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夢參老和尚開示 1 學叁皈依▪P2

  ..續本文上一頁有因果了,學還講什麼因果呢?我前生造了很多業,今生一定要受報的。如果我假藉佛的力量把它轉了,因果就沒有了。業哪果能轉的話,因果論就不存在。但是,如果業不能轉的話,沒有一個人能成佛,永遠是衆生,業還是不能轉。這個問題非常的微妙,大家想一想,如果業能轉了,業如果消了,所謂定業不可轉,能轉的是靠叁昧加持力;你要是能達到叁昧,就沒有這業了。

  這兩個問題可以做這樣解釋,當你明心見性,業性本來是空的;罪性本空,是我們的心造的,“罪性本空唯心造”。我們現在參悟了、學佛了,連我們自己的心都不存在,還有什麼罪業可依呢?所以說:“心若亡時罪亦無”,心都滅了,罪也就沒有了;“心亡罪滅兩俱空”,心也空,業也空;“是則名爲真忏悔”。要這樣的消業,這樣的帶業。

  因此,要怎樣消一切的業?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念皈依佛,並不是單純念藥師佛,也不單純念阿彌陀,也不單純念釋迦牟尼化。皈依佛,是皈依十方法法界一切諸佛。你念扳依佛,就是十方一切諸佛;皈依法,表示十方一切諸未能;皈依僧,意指十方一切賢聖僧,除了我們所見的剃發染衣的僧衆,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其他的聖僧。起碼還有釋迦牟尼的阿羅漢大弟子。釋迦牟尼佛令一萬六千個大阿羅漢不准入涅槃,他們都在這個世界當大菩薩,行菩薩道。你要是有德了,有因緣了,就會遇見他;你沒因緣,當面就錯過了。文殊、普賢、諸佛菩薩,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我們沁是去求諸佛,見不著,因爲你的心跟不相應。爲什麼不相應?你的心是貪、嗔、癡、慢、疑的心,不是清淨心,所以你得消業。我在這裏先講四種,第一皈依,第二發心,第叁學佛,第四消業。

  皈依的時候,一定要先念叁寶的功德,先念佛的功德。

  我們經常說佛、法、僧叁寶,什麼叫佛?佛就是覺悟的覺。當你覺悟了,你就是佛;你沒有覺悟,你就是衆生。你現在在哪一道,就是哪一道的衆生。所以你覺悟了,你就是佛。但是覺悟,有究竟,有不究竟,佛也有分證的。依《大乘起信論》,最初是“不覺”,一在我們大家都是不覺。不覺,遇到佛、法、僧叁寶,皈依佛、法、僧叁寶、學佛、學法、學僧,你開始覺悟,這叫“始覺”。覺悟之後,漸漸不漸漸證得,這叫“相似覺”;相似覺悟了,還沒徹底覺悟。要是按菩薩的位置來說,相似覺就是十信位、叁賢位的菩薩。從相似覺,漸漸的就能證昨了,一分一分的覺悟,就是“分證覺”,就是登了地的菩薩;證得一分法身,消滅一分無明,這叫分證覺。到了究竟成佛,叫“究竟覺”。我們能皈依佛的這是自覺,所皈的是提著究竟覺說的。我們現在只是剛發起覺悟,達到究竟覺悟,因爲我們皈依叁寶、學佛,能夠漸漸消除自己的業障,漸漸的覺悟,這就是佛。

  法,就像我們前面說的,發心要有般智慧,沒有智慧你辨別不出是非,分不清法是邪是正、是好是壞,你必須先具跑分別法之邪正的知見。如果是剛信佛的人,沒有這種分別的力量,可以依據佛的教遵、依據經論去辯別,他這人話說得跟佛全不合,如果不合是邪的,如果合是正的。但是經論那麼多,合于這部經,又不合于那部經;合于那部經,又不合于其他的經;佛說法是對機的,對于這一會說得深一點,對于那一會說得淺一點,我們應該怎樣判斷呢?大概有一個規定,有一定條件的。佛說一切法都是無常的、一切法都是空的、一切法都是無我的、一切法都是苦的,就是苦、空、無常、無我四法印,拿佛所說的四法印來印證別人所說的法是不是真谛,你可以依此辨別邪正。

  僧寶,就是他本身脫俗了、放下了,離開了家室之累,看破紅塵出家。我們經常說遁入空門,就表示他離緣清淨,住持佛法就是靠僧。

  我們總說佛、法、僧叁寶,自己要是覺悟了絕對不會迷,迷了就不覺。人家說我們佛教徒迷信,其實我們不迷信,我們是正信,因爲我們不迷。說我們迷信的那個人,迷了,他就不信,就說你是迷信,其實他才迷信。迷的人絕不會有信仰的,看他迷是深淺,如果迷得重了,搞精神分裂,他不但不信佛,什麼都不信,什麼也不知道。像植物人,他信什麼?什麼都不知道,他才迷了,他連四肢都不能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能使喚,這就真正迷了,他還信什麼呢!所以我們不是迷,如果聽人家說我們是迷信,我們只是笑一笑而已,不必去辯白。因爲那人是個糊塗人,你跟他說不清楚的,越說越麻煩,他沒有這個善根,幹脆就不要說了。

  內心一定要明朗,內心很明朗,惑也沒有了,無明也沒有了,都消失了。又具足一切大悲跟大智慧,這都是佛的力量。他把一切衆生看成獨一的兒子,他對衆生是平等的。我們能不能這樣做?我們這個心,必須發願朝這個方向去走,現在做不能,將來我們一定能成佛、我們一定能夠成道。對于一切衆生平等,對他們施以教法。教法就是把佛所說的法,都傳授給他們。

