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海樞要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
沙門釋成觀撰注
文殊講堂恭印
佛語谛實 決定不虛 ——金剛法寶贊
目次(全)
自序
緒論
一、本經梗概
二、楞嚴法門叁大主旨
1﹒悟本性(先行)
2﹒持心戒(初行)
3﹒修大定(正行)
叁、叁味總持論
1﹒叁味總持略論
2﹒定的重要性
3﹒叁味總持手記
4﹒叁味總持具體作法
5﹒修叁味莫退心
四、本經修斷之次第
五、勸發菩提心
1﹒爲何應發菩提心?
2﹒何爲發菩提心之相?
六、首楞嚴叁味法門的殊勝處
七、釋疑
1﹒六祖與禅定
2﹒判經真僞
八、古德序文
㈠大佛頂經開題 日本·弘法大師(空海)撰
㈡注大佛頂真言並序 日本·南忠法師撰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導令悟本體
第一章 了妄識真、明心見性
第一節 經題、譯者
第二節 序分
第叁節 阿難示墮
第四節 阿難請定
第五節 七處徵心——七處破妄(令明真心)
A﹒引言
B﹒徵心
1﹒破計心在身內
2﹒破計心在身外
3﹒破計心潛在根裏
4﹒破計心以內、外對而見明、暗
5﹒破計心隨和合處而有(無有定處)
6﹒破計心在中間
7﹒破計心無所在
第六節 阿難再度請法
第七節 世出世間二種根本
第八節 第二度徵心
第九節 真心有體
第十節 妄識無體
第十一節 阿難求開道眼
第十二節 十番顯示見性——顯真(令見真性)
1﹒顯示見性是心非眼
2﹒顯示見性不動
卷二
3﹒顯示見性不滅
4﹒顯示見性不失
5﹒顯示見性無還
6﹒顯示見性不雜
7﹒顯示見性無礙
8﹒顯示見性不分
9﹒顯示見性超情
10﹒顯示見性離見
第十叁節 別業妄見與見分妄見
第十四節 破和合及非和合
第二章 一切法本如來藏
第一節 五陰本如來藏性
1﹒色陰本如來藏性
2﹒受陰本如來藏性
3﹒想陰本如來藏性
4﹒行陰本如來藏性
5﹒識陰本如來藏性
卷叁
第二節 六入本如來藏性
1﹒眼入本如來藏性
2﹒耳入本如來藏性
3﹒鼻入本如來藏性
4﹒舌入本如來藏性
5﹒身入本如來藏性
6﹒意入本如來藏性
第叁節 十二處本如來藏性
1﹒眼色處本如來藏性
2﹒耳聲處本如來藏性
3﹒鼻香處本如來藏性
4﹒舌味處本如來藏性
5﹒身觸處本如來藏性
6﹒意法處本如來藏性
第四節 十八界本如來藏性
1﹒眼色識界本如來藏性
2﹒耳聲識界本如來藏性
3﹒鼻香識界本如來藏性
4﹒舌味識界本如來藏性
5﹒身觸識界本如來藏性
6﹒意法識界本如來藏性
第五節 七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
1﹒地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
2﹒火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
3﹒水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
4﹒風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
5﹒空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
6﹒根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
7﹒識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
第六節 阿難明心發廣大願
卷四
第叁章 審除細惑、開示叁如來藏
第一節 陳述二深疑
1﹒如來藏本淨,爲何有爲遷流
2﹒五大如何周遍圓融
第二節 如來次第除疑
1﹒審明其惑
2﹒無明不覺生叁細
3﹒境界爲緣長六粗
4﹒世界相續
5﹒衆生相續
6﹒業果相續
7﹒富樓那執因疑果
第叁節 開示叁如來藏
1﹒空如來藏——一切皆非
2﹒不空如來藏——一切皆即
3﹒空不空如來藏——皆非皆即、離非離即
第四節 諸妄之因
1﹒又起疑惑:實覺妙明,何因起惑
2﹒有因非妄,妄即無因 (無因故妄)
3﹒頓歇即菩提
第五節 阿難起疑
1﹒未解佛語而執因緣
2﹒叁狂緣斷,即菩提心
3﹒因緣自然皆是戲論
4﹒斥離戲論,勸修無漏
第四章 捐舍小乘、入佛知見
第一節 初心行者之二決定義
1﹒初心之第一決定義
①決定不以生滅心求佛果
②決了五濁生因、伏還無生滅性
2﹒初心之第二決定義——決定捐棄諸有爲相
第二節 谛觀六根與六塵
1﹒審度六根功德優劣
2﹒入一解六
3﹒一與六皆由妄
4﹒攬諸塵結六根
5﹒離塵無結
6﹒證不依根
7﹒離塵無體即斷滅,豈可爲因?
