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釋菩提心
(1)必須生起菩提心的原因
這部分是說爲什麼要生起菩提心。
第二,釋菩提心分叁小節:必須生起菩提心的原因,生起菩提心的方法,生起菩提心的標准。先講第一節:
(六)“若無菩提心攝持,出離不成無上覺,
圓滿安樂之因故,智者應發菩提心。”
這一節說的是爲什麼要生起菩提心。假如我們沒有菩提心來攝持自己的一切行爲,單有出離心不能成爲成佛的因。出離心的目的是解脫生死,所以無論怎樣修善都只能解脫生死,爲了圓滿安樂無上覺,也就是爲了成佛的因,有智慧的人應該生起菩提心。
雖然你可能有上述的猛力出離心,但由此所作的任何善業只是解脫之因,不能成爲一切智之因,因爲聲聞緣覺也有出離心故。
如果我們是出于解脫之因所做的一切善業,所得之果也只能是解脫的果,不會是爲衆生成佛的佛果,也就是[不能成爲一切智之因,]。[一切智]就是佛,即佛的智慧。解脫的因如果只是爲了解脫個人,出離心只是他自己一個人想出離,與一切母親有情無關,怎麼會生得起利益一切母親有情的心呢?一定是生不起的,生不起這樣的心就是無因,沒有因怎麼能得到爲利益一切母親有情而成佛的果呢?這是相關聯的。
[因爲聲聞緣覺也有出離心故。]聲聞緣覺也知道一切有情是母親,他們和菩薩的差別只有一點,就是沒有增上心。菩薩有增上心,他們知道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母親,自己非將他們度盡不可;要度盡一切母親有情就要有功能,只有佛才有這樣的功能,所以自己就非要成佛不可。因此菩薩的心要具備這兩分:一要度盡一切有情,二要爲一切衆生有情而成佛,這才是利他的心,這種利他的心量就大得不得了!而聲聞緣覺的利他心是隨緣而度,他們並不是不度生,只是沒有度盡遍虛空一切母親有情的心,也就是他們沒有增上心。要度盡遍虛空一切母親有情,首先要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本事,沒有本事豈不是一句空話?只有佛才具有這樣的本事。爲了度盡遍虛空一切母親有情,也就是對一切母親有情都要報恩,有一個母親的恩不報就不配當兒子,兒子得了好處絕不能忘了母親還在受苦。有了這樣的增上心,我們就有了誓度一切有情的心,因爲只有佛才具有這樣的功能,所以我們就非成佛不可。聲聞緣覺沒有度盡一切有情的心,只是隨緣而度,隨自己的本事而度,所以就沒有一定要成佛的心,也就沒有成佛的因。他們和菩薩差別就在有無增上心。有了增上心就一定成佛,別看現在聲聞緣覺的本事好像在無量的天上,我們在無量的地下,功德的差距有這麼大,簡直不能比。假如我們真實生起了菩提心,就可以接受他們的禮拜。因爲我們是要成佛的,我們的種姓變了,不是功德變了,而是成佛的種姓變了,種姓一變就可以成佛。所以大家現在要努力,不管現在的功德怎麼樣,先將自己的種姓變了,種姓變了再修,生起功德就快得很。無論生起什麼功德都是這樣:爲自己一個人而做力量就弱,爲遍虛空無量的有情而做力量就強,同時自己的心力就會很猛烈。如果我們只爲了自己一個人,今天有精神就做,想休息就休息一下。如果是爲了衆生我們還敢休息嗎?這樣我們心力就會猛烈,心力猛烈才能生得起功能。
我聽過上師這樣的教授:生起菩提心的人修一天《菩提道次第》,相當于沒有生起菩提心的人修一個月的量。生起了菩提心的人才算達到入密的資格了,沒有生起菩提心的人則是在密法的門外遊蕩,最多給自己種一點習氣。在座的各位包括我在內所受的大灌頂都只不過是種了一點習氣,根本得不到真實灌頂。
一次班禅佛爺在拉薩給大家授灌頂,那是一個上萬人的大灌頂,大殿裏擠滿了人,只有一個人沒有擠得進來。授完灌頂之後佛爺說:“今天得到真實灌頂的人只有一個,就是在門外沒有擠得進來的那一位。”事後有人問佛爺:“今天這麼多人灌頂,怎麼只有他一個人得了真實灌頂?”佛爺回答:“今天受灌頂的人裏只有他生起了真實菩提心,所以只有他得了真實灌頂,其他的人菩提心還沒有真實生起,所以只能得個加持灌頂。”那個在門外沒有擠得進來的人就是隆多喇嘛,以後他成爲一位大德。由此大家可以想到:我現在去受灌頂不是同樣得不到真實灌頂嗎?我可以給你們建議:在受大灌頂的時候要先將菩提心在心裏想一遍,串習一遍,將自己的心變成造作的菩提心,進去後再想一遍菩提心,然後才去受灌頂。這樣即便自己還沒有生起菩提心,也起碼是有了一點樣子了。以後大家遇到灌頂,自己最好能先這樣將菩提心的道理修一下。以後我會給大家講菩提心的修法,將昂旺朗吉堪布上師給我的教授給你們轉述一下,你們拿來天天串習,遇到灌頂就先將菩提心串習一下,雖然自己不是菩薩,也要有點像菩薩嘛。
所以爲了成佛,首先要在心中生起[叁主要道],其中尤其要生起菩提心,如果沒有這個菩提心,你縱有若幹神通變化等等,也不能歸入大乘的行列,而且永遠無法成爲把一切有情從所有生死、涅槃衰損中解脫出來的菩提之因,故非圓滿安樂之因。
