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自受菩薩戒▪P2

  ..續本文上一頁都包括在金剛薩埵的修法中,所以不再多說。

  第四支是隨喜。什麼是隨喜?一般居士的概念是拿點錢作功德就是隨喜,這樣雖然有隨喜的意義,但並不是隨喜的定義。真正的隨喜,是當看到別人行善或聞思修行時,不僅心中沒有嫉妒,反而生起歡喜心。也就是說,在見到他人作功德時,就如同是自己作一樣地感到欣喜,這才是真正的隨喜。

  通常凡夫人的煩惱較粗重,如果看見別人做得好,心中就不是很痛快。這種情況不僅針對于世間法有,即使針對出世間法,也有可能産生這樣的念頭。譬如看到他人的修行或功德好過自己時,心中就有不樂意的念頭,這就是嫉妒。隨喜應該是對他人的功德或善行感到高興並贊歎,就像是自己作的一樣。

  隨喜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個非常善巧的積累資糧的方法。譬如在西藏,有些人會從很遠的地方一路磕頭到拉薩。如果有一個人這樣去做,而另一個人雖然沒有這樣做,但心中卻真誠地替那個人高興,就像是自己磕頭到拉薩一樣,那這兩個人誰的功德較大呢?其實兩人都有同等的功德,這是佛說的。顯然有人會對此心生懷疑,但在因果關系上,除了佛以外,沒有任何人能洞悉其中的奧妙。佛如此說,我們也沒有任何根據能指出這是不了義的。

  可是,當我們凡夫人看到佛叁轉法車侖度化了無數衆生,或看到後來的大成就者、大菩薩度化衆生,從而生起歡喜心時,我們是否就會得到和佛一樣的功德呢?不會的,由于我們是凡夫人的緣故。要是隨喜就能得到佛所有的功德,那我們隨喜之後不就成佛了嗎?這顯然不合理。但即便如此,我們隨喜佛還是能得到相當大的功德。然而,如果凡夫與凡夫之間互作隨喜的話,就肯定能得到相同的功德。因此,平時看到一般人行善時,我們要隨喜;而對佛菩薩和大小乘成就者度化衆生的功德,我們也要視其爲修隨喜的對境,這是積累廣大資糧的方法。

  第五支是請轉法車侖。平時遇到善知識時請求轉法車侖,是真實的請轉法車侖,這是有很大功德的,但打坐修請轉法車侖時,卻是憑觀想來作的。該如何觀想呢?

  首先觀想自身變成無數個身體,一一到十方諸佛的刹土中,在尚未轉法車侖的諸佛座前請求傳法,就如同釋迦牟尼佛成道後七七四十九天中不傳法時,梵天和帝釋天請轉法車侖一樣,繼而觀想諸佛也應允了我們的請求。平時打坐的觀想就是這樣。

  雖然打坐時的觀想不是真實的請轉法車侖,但這與打坐修隨喜時不可能看到或聽到別人在積累資糧,而只能通過觀想來隨喜是一樣的,都可以由此而積累衆多的資糧。

  第六支是請佛不入涅槃。當釋迦牟尼佛即將涅槃時,有一位居士請佛住世,佛就延長住世了叁個月。同樣,此處要觀想自身變成無數個身體,到十方諸佛刹土中,在某些度化衆生事業即將結束的佛菩薩座前祈請住世,接著觀想佛菩薩也答應了繼續住世。

  第七支是回向。回向的方法以前講過好多次,這次就不再講,沒有聽過的人可以看書。

  以上講的是七支供。七支供在平時走路、坐車、上下班時,隨時隨地都可以作,並不一定要回家關上門打坐時才可行,但因爲打坐時能將心靜下來,所以,那時修七支供,效果會明顯不同。以前我也一再地要求過,每個人起碼早晚要各用一小時把心靜下來認真地修行。當然,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不離大乘菩提心、慈悲心、四無量心、七支供等修法,那麼打坐時的效果就會截然不同,修行上的進步也會更快。

  受菩薩戒儀軌前行中的七支供修完後,還可以供修叁十七堆或叁身曼茶羅,因爲修曼茶羅的功德非常大。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程序是:觀想我願意爲衆生奉獻自己的身體及我所擁有的全部財産,並將自己叁世所有的善根都回向給衆生,但這部分不作也可以,在七支供作完後,就可直接受戒。以上都是受菩薩戒的前期預備工作。