8﹒擊鍾驗聞性不斷
卷五
第五章 解結
第一節 解結之元
1﹒生死之結,在于六根
2﹒根塵同源,猶如交蘆
3﹒交蘆中性,空有俱非,解因次第,六解一亡
第二節 開示圓修之門
1﹒绾巾示解結次第
2﹒六結雖異,一巾所造
3﹒六解一亡:若無諸結,即無彼此;勞見生狂華
4﹒解結須從結心
5﹒結心在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
6﹒解結依次第——解後得人空及無生忍
第六章 二十五聖圓通境界(聖人示範)
第一節 問圓通本根
第二節 二十五圓通
A﹒六塵圓通
1﹒聲塵圓通(憍(憍jiāo 1.同“驕”。驕傲;驕矜。
2.高仰。)陳那等五比丘)
2﹒色塵圓通(優波尼沙陀尊者)
3﹒香塵圓通(香嚴童子)
4﹒味塵圓通(藥王、藥上菩薩)
5﹒觸塵圓通(跋陀婆羅菩薩)
6﹒法塵圓通(摩诃迦葉尊者)
B﹒五根圓通
7﹒眼根圓通(阿那律陀尊者)
8﹒鼻根圓通(周利磐特伽尊者)
9﹒舌根圓通(憍梵缽提尊者)
10﹒身根圓通(畢陵伽婆蹉尊者)
11﹒意根圓通(須菩提尊者)
C﹒六識圓通
12﹒眼識圓通(舍利弗尊者)
13﹒耳識圓通(普賢菩薩)
14﹒鼻識圓通(孫陀羅難陀尊者)
15﹒舌識圓通(富樓那尊者)
16﹒身識圓通(優婆離尊者)
17﹒意識圓通(大目鍵連尊者
D﹒七大圓通
18﹒火大圓通(烏刍瑟摩明王)
19﹒地大圓通(持地菩薩)
20﹒水大圓通(月光童子)
21﹒風大圓通(琉璃光法王子)
22﹒空大圓通(虛空藏菩薩)
23﹒識大圓通(彌勒菩薩)
24﹒根大圓通(大勢至菩薩)
卷六
第七章 25﹒耳根圓通(觀世音菩薩)
第一節 發菩提心、從聞思修入叁摩地
第二節 正修耳根圓通叁味
第叁節 叁十二應
1﹒求叁乘應
2﹒求諸天應
3﹒求人趣應
4﹒求離八部應
5﹒求得人道應
6﹒求離非人應
第四節 十四無畏
1﹒令離八難無畏
2﹒令離叁毒無畏
3﹒滿子息願無畏
4﹒持名殊勝無畏
第五節 四不思議
1﹒身不思議——化身無量
2﹒語不思議——咒力無畏
3﹒意不思議之一——舍貪行施
4﹒意不思議之二——隨求即得
第八章 揀擇圓通之根
第一節 研判諸聖圓通
1﹒研判六塵圓通
2﹒研判五根圓通
3﹒研判六識圓通
4﹒研判七大圓通
第二節 獨選耳根圓通
1﹒此世界之因緣
2﹒耳根之優點:“圓、通、常”叁真實
3﹒病在循聲
4﹒一根返源,六根解脫
第叁節 結勸修證
第四節 大衆證悟
第二篇 悟後依體起修
第一章 前方便:四種清靜明誨
第一節 斷淫心清靜明誨
第二節 斷殺心清靜明誨
第叁節 斷盜心清靜明誨
第四節 斷大妄語心清靜明誨
卷七
第二章 道場加行
第一節 除障(前行)
1﹒持戒除魔事障
2﹒持咒除宿習障
第二節 坐道場修定慧
1﹒因戒生定
2﹒因定生慧
第叁節 建立道場、結界軌則
