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包括在金刚萨埵的修法中,所以不再多说。
第四支是随喜。什么是随喜?一般居士的概念是拿点钱作功德就是随喜,这样虽然有随喜的意义,但并不是随喜的定义。真正的随喜,是当看到别人行善或闻思修行时,不仅心中没有嫉妒,反而生起欢喜心。也就是说,在见到他人作功德时,就如同是自己作一样地感到欣喜,这才是真正的随喜。
通常凡夫人的烦恼较粗重,如果看见别人做得好,心中就不是很痛快。这种情况不仅针对于世间法有,即使针对出世间法,也有可能产生这样的念头。譬如看到他人的修行或功德好过自己时,心中就有不乐意的念头,这就是嫉妒。随喜应该是对他人的功德或善行感到高兴并赞叹,就像是自己作的一样。
随喜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个非常善巧的积累资粮的方法。譬如在西藏,有些人会从很远的地方一路磕头到拉萨。如果有一个人这样去做,而另一个人虽然没有这样做,但心中却真诚地替那个人高兴,就像是自己磕头到拉萨一样,那这两个人谁的功德较大呢?其实两人都有同等的功德,这是佛说的。显然有人会对此心生怀疑,但在因果关系上,除了佛以外,没有任何人能洞悉其中的奥妙。佛如此说,我们也没有任何根据能指出这是不了义的。
可是,当我们凡夫人看到佛三转法车仑度化了无数众生,或看到后来的大成就者、大菩萨度化众生,从而生起欢喜心时,我们是否就会得到和佛一样的功德呢?不会的,由于我们是凡夫人的缘故。要是随喜就能得到佛所有的功德,那我们随喜之后不就成佛了吗?这显然不合理。但即便如此,我们随喜佛还是能得到相当大的功德。然而,如果凡夫与凡夫之间互作随喜的话,就肯定能得到相同的功德。因此,平时看到一般人行善时,我们要随喜;而对佛菩萨和大小乘成就者度化众生的功德,我们也要视其为修随喜的对境,这是积累广大资粮的方法。
第五支是请转法车仑。平时遇到善知识时请求转法车仑,是真实的请转法车仑,这是有很大功德的,但打坐修请转法车仑时,却是凭观想来作的。该如何观想呢?
首先观想自身变成无数个身体,一一到十方诸佛的刹土中,在尚未转法车仑的诸佛座前请求传法,就如同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七七四十九天中不传法时,梵天和帝释天请转法车仑一样,继而观想诸佛也应允了我们的请求。平时打坐的观想就是这样。
虽然打坐时的观想不是真实的请转法车仑,但这与打坐修随喜时不可能看到或听到别人在积累资粮,而只能通过观想来随喜是一样的,都可以由此而积累众多的资粮。
第六支是请佛不入涅槃。当释迦牟尼佛即将涅槃时,有一位居士请佛住世,佛就延长住世了三个月。同样,此处要观想自身变成无数个身体,到十方诸佛刹土中,在某些度化众生事业即将结束的佛菩萨座前祈请住世,接着观想佛菩萨也答应了继续住世。
第七支是回向。回向的方法以前讲过好多次,这次就不再讲,没有听过的人可以看书。
以上讲的是七支供。七支供在平时走路、坐车、上下班时,随时随地都可以作,并不一定要回家关上门打坐时才可行,但因为打坐时能将心静下来,所以,那时修七支供,效果会明显不同。以前我也一再地要求过,每个人起码早晚要各用一小时把心静下来认真地修行。当然,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不离大乘菩提心、慈悲心、四无量心、七支供等修法,那么打坐时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修行上的进步也会更快。
受菩萨戒仪轨前行中的七支供修完后,还可以供修三十七堆或三身曼茶罗,因为修曼茶罗的功德非常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程序是:观想我愿意为众生奉献自己的身体及我所拥有的全部财产,并将自己三世所有的善根都回向给众生,但这部分不作也可以,在七支供作完后,就可直接受戒。以上都是受菩萨戒的前期预备工作。
(二)祈祷
正式受菩萨戒时要念诵发心仪轨,首先念诵:“祈请十方一切出有坏正等觉、安住十地之菩萨、大菩萨及上师金刚持垂念我!”经书中说,他们都是我发菩提心的证人。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为了禀告诸佛菩萨及上师:我现在要在你们的座前开始发菩提心,请你们作我的证人。