  (二)祈禱

  正式受菩薩戒時要念誦發心儀軌,首先念誦:“祈請十方一切出有壞正等覺、安住十地之菩薩、大菩薩及上師金剛持垂念我!”經書中說,他們都是我發菩提心的證人。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爲了禀告諸佛菩薩及上師:我現在要在你們的座前開始發菩提心,請你們作我的證人。

  (叁)皈依

  然後是皈依。在所有的受戒之前,都要先受皈依戒,不然就得不到戒體。皈依時念叁遍:“乃至菩提果,皈依諸如來,正法菩薩衆,如是亦皈依。”這四句偈頌的意思,就是皈依佛法僧。皈依的修法以前講過,現在也不再重複。

  皈依最關鍵的要點,就是要在內心深處有一種堅定不移的決心:從今乃至生生世世,不論遇到順境或逆境,不論身處苦樂尊卑,我都只依止叁寶,除了叁寶以外,不再有其他的依處。真正的皈依,就是心中要如此發誓。

  (四)正式受菩薩戒

  接著就是正式發菩提心的修法,此處的兩個偈子“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如是爲利生,我發菩提心,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是最重要的,也要念叁遍。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 這兩句是指願菩提心,意思是說:如同往昔十方諸佛,譬如釋迦牟尼佛,在其未成道前是如何發世俗菩提心的。

  所謂願菩提心,就是在心裏發願:我從現在起,要爲度化所有衆生而誓願成佛。只是在心中發了這樣的誓願,而並未付諸任何行動,就是願菩提心。

  “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這兩句是指行菩提心,意思是說:他們是如何按照次第來修學菩薩的行爲,修持行菩提心的。行菩提心的意思,是不僅心中發願,更要有實際的行動。

  所謂“次第”,是指什麼呢?就是各人根據自己的能力去修學,如受菩薩戒時,自己選擇受八條或二十條戒就是次第。下等根基的人不可能受上等根基的戒體,所以,最下等根基的人先受一條戒;等能力足夠之時,再受八條戒;然後再受二十條戒,如此一步步地往上走,就是循序的意思。並不是要求每個人都要立刻守持所有的戒,而且當下便能行持菩薩所有的行爲。能作的先作,不能作的等有能力時再說,次第就是這個意思。

  歸納以上四句,則前兩句是願菩提心,後兩句是行菩提心。這四句的意思就是說:如同往昔諸佛是如何發願,是如何依次第修學菩薩的行爲。

  後四句大致的意思就是:叁世諸佛如何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也以他們爲榜樣而如是發心。

  “如是爲利生,我發菩提心”的意思是說:爲了利益衆生,我也同樣地發願菩提心。譬如,釋迦牟尼佛傳記中描述佛在入門前是如何發心,我也就如何發心。

  “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的意思是說:我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循序漸進地修學菩薩的行爲。總而言之,就是從今以後要朝這個方向走,能作的先作,現在不能作的,留待以後再看,如此一步步地學習菩薩的行爲。譬如六度也是有順序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布施應該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即使不能受戒的人,都做得到。如果暫時還不能持戒,就只作布施,不用持戒,等能持戒時再受戒;能持戒的人,又不一定能忍辱,所以要等能力足夠時,再行忍辱;然後是精進、禅定、智慧,就這樣一步步地去作。

  受菩薩戒的儀軌有兩種:中觀派與唯識宗。雖然兩派的詞句有些不同,但其內容都是一樣的。所有中觀派的受戒儀軌,包括華智仁波切的廣的儀軌在內,其中最根本、最關鍵的就是這八句,其他儀軌只是在前後的供養與回向等處有所不同而已。我們幾乎天天都在念這八句,但念歸念,可我們心中發過誓、下過決心嗎?如果下了決心,則反複念叁遍這個儀軌,就可以得到菩薩戒。

  在具備菩提心的基礎上,第叁遍儀軌念完的同時,就得到了菩薩戒。其實很多戒律都是在念完第叁遍儀軌時得到的。但如果沒有菩提心,則無論念多少遍儀軌,都得不到菩薩戒。

  之後,觀想前面的佛菩薩說:“此乃方便。”自己則說∶“善哉!”

