼、一切病,悉皆加以禁伏、破敗!可見此咒之威力,實在可怕,不可等閑視之!因此欲修此法,一定要如法,更須持四種清淨明誨,且須于善知識所如法請法,如法恭謹習持,不可輕忽,方能成就無上功德。否則,若掉以輕心,則一切聖衆、天龍鬼神、金剛、明王之所不容,反獲大罪。
最後,本咒漢譯本,自古即分五會,共四百二十七句。今仍照古人所分之句數標之;古來雖然有幾個地方標得不甚正確,例如將連貫的一句中斷、分開,或將不相關的上下兩句(或其中一部分)連在一起,標作一句。然而爲便利學者查閱古本或他書,故仍依舊例標之,以存其真,及尊重傳統。
南無(皈命)盧雞(世間,處世)阿羅漢跢喃(諸阿羅漢衆)6 南無(皈命)蘇盧二合多·波那喃(入流衆)7 南無(皈命)娑羯唎二合陀·伽彌喃(一來衆)8 南無(皈命)盧雞·叁藐伽跢喃(世間已度衆,四果衆)9 叁藐·伽波啰叁合底·波多那二合喃(正向衆,四向衆)10
【注釋】
“盧雞”:loke,又譯爲“路計”,義爲世間,或處世,即現在世間中修行之義。
“蘇盧多·波那喃”:srotapantanam,入流,即初果、須陀洹衆。“蘇盧多”爲“入”,“波那喃”爲“流”,合爲“入流”,入聖道之流也,故又稱入道,或見道位。
“娑羯唎陀·伽彌喃”:“娑羯唎陀”sukrita,義爲“一”。“伽彌喃”agaminam,義爲“來”,合爲:一來果衆,即二果斯陀含衆。
“盧雞·叁藐伽跢喃”:“盧雞”,世間。“叁藐伽跢喃”samyagatanam,已度。玄奘叁藏譯曰“正至”。合謂:世間已度衆,亦即已度世間之聖衆,也就是四果衆。以此概括其他果位。
“叁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叁藐”samya,正也。“伽波啰底·波多那喃”(kprati pantanam),行也,向也。合稱爲:正行、正向,亦即四向: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
【義貫】(6句——10句)
皈命處世之諸阿羅漢衆,皈命入流(須陀洹)衆,皈命一來果(斯陀含)衆,皈命已度世間之四果衆,皈命諸四向聖衆。
南無(禮敬)提婆(天)離瑟二合(仙)赧(衆)11 南無(禮敬)悉陀耶(成就)毗地耶二合(明、咒)陀啰(持)離瑟二合(仙)赧(衆)12 舍波奴·揭啰二合诃·娑诃娑啰摩他喃(攝惡作善衆)13 南無(禮敬)跋啰二合诃摩二合尼(梵天)14 南無(禮敬)因陀啰二合耶(帝釋天)15
【注釋】
“提婆·離瑟赧”:deva,天。“離瑟”rsi,仙。“赧(nǎm)”衆。合稱:諸天仙衆。仙者,修行而有成者之謂,非道家所說之仙!
“悉陀耶·毗地耶·陀啰·離瑟赧”:“悉陀耶”sidaya,音爲悉達耶,義爲成就。此字與“悉地”(成就),“四悉檀”(四種成就),都是同一字根。“毗地耶”vidya,明,咒之義。“陀啰”dhara,持。“離瑟赧”仙衆。合稱爲:成就持明之諸仙衆。(持明仙爲以持明而得成仙者。)
“舍波奴·揭啰诃·娑诃娑啰摩他喃”:sapanu·grana·samarthanam,攝惡而作善之諸賢衆。
“跋啰诃摩尼”:Brahmane即婆羅門,梵天衆也。
“因陀啰耶”:Indraya“因陀啰”,即帝釋天,忉利天主。
【義貫】(11句——15句)
禮敬諸天仙衆,禮敬成就持明仙衆,禮敬攝惡作善衆,禮敬諸梵天衆,禮敬帝釋天衆。
南無(禮敬)婆伽婆帝(世尊)16 盧陀啰二合耶(大自在天)17 烏摩般帝(大自在天後)18 娑醯夜耶(眷屬等)19 南無(禮敬)婆伽婆帝(世尊)20 那啰野拏耶(那羅延天)21
【注釋】
“婆伽婆帝”:Bhagavate與“薄伽梵”同,世尊之義,亦爲如來十號之一。
“嚧陀啰耶”:Rudraya大自在天。舊稱“摩醯首羅天”,又稱“伊舍那天”(Isanaya)。
“烏摩般帝”:Umapati大自在天之天後。
“娑醯夜耶”:saheyaya,及眷屬等。
“那啰野拏耶”:Narayanaya,那羅延天,爲具有大力之欲界天神,是爲金剛力士,又稱爲毘紐天visnu。《大日經疏》雲:那羅延天爲毘紐天之別名,爲大日如來之化身之一,乘伽喽啰鳥。
【義貫】(16句——21句)
禮敬世尊,禮敬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後、及其眷屬等。禮敬世尊,禮敬那羅延天。
槃遮(五)摩诃(大)叁慕陀二合啰(印)22 南無(皈命)悉羯唎叁合多耶(作禮、頂禮)23 南無(皈命)婆伽婆帝(世尊)24 摩诃迦羅耶(大黑天)25 地唎二合(叁)般剌(宮)那伽啰(城)26 毗陀啰二合·波拏迦啰耶(破壞)27 阿地目帝(樂)28 屍摩二合舍那泥(屍陀林,塚(冢)所)婆悉泥(居)29 摩怛唎二合(本母)伽拏(衆)30 南無悉羯唎叁合多耶(皈命頂禮)31
【注釋】
“槃遮·摩诃·叁慕陀啰”:“槃遮”paca,五。“摩诃”maha,大。“慕陀啰”mudra,印。合稱:五大印。亦即禮敬五部大印。五部爲佛部、蓮花部、金剛部、寶部、羯磨部。
“南無悉羯唎多耶”:“南無”,皈命。“悉羯唎多耶”skritaya,作禮,頂禮。合稱:皈命頂禮。
“摩诃迦啰耶”:“摩诃”maha,大。“迦啰耶”kalaya,黑。即大黑天神。
“地唎·般剌·那伽啰”:“地唎”tri,叁。“般剌”prara,宮。“那伽啰”nagara,城。此句應與下句合稱。
“毗陀啰·波拏迦啰耶”:vidrapanakaraya…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