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后,我们的愿菩提心就圆满了,那么我们的行菩提心也就圆满了。我们的菩提心其实没有变,是由于证得空性之后,世俗菩提心就变成了胜义菩提心,那时候我们的慧将相当圆满。由行菩提心做了前五度,我们同时也培了无量的福德,福就圆满了。有了这两样就达到了《菩提道次第》所要求的,生起了胜义菩提心。
具有胜义菩提心的人不用自己说要学密法,诸佛菩萨都会跑来劝他修密法,根本用不着担心没有方法修密,自然会有殊胜的因缘出现。你具有什么样的因缘,是应修父续的法还是修母续的法为好,佛自然会给你那种修法,你拿去修就会修得很容易、修得很快,就能做到十六生成佛,乃至快到一生成佛,甚至快到三个月、一个半月成佛。但是这些都要是要前面的基础都修好了,要将《菩提道次第》都修圆满了之后才能做得到,如果《菩提道次第》没有修圆满则做不到。单是发愿没有作用,要通过认真实修、生起了功能之后,这些才能办得到。
修菩提心时,如果想:“我如能成佛,也能自动地兼带成就自利。”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中说这对不堕小乘极有益处。
这是自然的,既然已经成佛了,自利当然圆满。大家千万不要作自了汉,在宗喀巴大师看来修大乘法之人改修小乘都属于下堕,因为他从开始教我们的就是如何究竟成佛,我们如果不再照他的方法做了,怎么不是下堕呢?
这里我顺便讲一个故事:一天,阿底峡尊者的一位朋友自印度来了,他们通夜交谈都没有睡觉,而且阿底峡尊者还在不时地大笑。第二天弟子问他为何谈得那么高兴,还要大笑?阿底峡尊者说:我觉得很稀奇:从印度来的消息说修喜金刚的一个人得到了小乘的果,这不是太稀奇了么?。修大乘法之人退菩提心通常要堕地狱,此人不仅没有堕地狱,反而得了小乘的果,所以阿底峡尊者觉得很稀奇,听了自然要发笑。这个故事里面有两重意思:一是修大乘法之人不得退成小乘;二是此人毕竟没有离开佛的教导,所以能够不堕地狱。阿底峡尊者为此二者感到很稀奇,所以才彻夜交谈不睡,且不时大笑。
这里我们要注意:[这对不堕小乘极有益处]是宗喀巴大师的看法,我们学大乘法之人如果退成自了汉,在宗喀巴大师看来就是下堕,下堕可不是一句话,因为退了菩提心是要堕地狱的。
【七重因果】教授的头三个是修【大悲心】的基础。【悦意慈】是这三者之果,所以不必另说修法,但在该阶段应修希望一切有情具足安乐的慈心。
[七重因果]的前三个教授即为知母、念恩、报恩,这三个教授是修大悲心的基础。离开了这三样,大悲心就无法生起。因为必须先有了知母、念恩、报恩的心,才有可能生起大悲心。
[悦意慈]和普通的慈心有所不同,加上[悦意]二字,就是像爱自己儿女的慈爱之心一样的慈心。这种悦意慈心是世间一切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所具有的心理,因此[悦意慈]和通常的慈心略有不同,是像爱自己子女一样的慈心。要生起知母、念恩、报恩的心才能够爱他们,[悦意慈]是这三样的果,所以用不着再另外说修的方法。但在这一阶段应该修希望一切有情具足安乐的慈心,也就是前面所讲的:“愿一切母亲有情具足安乐,我愿她们得到安乐。”我们怎么能使其他的有情得乐?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也就是告诉其他有情如何得乐的方法,这就是我们在修慈心。
【慈心】、【悲心】、【增上意乐】三者,都是希求利他之心,真正的菩提心是此三者的结果。【道次第】的下、中士道是发心的加行,修菩提心法是正行,诸结行类是其学处。
[慈心]是我愿其他有情得乐,[悲心]是我愿其他有情离苦,[增上意乐]是我愿成佛以救度一切有情,此这三者都是希求利他之心。我们学修佛法就是希望一切有情得乐、希望利益一切有情,以及自己要成佛这样的两分心都具足了,才能生起菩提心。如果这样的两种心没有都具足,就生不起菩提心。当我们修利他之心到最圆满之时,就生起了增上意乐:“为利益一切有情我愿成佛。”到这时才可以说我们的利他之心圆满了;再加上一个我要成佛的心:“我愿为一切有情而成佛,不是只为了自己一个人而成佛。”这两分都具足了就是菩提心。这两分没有同时具足,菩提心就不圆满。真正的菩提心是慈心、悲心、增上意乐这三样的果。
汉地佛学界有很多说法,佛经上也有很多说法,有这样的发愿:“愿一切有情和我同时都成佛。”这是修行者所发之愿,只是在某种的场合下为使大家都生起圆满的心,可以这样发愿,但真正修行可不能这样的修。还有发这样的发愿:“愿一切有情都成佛之后我才成佛。”也就是发愿:一切有情都先成佛而我在最后成佛。这样的愿心看起来是光明正大,在某种场合下为利益有情可以这样发心,但是自己正修之时切不可以这样想。如果这样想就成了十足的懒汉,不是发心自己成佛来救度一切有情,而是要众生都成佛了来救他自己一个!那不变成了要别人都先成佛最后再来教育自己这个顽皮捣蛋的?特殊场合下发此愿心是可以的,但是在正修时不可发这样的心。正修时只有这样发心:“我要成佛来救度一切有情。”才是正确的。我们在正修时要发这样的大愿心:“愿自己快快成佛,让我一个人来度尽一切有情!”这才是正见。
