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2.釋菩提心(2)生起菩提心的方法

  (2)生起菩提心的方法

  第二,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如本文所說:

  (七)“四瀑流沖難阻止,業力繩索緊密系,

  投入我執鐵籠中,無明黑夜籠罩之。”

  [四大瀑流]裏面分因瀑流和果瀑流。因瀑流就是欲、有、見、無明。欲就是欲界中的執著;有就是色界、無色界中的執著;見就是我們的見解有問題,因爲我們的見解是世間的;無明就是更進一步的執著,這些就是因上說的四種瀑流。在果上說則是生、老、病、死。有前面的四種因當然要感生、老、病、死四種果,這些在我們身上就是瀑流。瀑流就像康定城裏的那條河,水的流速極快,後浪推前浪的;就像電視裏的洪水,洶湧澎湃,人在其中絲毫不能自主,一旦落入水中就會立刻被沖走。

  [四瀑流沖難阻止,]在因上來說是我們每天都在種惡因,在果上來說是我們每天都在受苦果,我們飽償了這樣的苦果。四種因瀑流我們無法脫離,同樣,四種果瀑流我們也無法脫離。

  [業力繩索緊密系,]我們都是被業力繩索捆緊了的,在沒有證空性之前是無法擺脫的。換句話說:不單是證空性,只要我們在造業上不種因,這業力的繩索也能解得開。自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造了無量的業,就像無量的繩索捆綁著我們,怎麼能夠輕易解得開?就是釋迦佛,他證了空性、成了佛,在釋迦族被誅的時候也還是感得頭痛。所以說不管是誰,只要種了因,即便成佛之後還是要消業,因爲有因必有果。

  有句古話說:衆生畏果,菩薩畏因。衆生在苦受來了時感到十分痛苦,所以他們畏懼苦果的成熟;菩薩則不是這樣,苦受來了他們會認爲是給自己消業,消了業,業力就不會再倍增,就不會遭受更大的苦。但是菩薩在種因的時候非常謹慎,生怕種下了苦因。我們現在雖然不是菩薩,但可以學菩薩,在做事的時候,凡是種苦因的事情就不能幹,放棄現在眼前的貪愛,不要給未來造苦果。

  [投入我執鐵籠中,]這說的是四大因瀑流中的無明。因爲我們是抱著我執來的,只要一起思維就有執著。因爲我們將無始以來的執著存在自己的心識上,進行各種思維都是心在活動,所以執著是丟不開的。我們每天總是把什麼事都抓得緊緊的,在沒有證空性以前,我們的心都是執著的。誰也不要說:“我沒有執著。”這是你沒有仔細想。舉個例子來說:比方別人問你:“你執著嗎?”你會說:“我沒有執著。”可如果別人又接著問你:“你怎麼會沒有執著呢?”你的心裏馬上就會受不了,當時就會反駁說:“我就是沒有執著嘛!”其實你這樣說就是在執著,因爲在你的心裏抓著自己就是不執著。人的執著都是不知不覺的,在沒有證空性以前在座的各位都是執著的(當然在座的如果有大菩薩例外,我是指初業有情而說。),在任何時候都是執著的。嬰兒盡管什麼都不懂,餓了就執著了,表現就在他會哭起來。媽媽趕緊給他喂奶,吃了以後他不哭了。他餓了又不會說話,當然只有哭,他知道自己一哭媽媽就會來喂他,所以人從小就是執著的。人逐漸長大了,可執著的境也逐漸多了,就會逐漸地廣執著一切。待到成人之後,世界上的一切沒有哪一樣他不執著了。

  [無明黑夜籠罩之。]說的是無明好似黑暗籠罩著我們。

  (八)“無邊有中生又生,叁苦逼迫常無斷,

  諸母情狀與處境,思已發起殊勝心。”

  [無邊有中生又生,]說的是在無邊的叁有之中,我們生了又生,在沒有解脫生死之前,這是不會停下來的。這一生完結了又要有下一生。

  [叁苦逼迫常無斷,]叁苦即是苦苦、壞苦、行苦,這是由八苦、六苦總攝起來而說的。[常無斷]即爲永遠是這樣,未曾斷過。

  [諸母情狀與處境,思已發起殊勝心。]說的是想到諸母有情的情況與處境,我們要發殊勝的心,發起爲利益一切有情而成佛的殊勝心。這裏面[思已]就是想過之後,要發爲利益一切有情而成佛的心,如果我們這樣想就能生得起菩提心。

  下面是帕邦喀大師對這兩個頌子進行了解釋。

  正如《入行論》中所說:“若僅思治愈,有情諸頭疾,具此饒益心,即得無量福。況欲除有情,無量不安樂,乃至欲成就,有情無量德。” 以及《勇授請問經》所說:“菩提心福德,假設若有色,遍滿虛空界,福尤過于彼。”等,發菩提心的功德無量無邊。那些如母有情常被劇烈痛苦的因位四瀑流:欲瀑流、見瀑流、有瀑流、無明瀑流,以及果位四瀑流:生、老、病、死所漂流。

  [若僅思治愈,有情諸頭疾,具此饒益心,即得無量福。]這四句話的含義是這樣的:假如我們想著自己要將一切有情的頭痛病都治好,具備這樣饒益有情的心,我們就可以得到無量的福。

  爲什麼說僅是具備了饒益有情的心,盡管還沒有行就能得到無量的福德呢?因爲我們這樣想就是意業的活動,意業只要一活動就種下了因,所以就培了無量的福德。這也等同我們的願力,我們的願力是天天想爲利有情願成佛,這也是意業活動,這樣的意業活動同樣種下了因。我們的身語二業所種下的因,都是在意識上種因,將來不管怎樣的受生都要帶著走。所以說雖然僅僅是想治愈諸有情的頭疼病,因爲是意業活動,不是虛的,同樣是種下了因。意業活動在意識上種了因,身語二業也是在意識上種因,因此是同樣的。

  [況欲除有情,無量不安樂,乃至欲成就,有情無量德。]何況我們想要去除有情無量的不安樂的事情(這裏的有情不是一個,而是所有的有情。),乃至于想成就一切有情,幫他們得解脫、成佛,生起這樣的功德,像這樣的意業活動功德好大啊!