1﹒淨地、結壇
2﹒莊嚴道場
3﹒備供養物
4﹒安奉佛像
第四節 正修叁味(正行)
1﹒叁七日加行證得叁味
2﹒百日證果
第叁章 重說神咒1555
第一節 阿難祈請
第二節 如來重說五會神咒
1﹒首楞嚴五會神咒咒文(漢譯全咒)
2﹒首楞嚴五會神咒注釋義貫
⑴第一會注釋義貫
⑵第二會注釋義貫
⑶第叁會注釋義貫
⑷第四會注釋義貫
⑸第五會注釋義貫
第叁節 神咒功德威神利益
1﹒一切如來自依神咒證得二利圓滿
2﹒神咒利生之威德
⑴一切衆生須依此咒修行,方得免魔事
⑵誦持、書寫、佩帶獲益
⑶惡衆生不害反護
⑷助成道業
⑸遠離雜趣
⑹常生佛前
⑺衆行成就
⑻諸罪消滅
⑼願求稱遂
⑽諸難消除
⑾兆民豐樂
⑿惡星不現
⒀持咒獲護、得叁摩地、不犯四過、必得心通
第四節 會衆護咒
1﹒金剛力士護咒
2﹒梵釋四王護咒
3﹒八部護咒
4﹒日月星等護咒
5﹒天神地祗護咒
6﹒內聖護咒
第四章 請問大乘修證階位
第一節 阿難問修證階位次第
第二節 二顛倒因(先明凡夫境界差別之因)
1﹒衆生顛倒
2﹒世界顛倒
第叁節 十二類生(次明衆生差別之果)
1﹒卵生
2﹒胎生
3﹒濕生
4﹒化生
5﹒有色
6﹒無色
7﹒有想
8﹒無想
9﹒非有色
⒑非無色
⒒非有想
⒓非無想
卷八
第五章 正說六十位修證
第一節 叁漸次位
1﹒第一漸次:除其助因(斷五辛)
2﹒第二漸次:刳其正性(斷淫、酒、肉,及持余戒)
3﹒第叁漸次:違其現業(現前不逐外塵,旋元自歸)
第二節 幹慧地(入正位前)
第叁節 地前諸位
1﹒十信位
⑴ 初信:信心住
⑵ 二信:念心住1838
⑶ 叁信:進心住840
⑷ 四信:慧心住
⑸ 五信:定心住
⑹ 六信:不退心住
⑺ 七信:護法心住
⑻ 八信:回向心住
⑼ 九信:戒心住
⑽ 十信:願心住
2﹒十住位
⑴ 發心住
⑵ 治地住
⑶ 修行住
⑷ 生貴住
⑸ 具足住
⑹ 正心住
⑺ 不退住
⑻ 童真住
⑼ 法王子住
⑽ 灌頂住
3﹒十行位
⑴ 歡喜行
⑵ 饒益行
⑶ 無嗔行
⑷ 無盡行
⑸ 離癡亂行
⑹ 善現行
⑺ 無著行
⑻ 尊重行
⑼ 善法行
⑽ 真實行
4﹒十回向位
⑴ 離衆生相回向
⑵ 不壞回向
⑶ 等一切佛回向
⑷ 至一切處回向
⑸ 無盡功德藏回向
⑹ 平等善根回向
⑺ 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⑻ 真如相回向
⑼ 無縛解脫回向
⑽ 法界無量回向
5﹒四加行位
⑴ 暖地
⑵ 頂地
⑶ 忍地
⑷ 世第一地
第四節 菩薩十地
1﹒歡喜地
2﹒離垢地
3﹒…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目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