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因果了,学还讲什么因果呢?我前生造了很多业,今生一定要受报的。如果我假藉佛的力量把它转了,因果就没有了。业哪果能转的话,因果论就不存在。但是,如果业不能转的话,没有一个人能成佛,永远是众生,业还是不能转。这个问题非常的微妙,大家想一想,如果业能转了,业如果消了,所谓定业不可转,能转的是靠三昧加持力;你要是能达到三昧,就没有这业了。
这两个问题可以做这样解释,当你明心见性,业性本来是空的;罪性本空,是我们的心造的,“罪性本空唯心造”。我们现在参悟了、学佛了,连我们自己的心都不存在,还有什么罪业可依呢?所以说:“心若亡时罪亦无”,心都灭了,罪也就没有了;“心亡罪灭两俱空”,心也空,业也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要这样的消业,这样的带业。
因此,要怎样消一切的业?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念皈依佛,并不是单纯念药师佛,也不单纯念阿弥陀,也不单纯念释迦牟尼化。皈依佛,是皈依十方法法界一切诸佛。你念扳依佛,就是十方一切诸佛;皈依法,表示十方一切诸未能;皈依僧,意指十方一切贤圣僧,除了我们所见的剃发染衣的僧众,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的圣僧。起码还有释迦牟尼的阿罗汉大弟子。释迦牟尼佛令一万六千个大阿罗汉不准入涅槃,他们都在这个世界当大菩萨,行菩萨道。你要是有德了,有因缘了,就会遇见他;你没因缘,当面就错过了。文殊、普贤、诸佛菩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们沁是去求诸佛,见不著,因为你的心跟不相应。为什么不相应?你的心是贪、嗔、痴、慢、疑的心,不是清净心,所以你得消业。我在这里先讲四种,第一皈依,第二发心,第三学佛,第四消业。
皈依的时候,一定要先念三宝的功德,先念佛的功德。
我们经常说佛、法、僧三宝,什么叫佛?佛就是觉悟的觉。当你觉悟了,你就是佛;你没有觉悟,你就是众生。你现在在哪一道,就是哪一道的众生。所以你觉悟了,你就是佛。但是觉悟,有究竟,有不究竟,佛也有分证的。依《大乘起信论》,最初是“不觉”,一在我们大家都是不觉。不觉,遇到佛、法、僧三宝,皈依佛、法、僧三宝、学佛、学法、学僧,你开始觉悟,这叫“始觉”。觉悟之后,渐渐不渐渐证得,这叫“相似觉”;相似觉悟了,还没彻底觉悟。要是按菩萨的位置来说,相似觉就是十信位、三贤位的菩萨。从相似觉,渐渐的就能证昨了,一分一分的觉悟,就是“分证觉”,就是登了地的菩萨;证得一分法身,消灭一分无明,这叫分证觉。到了究竟成佛,叫“究竟觉”。我们能皈依佛的这是自觉,所皈的是提著究竟觉说的。我们现在只是刚发起觉悟,达到究竟觉悟,因为我们皈依三宝、学佛,能够渐渐消除自己的业障,渐渐的觉悟,这就是佛。
法,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发心要有般智慧,没有智慧你辨别不出是非,分不清法是邪是正、是好是坏,你必须先具跑分别法之邪正的知见。如果是刚信佛的人,没有这种分别的力量,可以依据佛的教遵、依据经论去辩别,他这人话说得跟佛全不合,如果不合是邪的,如果合是正的。但是经论那么多,合于这部经,又不合于那部经;合于那部经,又不合于其他的经;佛说法是对机的,对于这一会说得深一点,对于那一会说得浅一点,我们应该怎样判断呢?大概有一个规定,有一定条件的。佛说一切法都是无常的、一切法都是空的、一切法都是无我的、一切法都是苦的,就是苦、空、无常、无我四法印,拿佛所说的四法印来印证别人所说的法是不是真谛,你可以依此辨别邪正。
僧宝,就是他本身脱俗了、放下了,离开了家室之累,看破红尘出家。我们经常说遁入空门,就表示他离缘清净,住持佛法就是靠僧。
我们总说佛、法、僧三宝,自己要是觉悟了绝对不会迷,迷了就不觉。人家说我们佛教徒迷信,其实我们不迷信,我们是正信,因为我们不迷。说我们迷信的那个人,迷了,他就不信,就说你是迷信,其实他才迷信。迷的人绝不会有信仰的,看他迷是深浅,如果迷得重了,搞精神分裂,他不但不信佛,什么都不信,什么也不知道。像植物人,他信什么?什么都不知道,他才迷了,他连四肢都不能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能使唤,这就真正迷了,他还信什么呢!所以我们不是迷,如果听人家说我们是迷信,我们只是笑一笑而已,不必去辩白。因为那人是个糊涂人,你跟他说不清楚的,越说越麻烦,他没有这个善根,干脆就不要说了。
内心一定要明朗,内心很明朗,惑也没有了,无明也没有了,都消失了。又具足一切大悲跟大智慧,这都是佛的力量。他把一切众生看成独一的儿子,他对众生是平等的。我们能不能这样做?我们这个心,必须发愿朝这个方向去走,现在做不能,将来我们一定能成佛、我们一定能够成道。对于一切众生平等,对他们施以教法。教法就是把佛所说的法,都传授给他们。
