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海枢要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沙门释成观撰注
文殊讲堂恭印
佛语谛实 决定不虚 ——金刚法宝赞
目次(全)
自序
绪论
一、本经梗概
二、楞严法门三大主旨
1﹒悟本性(先行)
2﹒持心戒(初行)
3﹒修大定(正行)
三、三味总持论
1﹒三味总持略论
2﹒定的重要性
3﹒三味总持手记
4﹒三味总持具体作法
5﹒修三味莫退心
四、本经修断之次第
五、劝发菩提心
1﹒为何应发菩提心?
2﹒何为发菩提心之相?
六、首楞严三味法门的殊胜处
七、释疑
1﹒六祖与禅定
2﹒判经真伪
八、古德序文
㈠大佛顶经开题 日本·弘法大师(空海)撰
㈡注大佛顶真言并序 日本·南忠法师撰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导令悟本体
第一章 了妄识真、明心见性
第一节 经题、译者
第二节 序分
第三节 阿难示堕
第四节 阿难请定
第五节 七处徵心——七处破妄(令明真心)
A﹒引言
B﹒徵心
1﹒破计心在身内
2﹒破计心在身外
3﹒破计心潜在根里
4﹒破计心以内、外对而见明、暗
5﹒破计心随和合处而有(无有定处)
6﹒破计心在中间
7﹒破计心无所在
第六节 阿难再度请法
第七节 世出世间二种根本
第八节 第二度徵心
第九节 真心有体
第十节 妄识无体
第十一节 阿难求开道眼
第十二节 十番显示见性——显真(令见真性)
1﹒显示见性是心非眼
2﹒显示见性不动
卷二
3﹒显示见性不灭
4﹒显示见性不失
5﹒显示见性无还
6﹒显示见性不杂
7﹒显示见性无碍
8﹒显示见性不分
9﹒显示见性超情
10﹒显示见性离见
第十三节 别业妄见与见分妄见
第十四节 破和合及非和合
第二章 一切法本如来藏
第一节 五阴本如来藏性
1﹒色阴本如来藏性
2﹒受阴本如来藏性
3﹒想阴本如来藏性
4﹒行阴本如来藏性
5﹒识阴本如来藏性
卷三
第二节 六入本如来藏性
1﹒眼入本如来藏性
2﹒耳入本如来藏性
3﹒鼻入本如来藏性
4﹒舌入本如来藏性
5﹒身入本如来藏性
6﹒意入本如来藏性
第三节 十二处本如来藏性
1﹒眼色处本如来藏性
2﹒耳声处本如来藏性
3﹒鼻香处本如来藏性
4﹒舌味处本如来藏性
5﹒身触处本如来藏性
6﹒意法处本如来藏性
第四节 十八界本如来藏性
1﹒眼色识界本如来藏性
2﹒耳声识界本如来藏性
3﹒鼻香识界本如来藏性
4﹒舌味识界本如来藏性
5﹒身触识界本如来藏性
6﹒意法识界本如来藏性
第五节 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1﹒地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2﹒火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3﹒水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4﹒风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5﹒空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6﹒根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7﹒识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第六节 阿难明心发广大愿
卷四
第三章 审除细惑、开示三如来藏
第一节 陈述二深疑
1﹒如来藏本净,为何有为迁流
2﹒五大如何周遍圆融
第二节 如来次第除疑
1﹒审明其惑
2﹒无明不觉生三细
3﹒境界为缘长六粗
4﹒世界相续
5﹒众生相续
6﹒业果相续
7﹒富楼那执因疑果
第三节 开示三如来藏
1﹒空如来藏——一切皆非
2﹒不空如来藏——一切皆即
3﹒空不空如来藏——皆非皆即、离非离即
第四节 诸妄之因
1﹒又起疑惑:实觉妙明,何因起惑
2﹒有因非妄,妄即无因 (无因故妄)
3﹒顿歇即菩提
第五节 阿难起疑
1﹒未解佛语而执因缘
2﹒三狂缘断,即菩提心
3﹒因缘自然皆是戏论
4﹒斥离戏论,劝修无漏
第四章 捐舍小乘、入佛知见
第一节 初心行者之二决定义
1﹒初心之第一决定义
①决定不以生灭心求佛果
②决了五浊生因、伏还无生灭性
2﹒初心之第二决定义——决定捐弃诸有为相
第二节 谛观六根与六尘
1﹒审度六根功德优劣
2﹒入一解六
3﹒一与六皆由妄
4﹒揽诸尘结六根
5﹒离尘无结
6﹒证不依根
7﹒离尘无体即断灭,岂可为因?
