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起菩提心的方法
第二,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如本文所说:
(七)“四瀑流冲难阻止,业力绳索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笼中,无明黑夜笼罩之。”
[四大瀑流]里面分因瀑流和果瀑流。因瀑流就是欲、有、见、无明。欲就是欲界中的执著;有就是色界、无色界中的执著;见就是我们的见解有问题,因为我们的见解是世间的;无明就是更进一步的执著,这些就是因上说的四种瀑流。在果上说则是生、老、病、死。有前面的四种因当然要感生、老、病、死四种果,这些在我们身上就是瀑流。瀑流就像康定城里的那条河,水的流速极快,后浪推前浪的;就像电视里的洪水,汹涌澎湃,人在其中丝毫不能自主,一旦落入水中就会立刻被冲走。
[四瀑流冲难阻止,]在因上来说是我们每天都在种恶因,在果上来说是我们每天都在受苦果,我们饱偿了这样的苦果。四种因瀑流我们无法脱离,同样,四种果瀑流我们也无法脱离。
[业力绳索紧密系,]我们都是被业力绳索捆紧了的,在没有证空性之前是无法摆脱的。换句话说:不单是证空性,只要我们在造业上不种因,这业力的绳索也能解得开。自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造了无量的业,就像无量的绳索捆绑着我们,怎么能够轻易解得开?就是释迦佛,他证了空性、成了佛,在释迦族被诛的时候也还是感得头痛。所以说不管是谁,只要种了因,即便成佛之后还是要消业,因为有因必有果。
有句古话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在苦受来了时感到十分痛苦,所以他们畏惧苦果的成熟;菩萨则不是这样,苦受来了他们会认为是给自己消业,消了业,业力就不会再倍增,就不会遭受更大的苦。但是菩萨在种因的时候非常谨慎,生怕种下了苦因。我们现在虽然不是菩萨,但可以学菩萨,在做事的时候,凡是种苦因的事情就不能干,放弃现在眼前的贪爱,不要给未来造苦果。
[投入我执铁笼中,]这说的是四大因瀑流中的无明。因为我们是抱着我执来的,只要一起思维就有执著。因为我们将无始以来的执著存在自己的心识上,进行各种思维都是心在活动,所以执著是丢不开的。我们每天总是把什么事都抓得紧紧的,在没有证空性以前,我们的心都是执著的。谁也不要说:“我没有执著。”这是你没有仔细想。举个例子来说:比方别人问你:“你执著吗?”你会说:“我没有执著。”可如果别人又接着问你:“你怎么会没有执著呢?”你的心里马上就会受不了,当时就会反驳说:“我就是没有执著嘛!”其实你这样说就是在执著,因为在你的心里抓着自己就是不执著。人的执著都是不知不觉的,在没有证空性以前在座的各位都是执著的(当然在座的如果有大菩萨例外,我是指初业有情而说。),在任何时候都是执著的。婴儿尽管什么都不懂,饿了就执著了,表现就在他会哭起来。妈妈赶紧给他喂奶,吃了以后他不哭了。他饿了又不会说话,当然只有哭,他知道自己一哭妈妈就会来喂他,所以人从小就是执著的。人逐渐长大了,可执著的境也逐渐多了,就会逐渐地广执著一切。待到成人之后,世界上的一切没有哪一样他不执著了。
[无明黑夜笼罩之。]说的是无明好似黑暗笼罩着我们。
(八)“无边有中生又生,三苦逼迫常无断,
诸母情状与处境,思已发起殊胜心。”
[无边有中生又生,]说的是在无边的三有之中,我们生了又生,在没有解脱生死之前,这是不会停下来的。这一生完结了又要有下一生。
[三苦逼迫常无断,]三苦即是苦苦、坏苦、行苦,这是由八苦、六苦总摄起来而说的。[常无断]即为永远是这样,未曾断过。
[诸母情状与处境,思已发起殊胜心。]说的是想到诸母有情的情况与处境,我们要发殊胜的心,发起为利益一切有情而成佛的殊胜心。这里面[思已]就是想过之后,要发为利益一切有情而成佛的心,如果我们这样想就能生得起菩提心。
下面是帕邦喀大师对这两个颂子进行了解释。
正如《入行论》中所说:“若仅思治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即得无量福。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以及《勇授请问经》所说:“菩提心福德,假设若有色,遍满虚空界,福尤过于彼。”等,发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那些如母有情常被剧烈痛苦的因位四瀑流:欲瀑流、见瀑流、有瀑流、无明瀑流,以及果位四瀑流:生、老、病、死所漂流。
[若仅思治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即得无量福。]这四句话的含义是这样的:假如我们想着自己要将一切有情的头痛病都治好,具备这样饶益有情的心,我们就可以得到无量的福。
为什么说仅是具备了饶益有情的心,尽管还没有行就能得到无量的福德呢?因为我们这样想就是意业的活动,意业只要一活动就种下了因,所以就培了无量的福德。这也等同我们的愿力,我们的愿力是天天想为利有情愿成佛,这也是意业活动,这样的意业活动同样种下了因。我们的身语二业所种下的因,都是在意识上种因,将来不管怎样的受生都要带着走。所以说虽然仅仅是想治愈诸有情的头疼病,因为是意业活动,不是虚的,同样是种下了因。意业活动在意识上种了因,身语二业也是在意识上种因,因此是同样的。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何况我们想要去除有情无量的不安乐的事情(这里的有情不是一个,而是所有的有情。),乃至于想成就一切有情,帮他们得解脱、成佛,生起这样的功德,像这样的意业活动功德好大啊!