  我們學佛的人,不論哪一批弟子,都是善根深厚的,很少是性靈蒙昧的。有些迷惑深的弟子,就是鈍根的。有些人很聰明,一學就會,老師很高興,願意教他。有的人很鈍,教十遍、百遍,過去就忘了,乃至聽都聽不進去要是具足佛的大悲智慧、平等心,對于難教的弟子沒有厭惡心,對于好教的弟子也不要放縱,一律平等施教。

  皈依法,我們剛才講的,法是要分邪正的,什麼是邪法,什麼是正法。其實法本身沒有正,也沒有邪,那爲什麼還說邪知邪見、正知正見?我們爲什麼要起信這個分別呢?因爲我們的心不平等。正知正見順著法義、順著性禮很快的達到平等性;逆著法性的,也是具足法性,但是它不能夠合乎法性的理體,它的清淨就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凡是離開我軌我見的,絕對是正法;凡是具足我軌我見的,一說起來就爭得臉紅脖子粗,這就有點著了邪道。

  但是需不需要爭呢?永嘉大師在他的《證道歌》裏有這麼幾句話,“圓頓教,無人我”,圓頓教是不講人情的;“有疑不決直須诤”,如果你認爲這件事不對,你懷疑,你可以跟他急論;“非是山僧爭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我們修行人,如果把是非辨別明白,不是落于斷見,就是落于常見,落斷見也是邪道,落常見也是邪道,就常不可以,說斷也不可以。這個性體是平等的,必須像《金剛經》說:“離我相,離人相,離衆生相,離壽者相”。離開事相,這個時候無我、無人,才能夠清淨。清淨的法就是正法,若遠背這個涵義,就不是正法。

  佛所說一切法就是對我們身、口、意叁業說的,目的是轉變我們身、口、慧了。貪、嗔、癡、跟戒、定慧,性體是一個的。我們只是在法上這樣明白,但是我們自己秘須要觀照。自己先明白了,你再說出來給別人,別人才能明白。如果你自己沒有觀照功夫,自己還模淩兩可,還搞不清楚,你說給別人聽,弄得別人也糊裏糊塗,始終不能清楚理解這個意思。

  還有,皈依佛、法、僧的弟子,是爲了求解脫,求解脫是爲了自在。不是說皈依叁寶,入了佛門,還在爭閑氣,還在爭人我、爭是非、這裏不可以,那裏不可以:要合掌時,挑剔這麼合不對,那麼合不對,合得正也不對,那個都不對,沒什麼涵義,用不著這樣。不過,如法的,你進步快;不如法的,當你自己慧開了,自己會調整適應。每一法最初都是摸索的,等你自己用功用得相應了,你就從中生出智慧,得了智慧你就能夠調整你所修的法,知道該這麼修了。

  你必須能夠轉化叁業,依著這個法就能轉化你的叁業。怎麼轉化呢?譬如說我過去很悭貪,學了佛法之後,還是不肯施舍。大家不要誤會,說我要求他布施錢,不是這樣的涵義,這個意思太狹小了。我所知道的道理,能夠布施給別人,轉施給別人;我所聽到的佛法,我就馬上轉送給別人,讓他也不能知道。這比你供養他好多財物,功德還要大。我經常跟道友說,供養師父不一定給紅包,你要是在家念部經供養他,他也得到利益,大家不一定給紅包,你要是在家念部經供養他他也得利益,你也得利益,大家共同成佛,這叫法施,以法布施。法施的功德比財施的功德還大,就是把自己施舍了。

  還有,經常經人家歡喜,不論跟自己的眷屬、親朋好友,乃至于自己冤有,他對你瞪眼睛或者向你發脾氣,你就笑一笑,總不跟他對嗔。經常布施歡喜,使你自己沒有怒容,總在轉你的怒,轉憤怒變成無限的寬恕慈悲。經常這樣的觀想,你就是修彌勒菩薩行,是彌勒佛。學佛是學一切佛,哪一佛你都可以學。之後,你就是能夠依著佛所說的方法傳述給別人,這樣大家就能夠把憂苦撥脫了。

  許多人都是有限多的憂愁苦惱,雖然生活不余匮之,但總感到有所欠缺。欠缺什麼呢?他不自由,或者病,或者煩惱,自己解決不了,這都叫痛苦。給他慈悲這是皈依佛的人、皈依法的人應當做的事情。

  皈依佛、法、僧了,就轉愚癡。我們經常說:“我太愚癡,一點智慧也沒有!”你轉化一下,你爲什麼不要愚癡。你皈依佛、法、僧的目的,只是要聰明嗎?是要有智慧。有了智慧就是醒悟不再迷惑。學佛並不是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包括不了。不的人這樣說,古來祖師也這麼教遵我們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念一句“阿彌陀佛”都包括了。如果是這樣,釋迦牟尼佛何必要說法四十九年呢?教大家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釋迦牟尼佛也省事,我人後來的學者、弟子也免掉那麼的辛苦,是不是啊?

  《大乘起信論》說得很清楚,這是由于“其根下劣”,他的根性很劣,對于佛果菩提道生怯弱心,就念佛好了。不過,念佛法門怎麼念呢?也不是那麼簡單的,說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不見得這樣子。你用哪個心念佛?如果用嗔心念佛,用貪心念佛,用愚癡心念佛,只求自己得到好處,這樣來念“阿彌陀佛”,你生不了極江世界。你必須有清淨心,你皈依叁寶之後,具足了清淨心,修哪一法都可能,修一世…

《夢參老和尚開示 1 學叁皈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