8﹒击钟验闻性不断
卷五
第五章 解结
第一节 解结之元
1﹒生死之结,在于六根
2﹒根尘同源,犹如交芦
3﹒交芦中性,空有俱非,解因次第,六解一亡
第二节 开示圆修之门
1﹒绾巾示解结次第
2﹒六结虽异,一巾所造
3﹒六解一亡:若无诸结,即无彼此;劳见生狂华
4﹒解结须从结心
5﹒结心在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
6﹒解结依次第——解后得人空及无生忍
第六章 二十五圣圆通境界(圣人示范)
第一节 问圆通本根
第二节 二十五圆通
A﹒六尘圆通
1﹒声尘圆通(憍(憍jiāo 1.同“骄”。骄傲;骄矜。
2.高仰。)陈那等五比丘)
2﹒色尘圆通(优波尼沙陀尊者)
3﹒香尘圆通(香严童子)
4﹒味尘圆通(药王、药上菩萨)
5﹒触尘圆通(跋陀婆罗菩萨)
6﹒法尘圆通(摩诃迦叶尊者)
B﹒五根圆通
7﹒眼根圆通(阿那律陀尊者)
8﹒鼻根圆通(周利磐特伽尊者)
9﹒舌根圆通(憍梵钵提尊者)
10﹒身根圆通(毕陵伽婆蹉尊者)
11﹒意根圆通(须菩提尊者)
C﹒六识圆通
12﹒眼识圆通(舍利弗尊者)
13﹒耳识圆通(普贤菩萨)
14﹒鼻识圆通(孙陀罗难陀尊者)
15﹒舌识圆通(富楼那尊者)
16﹒身识圆通(优婆离尊者)
17﹒意识圆通(大目键连尊者
D﹒七大圆通
18﹒火大圆通(乌刍瑟摩明王)
19﹒地大圆通(持地菩萨)
20﹒水大圆通(月光童子)
21﹒风大圆通(琉璃光法王子)
22﹒空大圆通(虚空藏菩萨)
23﹒识大圆通(弥勒菩萨)
24﹒根大圆通(大势至菩萨)
卷六
第七章 25﹒耳根圆通(观世音菩萨)
第一节 发菩提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第二节 正修耳根圆通三味
第三节 三十二应
1﹒求三乘应
2﹒求诸天应
3﹒求人趣应
4﹒求离八部应
5﹒求得人道应
6﹒求离非人应
第四节 十四无畏
1﹒令离八难无畏
2﹒令离三毒无畏
3﹒满子息愿无畏
4﹒持名殊胜无畏
第五节 四不思议
1﹒身不思议——化身无量
2﹒语不思议——咒力无畏
3﹒意不思议之一——舍贪行施
4﹒意不思议之二——随求即得
第八章 拣择圆通之根
第一节 研判诸圣圆通
1﹒研判六尘圆通
2﹒研判五根圆通
3﹒研判六识圆通
4﹒研判七大圆通
第二节 独选耳根圆通
1﹒此世界之因缘
2﹒耳根之优点:“圆、通、常”三真实
3﹒病在循声
4﹒一根返源,六根解脱
第三节 结劝修证
第四节 大众证悟
第二篇 悟后依体起修
第一章 前方便:四种清静明诲
第一节 断淫心清静明诲
第二节 断杀心清静明诲
第三节 断盗心清静明诲
第四节 断大妄语心清静明诲
卷七
第二章 道场加行
第一节 除障(前行)
1﹒持戒除魔事障
2﹒持咒除宿习障
第二节 坐道场修定慧
1﹒因戒生定