[菩提心福德,假设若有色,遍满虚空界,福尤过于彼。]假如菩提心的福德有颜色可见,那么将虚空中全都布满,你所生起的福德比这还大。因此,这里说能够生起真实的一念菩提心之功德,你所得到的福德遍虚空都容不下。说菩提心生福的功德大,是因为我们想着为那么多的有情而成佛;说菩提心忏罪的功德大,是因为我们想着将一切有情的罪业忏尽,想给他们福德,这就是因。因此对自己来说,生起菩提心后生福的功德大,忏罪的功德也大。
[发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那些如母有情常被剧烈痛苦的因位四瀑流:欲瀑流、见瀑流、有瀑流、无明瀑流,以及果位四瀑流:生、老、病、死所漂流。]这就是我上面所说的,四种因瀑流:欲瀑流就是欲界众生的贪著,有瀑流就是色界、无色界的贪著,见瀑流是我们见解中的错误,无明瀑流就是我们执实的心。以及由此而感得的生、老、病、死四种果瀑流。在这样的瀑流中漂流,就像在汹涌的河里被冲来冲去,我们能有什么好结果?
他们不仅在这四大河中漂流,而且被业索牢牢地绑住,就像手脚被绳子捆住一样。
如果我们被业力的绳索捆绑,这种业力的绳索不是普通的绳索,就好像是扯不断的绳子捆住了手脚一样,是无法解开的,简直没有希望解脱。
不仅如此,这种系缚之绳与普通的皮绳、毛绳不同,它们难断难解,好似铁索捆绑一样,如母有情就这样被关在我执的铁笼里。
业力的绳索是难解、难断的。我们大家从懂事开始到今天,都是被我执的铁笼所关住。我们什么时间才不执实?我从这里可以证明:有人碰了你一下,你马上就会认为不得了;人家说你一句不顺耳的话,你也会马上就受不了,这就是执著。如果不执著,别人说你说得再多,是他的事情,与你何干呢?但是假如你被我执无明抓住了,别人一说你,你马上会跳起来:“我就是这样啊!”这就是因为有了我执。如果没有我执,我的身体也是四大和合的,有什么关系呢?人家说他的,自己想一下:“与我无关。”就不会起执著。假如你想:“我怎么能被人说啊!他怎么能说我呢?!”当然一下就会觉得不得了,就会引起争吵,还可以引起打架,甚至动刀。这些都是有我执所引发的。
不仅我们大家(在座的菩萨除外)被关在我执的铁笼里,我们所有的母亲也同样被关在我执的铁笼里。
更有甚者,如果在白昼,这些如母有情尚可呼喊求救而存一丝希望。但这是夜晚最黑的时候,他们是在夜幕笼罩之下在大河中漂流,如母有情就是这样被无明的黑暗完全蒙蔽着,在无边无际的有海之中,生而又生,相续不断地受到苦苦、坏苦、周遍行苦这三苦的逼迫。
想到与自己的母亲在这样无救的情况下不断地受苦,我们做儿女的怎么能不心痛?当然应该引发让所有的母亲得到解脱的心。为了让所有的母亲得到解脱,我们除成佛之外没有其他办法。我们发愿成佛的目的不是自己成佛之后可以代替一切有情受苦,让他们得以解脱,而是自己成佛之后就可以告诉一切有情自己是如何得到解脱的,他们如能这样做,也同样能得到解脱。
引导一切母亲有情得到解脱,还有她们是否听话的问题,听话的就能接受佛法,很快就能生起善业,可以少些痛苦;那些不听话的还会不相信佛法。大家可以看看,现在不相信前生后世的人很普遍:“管他哟,死了就了!”他们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不管我们怎样对他们说恶报如何恼火,他们根本不相信,只相信死了就万事都了结了。如果死了真的能了断一切,我们就不需要着急了,问题在于死了未必能了断一切!我们有来的地方就有去的地方,不相信因果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相信因果的人就能慢慢地得到解脱,不相信的人只会一生比一生更糟。
像这种难以忍受的处境、局面,母亲有情自己这边是无以为计的,解救他们的担子就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现在既已找到解救他们的方法,就应思维如母有情受苦的情状,依次修习承担解脱之责的增上心等,努力设法生起大宝菩提心为要。
帕邦喀大师在这里用的就是[母亲有情]而不是[如母有情],[如母有情]是汉人通常的用法,藏文的本意是[母亲有情]。
[无以为计]是自己没有办法。既然母亲有情自己没有办法摆脱痛苦,…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2.释菩提心(2)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