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1.釋出離心(4)是否具生起出離心的標准

  (4)是否具生起出離心的標准

  第叁,生起出離心的標准,本文說:

  (五)“修已于輪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

  晝夜唯求解脫心,起時是生出離心。”

  這個頌子是說:我們對輪回盛事不要喜歡,對人間的快樂不要喜歡,對後世的快樂也不要喜歡,因爲我們不能沾染這些,一旦沾染了就要流轉生死。因此我們對輪回盛事想都不要想,非但不想還要生起厭離之心,而且應生起非離開六道輪回不可之心。要生起厭離心就要思維生死中的過患,我們對輪回中的一切安樂,不管是哪一道的安樂,都不要生刹那的希望,不僅不生刹那的希望還要生厭離的心。因爲不生刹那的希望還不一定求解脫,只有生起厭離心才會求解脫。這種求解脫的心是需要白天黑夜都在想:“自己怎樣能夠脫離輪回的痛苦?怎樣使自己的相續不再取後蘊?”這種求解脫的心真正生起了的時候,才是生起了出離心。

  由于這樣子思維無常、惡趣、業果、樂趣苦等,你可以知道,如果不徹底解脫輪回,即便獲得天道的快樂也是純爲痛苦,毫無意義。此後更爲強烈,對梵天、帝釋、轉輪王的富貴也不生一刹那的希冀。[晝夜]者,譬如心有極大憂慮的人,縱于夜間偶爾醒來之時,心于其事仍明記不忘一樣,何時思維都能不造作地猛力生起求解脫心,這就是出離心生起的標准。

  不徹底解脫輪回,不斷除取後有的功能,就是得生天道也還是痛苦。就像富翁將自己在銀行的存款都拼命地花完了,到欠別人一百元錢也無力償還的地步,此時債主來討要那一百元錢,他有什麼辦法還呢?自己的善業都用完了,惡業現前該怎麼辦?即使是小惡業也承受不住。

  [此後更爲強烈,]爲什麼這麼說呢? 我小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長到五六歲的時候還什麼都不會。現在的小孩可大不相同,到五、六歲的時候已經會開收音機、電視機了,這是好的方面;在壞的方面,現在的小孩子學會的不好的習慣也比我小的時候多多了。我曾看到過,大人整天在打牌,他們不玩了,小孩子馬上就去牌桌上學著玩。他們那麼小就學打牌,長大了打不打牌?現在的人貪欲是很強的,父母愛做的事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學會了,因爲這是他第一個老師。父母做的事孩子很快就能學會,這是共業所感,是沒有辦法的事。大家現在能想這個事,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就是中流砥柱!盡管這是很不容易的事,但如果現在不做,未來生中就更惱火。大家可以想想,現在物質文明是進步了,可人們的心卻苦極了,過去人們的心沒有現在這麼苦,因爲那時沒有那麼多物質需求的貪欲。盡管現在物質文明很發達,這是不可否認的,比過去不知要優越了多少,但是我們的心苦多了,負擔的責任也重多了。

  [對梵天、帝釋、轉輪王的富貴也不生一刹那的希冀。]爲什麼要我們對這些不生希冀?因爲在那裏福報一旦享盡,還是要墮入叁惡道去,所以有什麼可以希冀的呢?

  [[晝夜]者,譬如心有極大憂慮的人,縱于夜間偶爾醒來之時,心于其事仍明記不忘一樣,何時思維都能不造作地猛力生起求解脫心,這就是出離心生起的標准。]這就是說我們無論在夢裏也好,醒來也好,心裏都應該想的是如何不受後有,這就是求解脫的心。如受後有就有一個分別:由願力而受的後有我們要;由煩惱而生的後有我們不要。換句話就是說不能自主的後有我們不能要,能夠自主的後有我們還是需要,因爲我們要度遍虛空一切如母有情,我們不來這些如母有情怎麼得度?所以我們必須要來,但這是乘願而來,是自願來的。比如大家看那些坐汽車的人很舒服吧?可那些戴著手铐坐汽車的人可就不舒服了。我們要的是按自己的願望去坐汽車,而不要被迫戴著手铐坐汽車。

  此《叁主要道》中,將暇滿難得到出離心之間的下、中士諸道,歸入出離心的範疇內,這是本文的殊勝處,而且是有原因的。出離心是大悲心的不共因,爲具有大悲心,必須先生起不造作的出離心。不思維自己受苦的情形,未生恐懼令汗毛戰豎,是不會有無法忍受其他有情受苦的大悲心的。《入行論》說:“彼等爲自利,尚且未夢及,況爲利他人,生此饒益心?”因此我們可以說出離心與大悲心是同一種心態,只不過在自身上修的是出離心,在他身上修的是大悲心。

  [此《叁主要道》中將暇滿難得到出離心之間的下、中士諸道,歸入出離心的範疇內,這是本文的殊勝處,而且是有原因的。]爲什麼要將下、中士道都歸入出離心的範疇?因爲下士道是粗分出離心,是要出離叁惡道;中士道是細分出離心,要出離六道輪回,所以這二者都可以歸納到出離心來講。在講出離心時將下、中士道都講了,這是《叁主要道》的殊勝之處。我們今天在這裏不僅僅是學《叁主要道》、只學出離心、菩提心、空見,而是將《菩提道次第》裏從下士道起一直到上士道的內容都學了。其原因就是沒有生起前面的功能就生不起後面的功能。