2﹒因定生慧
第三节 建立道场、结界轨则
1﹒净地、结坛
2﹒庄严道场
3﹒备供养物
4﹒安奉佛像
第四节 正修三味(正行)
1﹒三七日加行证得三味
2﹒百日证果
第三章 重说神咒1555
第一节 阿难祈请
第二节 如来重说五会神咒
1﹒首楞严五会神咒咒文(汉译全咒)
2﹒首楞严五会神咒注释义贯
⑴第一会注释义贯
⑵第二会注释义贯
⑶第三会注释义贯
⑷第四会注释义贯
⑸第五会注释义贯
第三节 神咒功德威神利益
1﹒一切如来自依神咒证得二利圆满
2﹒神咒利生之威德
⑴一切众生须依此咒修行,方得免魔事
⑵诵持、书写、佩带获益
⑶恶众生不害反护
⑷助成道业
⑸远离杂趣
⑹常生佛前
⑺众行成就
⑻诸罪消灭
⑼愿求称遂
⑽诸难消除
⑾兆民丰乐
⑿恶星不现
⒀持咒获护、得三摩地、不犯四过、必得心通
第四节 会众护咒
1﹒金刚力士护咒
2﹒梵释四王护咒
3﹒八部护咒
4﹒日月星等护咒
5﹒天神地祗护咒
6﹒内圣护咒
第四章 请问大乘修证阶位
第一节 阿难问修证阶位次第
第二节 二颠倒因(先明凡夫境界差别之因)
1﹒众生颠倒
2﹒世界颠倒
第三节 十二类生(次明众生差别之果)
1﹒卵生
2﹒胎生
3﹒湿生
4﹒化生
5﹒有色
6﹒无色
7﹒有想
8﹒无想
9﹒非有色
⒑非无色
⒒非有想
⒓非无想
卷八
第五章 正说六十位修证
第一节 三渐次位
1﹒第一渐次:除其助因(断五辛)
2﹒第二渐次:刳其正性(断淫、酒、肉,及持余戒)
3﹒第三渐次:违其现业(现前不逐外尘,旋元自归)
第二节 干慧地(入正位前)
第三节 地前诸位
1﹒十信位
⑴ 初信:信心住
⑵ 二信:念心住1838
⑶ 三信:进心住840
⑷ 四信:慧心住
⑸ 五信:定心住
⑹ 六信:不退心住
⑺ 七信:护法心住
⑻ 八信:回向心住
⑼ 九信:戒心住
⑽ 十信:愿心住
2﹒十住位
⑴ 发心住
⑵ 治地住
⑶ 修行住
⑷ 生贵住
⑸ 具足住
⑹ 正心住
⑺ 不退住
⑻ 童真住
⑼ 法王子住
⑽ 灌顶住
3﹒十行位
⑴ 欢喜行
⑵ 饶益行
⑶ 无嗔行
⑷ 无尽行
⑸ 离痴乱行
⑹ 善现行
⑺ 无著行
⑻ 尊重行
⑼ 善法行
⑽ 真实行
4﹒十回向位
⑴ 离众生相回向
⑵ 不坏回向
⑶ 等一切佛回向
⑷ 至一切处回向
⑸ 无尽功德藏回向
⑹ 平等善根回向
⑺ 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⑻ 真如相回向
⑼ 无缚解脱回向
⑽ 法界无量回向
5﹒四加行位
⑴ 暖地
⑵ 顶地
⑶ 忍地
⑷ 世第一地
第四节 菩萨十地
1﹒欢喜地
2﹒离垢地
3﹒…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目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