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1.释出离心(4)是否具生起出离心的标准

  (4)是否具生起出离心的标准

  第三,生起出离心的标准,本文说:

  (五)“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这个颂子是说:我们对轮回盛事不要喜欢,对人间的快乐不要喜欢,对后世的快乐也不要喜欢,因为我们不能沾染这些,一旦沾染了就要流转生死。因此我们对轮回盛事想都不要想,非但不想还要生起厌离之心,而且应生起非离开六道轮回不可之心。要生起厌离心就要思维生死中的过患,我们对轮回中的一切安乐,不管是哪一道的安乐,都不要生刹那的希望,不仅不生刹那的希望还要生厌离的心。因为不生刹那的希望还不一定求解脱,只有生起厌离心才会求解脱。这种求解脱的心是需要白天黑夜都在想:“自己怎样能够脱离轮回的痛苦?怎样使自己的相续不再取后蕴?”这种求解脱的心真正生起了的时候,才是生起了出离心。

  由于这样子思维无常、恶趣、业果、乐趣苦等,你可以知道,如果不彻底解脱轮回,即便获得天道的快乐也是纯为痛苦,毫无意义。此后更为强烈,对梵天、帝释、转轮王的富贵也不生一刹那的希冀。[昼夜]者,譬如心有极大忧虑的人,纵于夜间偶尔醒来之时,心于其事仍明记不忘一样,何时思维都能不造作地猛力生起求解脱心,这就是出离心生起的标准。

  不彻底解脱轮回,不断除取后有的功能,就是得生天道也还是痛苦。就像富翁将自己在银行的存款都拼命地花完了,到欠别人一百元钱也无力偿还的地步,此时债主来讨要那一百元钱,他有什么办法还呢?自己的善业都用完了,恶业现前该怎么办?即使是小恶业也承受不住。

  [此后更为强烈,]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小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长到五六岁的时候还什么都不会。现在的小孩可大不相同,到五、六岁的时候已经会开收音机、电视机了,这是好的方面;在坏的方面,现在的小孩子学会的不好的习惯也比我小的时候多多了。我曾看到过,大人整天在打牌,他们不玩了,小孩子马上就去牌桌上学着玩。他们那么小就学打牌,长大了打不打牌?现在的人贪欲是很强的,父母爱做的事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因为这是他第一个老师。父母做的事孩子很快就能学会,这是共业所感,是没有办法的事。大家现在能想这个事,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就是中流砥柱!尽管这是很不容易的事,但如果现在不做,未来生中就更恼火。大家可以想想,现在物质文明是进步了,可人们的心却苦极了,过去人们的心没有现在这么苦,因为那时没有那么多物质需求的贪欲。尽管现在物质文明很发达,这是不可否认的,比过去不知要优越了多少,但是我们的心苦多了,负担的责任也重多了。

  [对梵天、帝释、转轮王的富贵也不生一刹那的希冀。]为什么要我们对这些不生希冀?因为在那里福报一旦享尽,还是要堕入三恶道去,所以有什么可以希冀的呢?

  [[昼夜]者,譬如心有极大忧虑的人,纵于夜间偶尔醒来之时,心于其事仍明记不忘一样,何时思维都能不造作地猛力生起求解脱心,这就是出离心生起的标准。]这就是说我们无论在梦里也好,醒来也好,心里都应该想的是如何不受后有,这就是求解脱的心。如受后有就有一个分别:由愿力而受的后有我们要;由烦恼而生的后有我们不要。换句话就是说不能自主的后有我们不能要,能够自主的后有我们还是需要,因为我们要度遍虚空一切如母有情,我们不来这些如母有情怎么得度?所以我们必须要来,但这是乘愿而来,是自愿来的。比如大家看那些坐汽车的人很舒服吧?可那些戴着手铐坐汽车的人可就不舒服了。我们要的是按自己的愿望去坐汽车,而不要被迫戴着手铐坐汽车。

  此《三主要道》中,将暇满难得到出离心之间的下、中士诸道,归入出离心的范畴内,这是本文的殊胜处,而且是有原因的。出离心是大悲心的不共因,为具有大悲心,必须先生起不造作的出离心。不思维自己受苦的情形,未生恐惧令汗毛战竖,是不会有无法忍受其他有情受苦的大悲心的。《入行论》说:“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况为利他人,生此饶益心?”因此我们可以说出离心与大悲心是同一种心态,只不过在自身上修的是出离心,在他身上修的是大悲心。

  [此《三主要道》中将暇满难得到出离心之间的下、中士诸道,归入出离心的范畴内,这是本文的殊胜处,而且是有原因的。]为什么要将下、中士道都归入出离心的范畴?因为下士道是粗分出离心,是要出离三恶道;中士道是细分出离心,要出离六道轮回,所以这二者都可以归纳到出离心来讲。在讲出离心时将下、中士道都讲了,这是《三主要道》的殊胜之处。我们今天在这里不仅仅是学《三主要道》、只学出离心、菩提心、空见,而是将《菩提道次第》里从下士道起一直到上士道的内容都学了。其原因就是没有生起前面的功能就生不起后面的功能。