  [出離心是大悲心的不共因,爲具有大悲心,必須先生起不造作的出離心。]自己沒有出離心,不想解脫自己,不想脫離輪回的苦,哪裏有心思去想讓一切有情都能脫離苦海呢?你自己都覺得人世間猶如在公園裏玩耍,很舒服,在農家樂花十元錢玩一天還要吃飯,感覺這麼舒服還能想脫離嗎?自己都沒想脫離苦海,想人家脫離苦海不是空話嗎?大家想過沒有:我憑什麼能夠幫他們脫離苦海?沒有想幫助他們脫離苦海的心,怎麼會想去學幫助他們脫離苦海的本領?自然不會想嘛。出離心下包括下、中士道,上引伸到上士道。佛法都是相互關聯的,下士道也會牽扯到上士道,沒有截然劃分,只是修的方法有前後次序,也就是學法要有道次第。道是方法,次第就是方法裏面的先後次序,但是先後是一貫的,是相互關聯的,不是截然分開的。

  生起出離心必須是真的,不能說:“因爲經書上是這樣說的,老師也是這樣說的,所以我就是應該這樣想。”我們要看到世間的一切,乃至人間都是生苦的,自己非離開不可,否則將來還要繼續受苦,有迫不及待地想離開的心。這種厭離心生起了,自己再接著想:苦都是因煩惱而生的,怎樣才能斷煩惱?只有靠無我智慧才能斷煩惱,這樣才會勤求無我智慧的心生起,所以說下士道和上士道都是相互關聯的。這些關聯對我們來說就是解脫生死,而解脫生死又與成佛有關:我們連生死都解脫不了,還怎麼成佛?因此,盡管是講出離心,但已將下、中士道都包括進去了,同時也引伸修上士道的因。佛法不是孤立的,雖然分成了下、中、上叁士道,實際上卻是相關聯的,在不了義上說是叁乘,在了義上說實爲一乘,都是爲了成佛。

  [不思維自己受苦的情形,未生恐懼令汗毛戰豎,是不會有無法忍受其他有情受苦的大悲心的。]如果我們沒有因害怕自己受苦而恐懼到毛發都豎起來的程度,就生不起那種無法忍受其他有情受苦、希望他們都快得解脫的心。因爲對自己受苦都不害怕,反而覺得玩耍得舒服,就會想:誰要求解脫就自己快去吧!

  [《入行論》說:“彼等爲自利,尚且未夢及,況爲利他人,生此饒益心?”]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如果你整天還在爲了自己的好處、自己的安樂奔忙,連睡夢中尚且都還沒有夢到想出離,怎麼會想到利益衆人呢?一定要自己有迫不及待、忍無可忍地想出離的心,才可能想到衆生也在受同樣的苦,才會願他人出離。連自己都沒生起想出離的心,怎麼會生得起利益衆生脫離苦海的心呢?

  [因此我們可以說出離心與大悲心是同一種心態,只不過在自身上修的是出離心,在他身上修的是大悲心。]這就是說:在自己身上求解脫苦,這就是出離心;爲所有有情求解脫苦,這就是大悲心。也就是說自己本人都沒有想求解脫,想他人得解脫就是一句空話。想別人脫離苦海的心都不沒有,僅是嘴巴上說說而已,怎麼會起作用呢?

  爲生起此心,我們必須聞思妙音怙主宗咯巴的傑作《菩提道次第》,漸次修心。我們這些人貪等煩惱一天天地增長,都是因爲未在下中士道中修心而造成的過失。

  如何才能生起出離心?只有《菩提道次第》才說得最好,其他的經書大都不說。佛經都是當時某種根器的人,因某種因緣向佛求教,佛針對他而說的,說完之後佛又說這些都是可以成佛的。大家可以去看每一部佛經,都是佛針對衆生如何請求,他如何解釋的,解釋了之後佛又說這些都是可以成佛的,話是這樣的一句,但中間還差了很多東西,還缺了許多教授。只有《菩提道次第》才將初:如何斷叁惡道,中:如何解脫生死,後:如何爲衆生成佛說得清清楚楚。《菩提道次第》是我們學修佛法之人一定要搞清楚的,如果沒有搞清楚就要走錯路。這個走錯路可不像我們去什麼地方旅遊,走錯了路轉回來就是了,一天之內就解決了。在學修佛法上如果弄錯了是要影響到若幹億萬年的事,是關系到若幹億萬生的事,一旦走錯了路就惱火了。我們在這裏學《叁主要道》,既是爲了解決我們現生的心苦,又是爲了我們在未來生中能走捷徑不走彎路,最後達到解脫、成佛。

  現在我們所學的是佛法的道理,先將道理搞清楚,生起決定見,然後再依這個決定見進行聞、思、修,不斷地努力修,才能慢慢地生起功能。絕不是大家今天在這裏聽了一下,明天就得解脫了,沒有那麼容易!因爲自無始以來我們所積的煩惱習氣,不可能只用幾個小時、幾天、幾個月、幾年的時間就破除了,那可是像螞蟻搬木頭,很不容易的,因此說漸次修心是非常重要的。根據《菩提道次第》來說,漸次修心是要依道次第的,要有先後的次序。

  爲什麼說[我們這些人貪等煩惱一天天地增長]?大家如果仔細想想就知道確實是這樣:人一旦看著一樣東西好,馬上就要起貪念。有些商人很會做生意,今年他把商品的樣子改一改,爲了讓顧客喜歡;明年又會再改個樣子,爲了讓顧客貪愛,他們就是這樣幫助大家增長貪…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1.釋出離心(4)是否具生起出離心的標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