[【道次第】的下、中士道是发心的加行,修菩提心法是正行,诸结行类是其学处。]我觉得称[道次第]的下中士道为发心的加行还有些地方说不清楚,应该称为发心的前行,修菩提心法是正行,结行则为学处。我们发了菩提心之后还有学处,有保持今生菩提心学处的各种做法,有保持今生菩提心不退失、来生菩提心不退失的做法,这些都有学处,不是单单发了菩提心就完了。单是发了菩提心,不天天做串修,还是逃不脱生、住、异、灭的规律,按现在的语言就是还要有出生、成长、衰落、灭亡,因为这是有为法,是造作来的,如果不继续出生,就会走向灭亡。
我不能同意现在某些人所说的修法:“什么都不想就能证空性。”请问:什么都不想还有出生吗?不可能有出生吧。那么靠什么来生智慧呢?智慧必须靠思维而生,要有智慧才能得解脱。仅是什么都不想就无法生智慧,那还怎么能得解脱呢?什么都不想就等于是睡得很熟了的时候,那时能起什么作用?在所谓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就是什么也不想,那又怎么成佛?这样的说法我不敢说对与不对,仅就修学佛法来说有其基本的原则:解脱生死靠智慧,智慧靠思维才能生起,什么也不想怎么生智慧?这是基本的原则。如果什么都不想就能证得空性,那么在我们熟睡到连梦都没做的时候是否就证了空性呢?从学理上来说这是我们无法承许下来的。也许我们现在没有证得空性,不知道他们的情形吧。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还是有证空性的因,只要他们今后进行改善和调整,还是能成佛的。因为念阿弥陀佛的都能成佛,未必他们这样的修法就不能种好的因?只是他们将迅速成佛的因向后推缓,变成若干劫之后的事了,我们不应采取这样的方法。我们应采取的方法是由思维而生智慧,正修时始终都要思维。在闻、思、修三者中,要思维才是修,单是念仪轨,以昂旺朗吉堪布上师慈悲的说法就是只有口诵的功德,下文上师没有再说,那就是没有变心的作用,按藏区的说法就是:小喇嘛念经,有口无心。我们所修的一切法都要在心上起作用,没有思维,任何法都不能在心上起作用。
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应暂时放在一边,不争论对错,只是自己不要这样做。我们要踏踏实实按照能宗喀巴大师的方法来做,在证了空性以后说不定我们能知道这样说法的道理。现在我们不要说这样的说法不对,在研究这样的说法时我们不能含糊,就是要将其分析清楚,免得我们的思想中夹杂了这样的东西今后就不干净了。在自学的时候我们要搞彻底,遇到这样修的人就只说他们好,决不能说他们错了,因为他们天天这样修,有随顺修定的功能,心里会起变化。这些人对我们的说法,有涵养的就只是摇摇头说一句:“你们不懂哦,这样的功能你们不懂!”这还是好的;遇到瞋心重的就会和我们发生冲突,就会有争辩的过失。因此我们遇到这些人时,不要说他们修法的不对,在我们自己修学时就不要客气,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如果自己是含含糊糊的,以后自己所证得的东西就是含含糊糊不清楚的,所以自修时是不能有一点杂尘的。他们所说的对不对只有在我们证得了空性之后才知道,在没有证得空性之前不要评价他们说的对与错,更不能说好与坏。待我们证得了空性之后再来看,是真货还是包装货一眼就能看出来。
我再强调一下这两个原则:遇到他们时尊重他们的意见,自修时要彻底分析清楚,否则以后我们证得一个含糊不清的空性怎么办?那就是不清净、不圆满,达不到清净、圆满的要求。
在修菩提心时,你还应该知道【二十二种发心】,【愿行二心】等的本质与特征而修心。
[二十二种发心]是赞叹菩提心的功德如金子、如光明等等,不是修菩提心的方法,只是赞叹修菩提心的种种好处。
[愿行二心]中单发菩提心就是愿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再修六度四摄就是行菩提心,愿行二种菩提心圆满了,世俗菩提心就变成了胜义菩提心。我们应搞清楚这些本质和特征,并且依次修心。
此菩提心是一切佛经的心要,是一切佛子菩萨唯一的修持中心。《入行论》说:“搅动正法乳,剔出酥精华。”以及“多劫之中善思维,诸佛见此最有益。” 妙音怙主大宗喀巴也说:“大乘道命为发心,是菩萨行根本依,能融资粮如金汁,摄纳众善为福藏,菩萨如是善了知,以菩提心为心要。” 至尊一切智除此大宝菩提心外,从未说其他的修法是修持的中心。因此如果我们想成为大乘人,就必须以菩提心为修持的中心。
[此菩提心是一切佛经的心要,是一…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2.释菩提心(2)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