(三)皈依
然后是皈依。在所有的受戒之前,都要先受皈依戒,不然就得不到戒体。皈依时念三遍:“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这四句偈颂的意思,就是皈依佛法僧。皈依的修法以前讲过,现在也不再重复。
皈依最关键的要点,就是要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坚定不移的决心:从今乃至生生世世,不论遇到顺境或逆境,不论身处苦乐尊卑,我都只依止三宝,除了三宝以外,不再有其他的依处。真正的皈依,就是心中要如此发誓。
(四)正式受菩萨戒
接着就是正式发菩提心的修法,此处的两个偈子“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是最重要的,也要念三遍。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这两句是指愿菩提心,意思是说:如同往昔十方诸佛,譬如释迦牟尼佛,在其未成道前是如何发世俗菩提心的。
所谓愿菩提心,就是在心里发愿:我从现在起,要为度化所有众生而誓愿成佛。只是在心中发了这样的誓愿,而并未付诸任何行动,就是愿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这两句是指行菩提心,意思是说:他们是如何按照次第来修学菩萨的行为,修持行菩提心的。行菩提心的意思,是不仅心中发愿,更要有实际的行动。
所谓“次第”,是指什么呢?就是各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去修学,如受菩萨戒时,自己选择受八条或二十条戒就是次第。下等根基的人不可能受上等根基的戒体,所以,最下等根基的人先受一条戒;等能力足够之时,再受八条戒;然后再受二十条戒,如此一步步地往上走,就是循序的意思。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立刻守持所有的戒,而且当下便能行持菩萨所有的行为。能作的先作,不能作的等有能力时再说,次第就是这个意思。
归纳以上四句,则前两句是愿菩提心,后两句是行菩提心。这四句的意思就是说:如同往昔诸佛是如何发愿,是如何依次第修学菩萨的行为。
后四句大致的意思就是:三世诸佛如何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也以他们为榜样而如是发心。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的意思是说:为了利益众生,我也同样地发愿菩提心。譬如,释迦牟尼佛传记中描述佛在入门前是如何发心,我也就如何发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的意思是说:我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循序渐进地修学菩萨的行为。总而言之,就是从今以后要朝这个方向走,能作的先作,现在不能作的,留待以后再看,如此一步步地学习菩萨的行为。譬如六度也是有顺序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应该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即使不能受戒的人,都做得到。如果暂时还不能持戒,就只作布施,不用持戒,等能持戒时再受戒;能持戒的人,又不一定能忍辱,所以要等能力足够时,再行忍辱;然后是精进、禅定、智慧,就这样一步步地去作。
受菩萨戒的仪轨有两种:中观派与唯识宗。虽然两派的词句有些不同,但其内容都是一样的。所有中观派的受戒仪轨,包括华智仁波切的广的仪轨在内,其中最根本、最关键的就是这八句,其他仪轨只是在前后的供养与回向等处有所不同而已。我们几乎天天都在念这八句,但念归念,可我们心中发过誓、下过决心吗?如果下了决心,则反复念三遍这个仪轨,就可以得到菩萨戒。
在具备菩提心的基础上,第三遍仪轨念完的同时,就得到了菩萨戒。其实很多戒律都是在念完第三遍仪轨时得到的。但如果没有菩提心,则无论念多少遍仪轨,都得不到菩萨戒。
之后,观想前面的佛菩萨说:“此乃方便。”自己则说∶“善哉!”