我们学佛的人,不论哪一批弟子,都是善根深厚的,很少是性灵蒙昧的。有些迷惑深的弟子,就是钝根的。有些人很聪明,一学就会,老师很高兴,愿意教他。有的人很钝,教十遍、百遍,过去就忘了,乃至听都听不进去要是具足佛的大悲智慧、平等心,对于难教的弟子没有厌恶心,对于好教的弟子也不要放纵,一律平等施教。
皈依法,我们刚才讲的,法是要分邪正的,什么是邪法,什么是正法。其实法本身没有正,也没有邪,那为什么还说邪知邪见、正知正见?我们为什么要起信这个分别呢?因为我们的心不平等。正知正见顺著法义、顺著性礼很快的达到平等性;逆著法性的,也是具足法性,但是它不能够合乎法性的理体,它的清净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凡是离开我轨我见的,绝对是正法;凡是具足我轨我见的,一说起来就争得脸红脖子粗,这就有点著了邪道。
但是需不需要争呢?永嘉大师在他的《证道歌》里有这么几句话,“圆顿教,无人我”,圆顿教是不讲人情的;“有疑不决直须诤”,如果你认为这件事不对,你怀疑,你可以跟他急论;“非是山僧争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我们修行人,如果把是非辨别明白,不是落于断见,就是落于常见,落断见也是邪道,落常见也是邪道,就常不可以,说断也不可以。这个性体是平等的,必须像《金刚经》说:“离我相,离人相,离众生相,离寿者相”。离开事相,这个时候无我、无人,才能够清净。清净的法就是正法,若远背这个涵义,就不是正法。
佛所说一切法就是对我们身、口、意三业说的,目的是转变我们身、口、慧了。贪、嗔、痴、跟戒、定慧,性体是一个的。我们只是在法上这样明白,但是我们自己秘须要观照。自己先明白了,你再说出来给别人,别人才能明白。如果你自己没有观照功夫,自己还模淩两可,还搞不清楚,你说给别人听,弄得别人也糊里糊涂,始终不能清楚理解这个意思。
还有,皈依佛、法、僧的弟子,是为了求解脱,求解脱是为了自在。不是说皈依三宝,入了佛门,还在争闲气,还在争人我、争是非、这里不可以,那里不可以:要合掌时,挑剔这么合不对,那么合不对,合得正也不对,那个都不对,没什么涵义,用不著这样。不过,如法的,你进步快;不如法的,当你自己慧开了,自己会调整适应。每一法最初都是摸索的,等你自己用功用得相应了,你就从中生出智慧,得了智慧你就能够调整你所修的法,知道该这么修了。
你必须能够转化三业,依著这个法就能转化你的三业。怎么转化呢?譬如说我过去很悭贪,学了佛法之后,还是不肯施舍。大家不要误会,说我要求他布施钱,不是这样的涵义,这个意思太狭小了。我所知道的道理,能够布施给别人,转施给别人;我所听到的佛法,我就马上转送给别人,让他也不能知道。这比你供养他好多财物,功德还要大。我经常跟道友说,供养师父不一定给红包,你要是在家念部经供养他,他也得到利益,大家不一定给红包,你要是在家念部经供养他他也得利益,你也得利益,大家共同成佛,这叫法施,以法布施。法施的功德比财施的功德还大,就是把自己施舍了。
还有,经常经人家欢喜,不论跟自己的眷属、亲朋好友,乃至于自己冤有,他对你瞪眼睛或者向你发脾气,你就笑一笑,总不跟他对嗔。经常布施欢喜,使你自己没有怒容,总在转你的怒,转愤怒变成无限的宽恕慈悲。经常这样的观想,你就是修弥勒菩萨行,是弥勒佛。学佛是学一切佛,哪一佛你都可以学。之后,你就是能够依著佛所说的方法传述给别人,这样大家就能够把忧苦拨脱了。
许多人都是有限多的忧愁苦恼,虽然生活不余匮之,但总感到有所欠缺。欠缺什么呢?他不自由,或者病,或者烦恼,自己解决不了,这都叫痛苦。给他慈悲这是皈依佛的人、皈依法的人应当做的事情。
皈依佛、法、僧了,就转愚痴。我们经常说:“我太愚痴,一点智慧也没有!”你转化一下,你为什么不要愚痴。你皈依佛、法、僧的目的,只是要聪明吗?是要有智慧。有了智慧就是醒悟不再迷惑。学佛并不是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包括不了。不的人这样说,古来祖师也这么教遵我们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念一句“阿弥陀佛”都包括了。如果是这样,释迦牟尼佛何必要说法四十九年呢?教大家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好了,释迦牟尼佛也省事,我人后来的学者、弟子也免掉那么的辛苦,是不是啊?
《大乘起信论》说得很清楚,这是由于“其根下劣”,他的根性很劣,对于佛果菩提道生怯弱心,就念佛好了。不过,念佛法门怎么念呢?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说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好了,不见得这样子。你用哪个心念佛?如果用嗔心念佛,用贪心念佛,用愚痴心念佛,只求自己得到好处,这样来念“阿弥陀佛”,你生不了极江世界。你必须有清净心,你皈依三宝之后,具足了清净心,修哪一法都可能,修一世…
《梦参老和尚开示 1 学三皈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