  [菩提心福德,假設若有色,遍滿虛空界,福尤過于彼。]假如菩提心的福德有顔色可見,那麼將虛空中全都布滿,你所生起的福德比這還大。因此,這裏說能夠生起真實的一念菩提心之功德,你所得到的福德遍虛空都容不下。說菩提心生福的功德大,是因爲我們想著爲那麼多的有情而成佛;說菩提心忏罪的功德大,是因爲我們想著將一切有情的罪業忏盡,想給他們福德,這就是因。因此對自己來說,生起菩提心後生福的功德大,忏罪的功德也大。

  [發菩提心的功德無量無邊。那些如母有情常被劇烈痛苦的因位四瀑流:欲瀑流、見瀑流、有瀑流、無明瀑流,以及果位四瀑流:生、老、病、死所漂流。]這就是我上面所說的,四種因瀑流:欲瀑流就是欲界衆生的貪著,有瀑流就是色界、無色界的貪著,見瀑流是我們見解中的錯誤,無明瀑流就是我們執實的心。以及由此而感得的生、老、病、死四種果瀑流。在這樣的瀑流中漂流,就像在洶湧的河裏被沖來沖去,我們能有什麼好結果?

  他們不僅在這四大河中漂流,而且被業索牢牢地綁住,就像手腳被繩子捆住一樣。

  如果我們被業力的繩索捆綁,這種業力的繩索不是普通的繩索,就好像是扯不斷的繩子捆住了手腳一樣,是無法解開的,簡直沒有希望解脫。

  不僅如此,這種系縛之繩與普通的皮繩、毛繩不同,它們難斷難解,好似鐵索捆綁一樣,如母有情就這樣被關在我執的鐵籠裏。

  業力的繩索是難解、難斷的。我們大家從懂事開始到今天,都是被我執的鐵籠所關住。我們什麼時間才不執實?我從這裏可以證明:有人碰了你一下,你馬上就會認爲不得了;人家說你一句不順耳的話,你也會馬上就受不了,這就是執著。如果不執著,別人說你說得再多,是他的事情,與你何幹呢?但是假如你被我執無明抓住了,別人一說你,你馬上會跳起來:“我就是這樣啊!”這就是因爲有了我執。如果沒有我執,我的身體也是四大和合的,有什麼關系呢?人家說他的,自己想一下:“與我無關。”就不會起執著。假如你想:“我怎麼能被人說啊!他怎麼能說我呢?!”當然一下就會覺得不得了,就會引起爭吵,還可以引起打架,甚至動刀。這些都是有我執所引發的。

  不僅我們大家(在座的菩薩除外)被關在我執的鐵籠裏,我們所有的母親也同樣被關在我執的鐵籠裏。

  更有甚者,如果在白晝,這些如母有情尚可呼喊求救而存一絲希望。但這是夜晚最黑的時候,他們是在夜幕籠罩之下在大河中漂流,如母有情就是這樣被無明的黑暗完全蒙蔽著,在無邊無際的有海之中,生而又生,相續不斷地受到苦苦、壞苦、周遍行苦這叁苦的逼迫。

  想到與自己的母親在這樣無救的情況下不斷地受苦,我們做兒女的怎麼能不心痛?當然應該引發讓所有的母親得到解脫的心。爲了讓所有的母親得到解脫,我們除成佛之外沒有其他辦法。我們發願成佛的目的不是自己成佛之後可以代替一切有情受苦,讓他們得以解脫,而是自己成佛之後就可以告訴一切有情自己是如何得到解脫的,他們如能這樣做,也同樣能得到解脫。

  引導一切母親有情得到解脫,還有她們是否聽話的問題,聽話的就能接受佛法,很快就能生起善業,可以少些痛苦;那些不聽話的還會不相信佛法。大家可以看看,現在不相信前生後世的人很普遍:“管他喲,死了就了!”他們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不管我們怎樣對他們說惡報如何惱火,他們根本不相信,只相信死了就萬事都了結了。如果死了真的能了斷一切,我們就不需要著急了,問題在于死了未必能了斷一切!我們有來的地方就有去的地方,不相信因果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相信因果的人就能慢慢地得到解脫,不相信的人只會一生比一生更糟。

  像這種難以忍受的處境、局面,母親有情自己這邊是無以爲計的,解救他們的擔子就落在我們的肩上,我們現在既已找到解救他們的方法,就應思維如母有情受苦的情狀,依次修習承擔解脫之責的增上心等,努力設法生起大寶菩提心爲要。

  帕邦喀大師在這裏用的就是[母親有情]而不是[如母有情][如母有情]是漢人通常的用法,藏文的本意是[母親有情]

  [無以爲計]是自己沒有辦法。既然母親有情自己沒有辦法擺脫痛苦,…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2.釋菩提心(2)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