  [出离心是大悲心的不共因,为具有大悲心,必须先生起不造作的出离心。]自己没有出离心,不想解脱自己,不想脱离轮回的苦,哪里有心思去想让一切有情都能脱离苦海呢?你自己都觉得人世间犹如在公园里玩耍,很舒服,在农家乐花十元钱玩一天还要吃饭,感觉这么舒服还能想脱离吗?自己都没想脱离苦海,想人家脱离苦海不是空话吗?大家想过没有:我凭什么能够帮他们脱离苦海?没有想帮助他们脱离苦海的心,怎么会想去学帮助他们脱离苦海的本领?自然不会想嘛。出离心下包括下、中士道,上引伸到上士道。佛法都是相互关联的,下士道也会牵扯到上士道,没有截然划分,只是修的方法有前后次序,也就是学法要有道次第。道是方法,次第就是方法里面的先后次序,但是先后是一贯的,是相互关联的,不是截然分开的。

  生起出离心必须是真的,不能说:“因为经书上是这样说的,老师也是这样说的,所以我就是应该这样想。”我们要看到世间的一切,乃至人间都是生苦的,自己非离开不可,否则将来还要继续受苦,有迫不及待地想离开的心。这种厌离心生起了,自己再接着想:苦都是因烦恼而生的,怎样才能断烦恼?只有靠无我智慧才能断烦恼,这样才会勤求无我智慧的心生起,所以说下士道和上士道都是相互关联的。这些关联对我们来说就是解脱生死,而解脱生死又与成佛有关:我们连生死都解脱不了,还怎么成佛?因此,尽管是讲出离心,但已将下、中士道都包括进去了,同时也引伸修上士道的因。佛法不是孤立的,虽然分成了下、中、上三士道,实际上却是相关联的,在不了义上说是三乘,在了义上说实为一乘,都是为了成佛。

  [不思维自己受苦的情形,未生恐惧令汗毛战竖,是不会有无法忍受其他有情受苦的大悲心的。]如果我们没有因害怕自己受苦而恐惧到毛发都竖起来的程度,就生不起那种无法忍受其他有情受苦、希望他们都快得解脱的心。因为对自己受苦都不害怕,反而觉得玩耍得舒服,就会想:谁要求解脱就自己快去吧!

  [《入行论》说:“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况为利他人,生此饶益心?”]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如果你整天还在为了自己的好处、自己的安乐奔忙,连睡梦中尚且都还没有梦到想出离,怎么会想到利益众人呢?一定要自己有迫不及待、忍无可忍地想出离的心,才可能想到众生也在受同样的苦,才会愿他人出离。连自己都没生起想出离的心,怎么会生得起利益众生脱离苦海的心呢?

  [因此我们可以说出离心与大悲心是同一种心态,只不过在自身上修的是出离心,在他身上修的是大悲心。]这就是说:在自己身上求解脱苦,这就是出离心;为所有有情求解脱苦,这就是大悲心。也就是说自己本人都没有想求解脱,想他人得解脱就是一句空话。想别人脱离苦海的心都不没有,仅是嘴巴上说说而已,怎么会起作用呢?

  为生起此心,我们必须闻思妙音怙主宗咯巴的杰作《菩提道次第》,渐次修心。我们这些人贪等烦恼一天天地增长,都是因为未在下中士道中修心而造成的过失。

  如何才能生起出离心?只有《菩提道次第》才说得最好,其他的经书大都不说。佛经都是当时某种根器的人,因某种因缘向佛求教,佛针对他而说的,说完之后佛又说这些都是可以成佛的。大家可以去看每一部佛经,都是佛针对众生如何请求,他如何解释的,解释了之后佛又说这些都是可以成佛的,话是这样的一句,但中间还差了很多东西,还缺了许多教授。只有《菩提道次第》才将初:如何断三恶道,中:如何解脱生死,后:如何为众生成佛说得清清楚楚。《菩提道次第》是我们学修佛法之人一定要搞清楚的,如果没有搞清楚就要走错路。这个走错路可不像我们去什么地方旅游,走错了路转回来就是了,一天之内就解决了。在学修佛法上如果弄错了是要影响到若干亿万年的事,是关系到若干亿万生的事,一旦走错了路就恼火了。我们在这里学《三主要道》,既是为了解决我们现生的心苦,又是为了我们在未来生中能走捷径不走弯路,最后达到解脱、成佛。

  现在我们所学的是佛法的道理,先将道理搞清楚,生起决定见,然后再依这个决定见进行闻、思、修,不断地努力修,才能慢慢地生起功能。绝不是大家今天在这里听了一下,明天就得解脱了,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自无始以来我们所积的烦恼习气,不可能只用几个小时、几天、几个月、几年的时间就破除了,那可是像蚂蚁搬木头,很不容易的,因此说渐次修心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菩提道次第》来说,渐次修心是要依道次第的,要有先后的次序。

  为什么说[我们这些人贪等烦恼一天天地增长]?大家如果仔细想想就知道确实是这样:人一旦看着一样东西好,马上就要起贪念。有些商人很会做生意,今年他把商品的样子改一改,为了让顾客喜欢;明年又会再改个样子,为了让顾客贪爱,他们就是这样帮助大家增长贪…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1.释出离心(4)是否具生起出离心的标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