(五)自他欢喜、发愿回向
接下来是随喜,分自他两部分。首先要让自己生起欢喜心,仪轨中:“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尔后我当为,宜乎家族业,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犹如目盲人,垃圾中获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是自生喜的偈子,这些都是《入行论》中的词,广的意思可参考各种《入行论》的注释。
接下来的四句,是让其他众生生起欢喜心:“今于一切怙主前,恳请众生为贵宾,宴飨成佛及余乐,愿天非天皆欢喜!”为什么要让其他众生也生起欢喜心呢?其目的是要告诉他们,我为了你们已经发誓成佛,成佛后我会将所有世出世间的利乐布施给你们,所以你们应该生起欢喜心。
如果没有发菩提心,或是发心后又退失了菩提心,就违背了这四句的内容,也就等于欺骗了所有众生,这个罪过是很大的。经书中说,一个出家人如果舍戒或还俗,他顶多是欺骗了五到十个人而已,因为受出家戒时最多有十位比丘在场。可是在受菩萨戒时,不仅观想了三世诸佛菩萨及善知识,还向众生宣布自己已发誓受菩萨戒,受戒后很快就会成佛,成佛后会带给他们所有的利乐。如果后来退转了菩提心,就欺骗了诸佛菩萨、善知识及所有众生,所以罪过相当大。
接下来就是发愿:“胜宝菩提心,未生者愿生,已生愿不退,日日其增上;愿不舍觉心,委身菩提行;诸佛恒提携,断尽诸魔业;愿菩萨如愿,成办众生利;愿有情悉得,怙主慈护念;愿众生得乐,诸恶趣永尽;愿登地菩萨,彼愿皆成就。”这一段是受完菩萨戒后的发愿。在回向之后,受持菩萨戒的仪轨就可以说是结束了。
四、学习菩萨的学处
受持菩萨戒之后,立刻要做的,就是广学菩萨的学处。不论是选择受多少条戒,受完戒出座后,立即就要去学习自己选择的那些戒条。如果受菩萨戒后不马上学习戒律,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犯戒。菩萨戒的戒本,简单的有宁玛巴的《三戒论》,目前已有汉文本;较广、较详细的,则有宗喀巴大师所著的《菩萨戒品释》,这本书也已有汉文本。所以,要进一步了解菩萨戒的戒条,就可从这两本书着手,之后才知道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什么是可行或不可行。了解后就要开始真正去实践菩萨的行为。
什么是菩萨的行为呢?从刚开始发心到最后成佛之前,也就是十地以下所有菩萨的行为,均可归纳为六种,或称六度。从布施到智慧,包含了所有菩萨的行为。真正开始行持时,从闻思的角度而言,最好能学习《入菩萨行论》,然后学《集学论》,此二者都是寂天菩萨的著作,也都有汉文版本。当较略的经论学过后,就应该学习这两部论典。如果还要学得更多,就要参阅《大藏经》中佛所说的大乘经典。如不能学习更多的经论,则看完《入行论》与《集学论》以后,也足以了解菩萨的所有行为。要是这些都无法学的话,则绝对要学《三戒论》与宗喀巴大师的《菩萨戒品释》。在学完以后,就要按部就班、点点滴滴地去作,这才是所谓的学法――学大乘佛法,也才能真正地走上大乘解脱道,这一点非常重要。
菩萨戒可以反复天天受,虽然戒体只有一个,但每受一次都自有其功德。居士戒或出家戒则不然,除非是破了戒,否则受过一次后就不必再受,因为多次受戒也不会得到更多利益,而菩萨戒却是受得越多越好,每天都可以受。这些是极为重要的,真要学习大乘佛法,就必须如此才行。
所谓学法修行,就是佛、大乘菩萨及标准的善知识们如何教导,我们就如何去作。虽然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教法及传法方式,有的不需要学加行,有的不需要修正行,但这些都是个人的行为,不能作为修学大乘佛法的纲要。现在有些居士的基础不仅不扎实,而且根本就是十分糟糕,如果照他们目前自以为是的修行方法持续下去,则终有一天连其对佛法的信心都会完全崩溃。所以,如果真要学大乘佛法,就要走佛菩萨所公认的路,而不是个别人所指的路。
由于目前一般人都没有受过系统的佛学教育,也没有人不用学天生就会走大乘的路,所以在学法方面出现一些不如法的地方,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只要能沿着佛菩萨及善知识们所指定的路去走,就能进入大乘佛法的正途,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宁玛资讯------转载请注明出处,保持原文的完整性!
《如何自受菩萨戒》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