生起菩提心是最重要的!我們生起出離心的目的是爲了生起菩提心。隨順大家現在的根器講的是叁乘,而學佛是究竟一乘,因爲每一個學佛的人都是要成佛的。佛講法都要隨順衆生的根器:聽者想解脫生死,他就給他們講解脫生死的方法;聽者想斷叁惡道,他就給他們講斷叁惡道的方法,他總是隨順大家的根器而說的。大家可以翻開佛經自己去看,所有佛經都是佛解答提問者提出的問題,最後佛都是說:你將來是可以成佛的,佛經上都是這樣說的。雖然要能成佛中間還缺很多內容,但是有了這樣的根源,最終總是要成佛的。雖然說那些只知道念阿彌陀佛的人最終都能成佛,但是他們會耽誤很多時間,不如在《叁主要道》上用功的人走得那麼快。如果再有條件,我們應將《菩提道次第》全部拿來學修,也就是要天天想。《叁主要道》是概略地將這叁樣提出來說,同時將下、中士道都包括進去了。如果我們要將《叁主要道》修得圓滿,還是要將下、中士道的其他內容都很好地修,那些都是爲生起《叁主要道》起幫助作用、起圓滿作用的。
沒有菩提心就不會想成佛,再怎麼修也不能算大乘,只有爲了報母恩而想成佛,才是大乘。要求得究竟、圓滿必須在成佛之後,沒有成佛以前都是不圓滿。這就像讀書一樣,我們有了小學生的本事,有了中學生的本事,有了大學生的本事,卻沒有研究生的水平。有了研究生的水平,將來再去讀成博士,自己所學的才都能起作用,在沒有讀成博士之前就不行。我們所講的叁士道都是爲了最終成佛的,大家不要害怕:“成佛好困難啊,我是不是能做得到呢?”大家不要這樣想。我們學佛法的人現在所學的《叁主要道》就是爲了成佛的,大家應該這樣想:“未必賢劫千佛就沒有我?”我們都要有這樣的心念。即便賢劫千佛裏沒有我,他們成了佛我總要解脫了嘛。如果連一千尊佛出世我們都趕不上,那可是多少萬萬年了,我們還要經受多少痛苦?所以我們一定要有雄心,要發這樣的大願。
[涅槃衰損]中的涅槃是指小乘的,也就是不圓滿的,中間還有缺陷。小乘在自利方面都不圓滿,證了這樣的涅槃當然是不圓滿的,是要衰退的,所以不是圓滿安樂的因,也就不是成佛的究竟圓滿的因。
那些聲聞緣覺阿羅漢,現證空性等功德猶如金山般巍峨,但他們的這些道不能成佛,爲什麼呢?因爲他們沒有菩提心。
[巍峨]兩個字就是形容大、美好。聲聞緣覺阿羅漢的功德無比大、無比美好,但是他們由于沒有菩提心,所以不能成佛。從因上說他們是爲自己解脫,沒有爲一切母親有情成佛的因,甚至他們連想都不曾想過。他們沒有報遍虛空一切母親有情恩、並且要報盡的心,所以他們沒有要成佛的心。
我們知道,因爲佛與菩薩在修的時候就是想對于一切有情都要報恩,所以我們這些有情也包括在內,都是佛菩薩報恩的對象,也就是說佛菩薩必須要我們解脫生死,要我們成佛的。我們有這樣的靠山還有什麼可害怕的?只要有一個有情沒有得度,所有諸佛的責任就沒有完成,就算別的有情都度完了,只剩我一個的時候,我還是要被度成佛的;就算我是最笨的,諸佛菩薩還是要救度我的。我們大家要有信心:我們是諸佛菩薩要救的對象,他們要度盡一切有情,當然要救度我們,如果有一個有情沒有得度,諸佛的責任就還沒有完結,他們就非要度盡不可。因爲諸佛菩薩個個都是福慧圓滿的,那麼多好先生教我一個最笨的孩子還能教不好?因此我們要有信心,將來我們一定能成佛!連念一句阿彌陀佛的人都可以成佛,未必我們學叁士道的還成不了佛?我們總是要走到他們前面,這一點大家一定要生信心。在我們信心生起來之後再上座去修,那時修法的力量就大不相同了。在堅定相信的情況下修與在相信得不十分清楚的情況下修是兩碼事。
如你具有這種菩提心,便會像《入行論》、《入中論》、《寶積經》等所說的那樣,成爲天人等一切衆生所敬禮處,映蔽聲聞緣覺種姓;你所作的所有善業,下至施鳥一口食,都將成爲大乘法,成爲成佛因,成爲菩薩行;對具有此心的補特伽羅,十方諸佛視如親子,諸大菩薩視如兄弟。
[成爲天人等一切衆生所敬禮處,]如果我們真實生起了菩提心,未來就必將成佛,因此天人等一切衆生都會來來禮敬我們,這裏面還包括聲聞緣覺。一旦我們真實生起菩提心,他們就會來禮敬。他們禮敬的不是我們的本事,我們的本事比他們差得很遠,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但是我們的種姓是必然成佛,他們的功德再大也不能成佛。正因爲他們的種姓不如我們,所以他們會對我們生起禮敬之心。這就如我前面所說的:剛滿月的太子抱出來,連宰相見了也要施禮,這就是種姓不同的道理。
[你所作的所有善業,下至施鳥一口食,都…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2.釋菩提心(1)必須生起菩提心的原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