  (五)自他歡喜、發願回向

  接下來是隨喜,分自他兩部分。首先要讓自己生起歡喜心,儀軌中:“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複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爾後我當爲,宜乎家族業,慎莫染汙此,無垢尊貴種。猶如目盲人,垃圾中獲寶,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是自生喜的偈子,這些都是《入行論》中的詞,廣的意思可參考各種《入行論》的注釋。

  接下來的四句,是讓其他衆生生起歡喜心:“今于一切怙主前,懇請衆生爲貴賓,宴飨成佛及余樂,願天非天皆歡喜!”爲什麼要讓其他衆生也生起歡喜心呢?其目的是要告訴他們,我爲了你們已經發誓成佛,成佛後我會將所有世出世間的利樂布施給你們,所以你們應該生起歡喜心。

  如果沒有發菩提心,或是發心後又退失了菩提心,就違背了這四句的內容,也就等于欺騙了所有衆生,這個罪過是很大的。經書中說,一個出家人如果舍戒或還俗,他頂多是欺騙了五到十個人而已,因爲受出家戒時最多有十位比丘在場。可是在受菩薩戒時,不僅觀想了叁世諸佛菩薩及善知識,還向衆生宣布自己已發誓受菩薩戒,受戒後很快就會成佛,成佛後會帶給他們所有的利樂。如果後來退轉了菩提心,就欺騙了諸佛菩薩、善知識及所有衆生,所以罪過相當大。

  接下來就是發願:“勝寶菩提心,未生者願生,已生願不退,日日其增上;願不舍覺心,委身菩提行;諸佛恒提攜,斷盡諸魔業;願菩薩如願,成辦衆生利;願有情悉得,怙主慈護念;願衆生得樂,諸惡趣永盡;願登地菩薩,彼願皆成就。”這一段是受完菩薩戒後的發願。在回向之後,受持菩薩戒的儀軌就可以說是結束了。

  四、學習菩薩的學處

  受持菩薩戒之後,立刻要做的,就是廣學菩薩的學處。不論是選擇受多少條戒,受完戒出座後,立即就要去學習自己選擇的那些戒條。如果受菩薩戒後不馬上學習戒律,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犯戒。菩薩戒的戒本,簡單的有甯瑪巴的《叁戒論》,目前已有漢文本;較廣、較詳細的,則有宗喀巴大師所著的《菩薩戒品釋》,這本書也已有漢文本。所以,要進一步了解菩薩戒的戒條,就可從這兩本書著手,之後才知道該如何規範自己的行爲,什麼是可行或不可行。了解後就要開始真正去實踐菩薩的行爲。

  什麼是菩薩的行爲呢?從剛開始發心到最後成佛之前,也就是十地以下所有菩薩的行爲,均可歸納爲六種,或稱六度。從布施到智慧,包含了所有菩薩的行爲。真正開始行持時,從聞思的角度而言,最好能學習《入菩薩行論》,然後學《集學論》,此二者都是寂天菩薩的著作,也都有漢文版本。當較略的經論學過後,就應該學習這兩部論典。如果還要學得更多,就要參閱《大藏經》中佛所說的大乘經典。如不能學習更多的經論,則看完《入行論》與《集學論》以後,也足以了解菩薩的所有行爲。要是這些都無法學的話,則絕對要學《叁戒論》與宗喀巴大師的《菩薩戒品釋》。在學完以後,就要按部就班、點點滴滴地去作,這才是所謂的學法――學大乘佛法,也才能真正地走上大乘解脫道,這一點非常重要。

  菩薩戒可以反複天天受,雖然戒體只有一個,但每受一次都自有其功德。居士戒或出家戒則不然,除非是破了戒,否則受過一次後就不必再受,因爲多次受戒也不會得到更多利益,而菩薩戒卻是受得越多越好,每天都可以受。這些是極爲重要的,真要學習大乘佛法,就必須如此才行。

  所謂學法修行,就是佛、大乘菩薩及標准的善知識們如何教導,我們就如何去作。雖然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教法及傳法方式,有的不需要學加行,有的不需要修正行,但這些都是個人的行爲,不能作爲修學大乘佛法的綱要。現在有些居士的基礎不僅不紮實,而且根本就是十分糟糕,如果照他們目前自以爲是的修行方法持續下去,則終有一天連其對佛法的信心都會完全崩潰。所以,如果真要學大乘佛法,就要走佛菩薩所公認的路,而不是個別人所指的路。

  由于目前一般人都沒有受過系統的佛學教育,也沒有人不用學天生就會走大乘的路,所以在學法方面出現一些不如法的地方,也是在所難免的。但只要能沿著佛菩薩及善知識們所指定的路去走,就能進入大乘佛法的正途,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甯瑪資訊------轉載請注明出處,保持原文的完整性!

  

《如何自受菩薩戒》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前世今生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