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切佛子菩薩唯一的修持中心。]佛經的心要就是望衆生成佛,沒有菩提心就不能成佛,因此菩提心是一切佛經的心要。一切佛子菩薩所修持的中心都是菩提心。大家可以推想一下:我們學的《菩提道次第》有《廣論》、《略論》、《攝頌》,這些都是要我們修菩提心,沒有說其他的修法。前面說了那麼多的修法,都是生菩提心的前行,爲了更容易地生起菩提心;沒有那些修法作爲前行,生起菩提心就要困難些。一部《菩提道次第》,無論《廣論》也好,《略論》也好,《攝頌》也好,都是要我們生起菩提心。沒有證得空性之前是世俗菩提心,證得了空性之後就是勝義菩提心。只有生起了勝義菩提心,菩提心才圓滿;單有世俗菩提心,菩提心就沒有圓滿。修出離心也是同樣,單有出離心並不圓滿,要證得了空性、有了功能,才能說出離心圓滿了。
[《入行論》說:“攪動正法乳,剔出酥精華。”以及“多劫之中善思維,諸佛見此最有益。”] 在藏區人們是吃酥油的,酥油是從牛奶中通過攪動分離出來的。這些說法都是針對修菩提心的,說明只要堅持修行,菩提心就能生得起。在沒有成佛之前,不論經過多少劫都要很好地修菩提心,所有的佛都是生起了菩提心之後才成佛的,現在我們找到了成佛的方法,佛當然喜歡,對我們有情來說這是最有益的。因此,我們修法的目標就是一定要生起菩提心。
[妙音怙主大宗喀巴也說:“大乘道命爲發心,是菩薩行根本依,能融資糧如金汁,攝納衆善爲福藏,菩薩如是善了知,以菩提心爲心要。”]這段話是說:大乘道的命脈是發菩提心,這就像人的命脈是呼吸,沒有呼吸生命就不能存在;發心是菩提心的根本所依,要有世俗菩提心,行菩提心才能做得起;行菩提心就是菩薩行,菩薩行的根本所依就是菩提心;有了菩提心,無論是什麼資糧都能化爲金水,無論所作任何善業都能收納入福德寶藏之中,將來福報就能取之不盡;菩薩都應該善于知道、了解,應該以生起菩提心爲心要。我們可以總括爲一句話:我們所學的《菩提道次第》,無論《廣論》、《略論》、《攝頌》,都是爲了生起勝義菩提心。
[至尊一切智除此大寶菩提心外,從未說其他的修法是修持的中心。因此如果我們想成爲大乘人,就必須以菩提心爲修持的中心。]修其他的法都有各自的目的,比如爲了財富可以修財神法,這雖然也是修法,但不是我們修行的中心。忘記修菩提心,就是忘記了修法的中心。因此我們要記住:不管學了多少佛的經,得傳了若幹法及其修法,離開了修菩提心就是在做耽誤時間、耽誤壽命的事情,應該主要修的菩提心卻沒有修。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若是不修菩提心而去修其他的法,都不是我們現在急需修的,只有菩提心的修法才是我們現在急需的。其他的法都是很好的,都是某個具有某種根器的有情,在某種情況下向佛祈請之後佛所說的。比如,有的窮極了到佛面前求財神法,佛當然還是要傳,可如果一天到晚都去求財富了,還怎麼修菩提心?衆生求什麼佛就會給什麼,他不會說:“這邊有大路,你們不能走那邊。”佛若是這樣說,就會有許多衆生遠遠離開他。佛度衆生是根據衆生的煩惱與喜好,在他們根器基礎上慢慢加以引導,就如在撥秒針,撥分針一樣,是逐漸引導其走上成佛之路。佛不會說:“我的道理就是這樣,喜歡聽你們就聽,不喜歡聽你們就走!”若是這樣,可能終將只剩他一個人,聽者一個也沒有,全都走光了。
在當代,當你詢問旁人他的修持心要是什麼時,他多半會說是修某某本尊。遑論修菩提心者,就連知道應以此菩提心爲修持心要的人也寥寥無幾。
[當你詢問旁人他的修持心要是什麼時,他多半會說是修某某本尊。]修學佛法的人之間通常會相互詢問:“你現在主要在修什麼?”在藏區說自己正在修某某本尊,則顯得是至高無上的。在我們內地,有人會說:“我在修明心見性,這是證法身的喲!”也是同樣的道理。還有人會說:“能不能夠生得起功能我不管,反正我總是在修。”雖然他自己也沒有把握生得起功能,但是他還是說:“我總是在修嘛,總是有好處的。”這樣做有暫時的利益,可以植下種子和習氣,未來生中可以再值遇佛法,但是這些不是我們這樣水平的人現在應該急著修的法門,他們這樣做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福報,等到以後自己明白了,也成八九十歲的老翁了,還能修得起什麼呢?什麼都修不起了。
[遑論修菩提心者,就連知道應以此菩提心爲修持心要的人也寥寥無幾。][遑論]就是不要說的意思。這句話是說:“不要說修菩提心了,就是知道應該以修菩提心爲主的都少。”這當然指的是藏地。我沒有和內地的出家菩薩有很多的接觸,也沒有聽說內地有人著重在修菩提心,只聽說過某位大德在傳法、某位大德在講經。除了海公上師傳過西藏的宗喀巴大師教法,北京的法尊法師和觀空法師他們傳過宗喀巴大師教法而外,沒有聽說過其他漢地的高僧傳這類教法。
曾有日本人說:“中國的佛教是教說,所謂教說者乃說教也。”這個話就否定了中國佛教作爲佛所說法的觀點,對我國的佛學界有些輕視。但是現在也確實有這樣的問題,我曾聽某位內地的大德說過:“這本書看懂了就可以給別人講。”我認爲所謂看懂了不過是以自己的水平和智慧作出的判斷,這本書裏究竟有多少心要呢?自己有沒有師承呢?如果沒有師承,只是以爲自己看懂了就給別人講,就會將一些不清淨、不圓滿的個人見解代代流傳了下去了,清淨圓滿的卻沒有了。我不知道其他教派,只知道在西藏黃教是不允許這樣做的,沒有師承的法門絕不傳,未聽上師講過的經書可以看,僅作爲自己的參考,但絕不拿來講。
比方說在西藏沒有比丘尼戒,到今天也只有沙彌戒、比丘戒、沙彌尼戒,唯獨沒有比丘尼戒。比丘尼戒是從國外傳進來的,隆蓮法師她們就有傳承。國外斷了傳承,她們又專門來成都再請回去。因此,法是要有傳承的,有些教授是口耳相傳的,在文字上是看不到的。大家修儀軌,比如修大威德儀軌,那個觀空咒你雖然會念,就算天天都在念,但那是法身道用所修,哪裏是只念念咒子那麼簡單?那是要靠上師傳的!你雖然天天在念,好像是在修,但是請問你連法身都沒有,化身從何而來?比如電燈要靠電線傳送電力才能亮,要是連電線都沒有,電燈怎麼能亮呢?問題在于有很多語訣是將修行方法中最重要的內容概括爲簡單的一句話,這些是要口耳相傳的。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我曾告誡大家:“你們念儀軌的時候要當作真實的來做。”這就是語訣。因爲如果當作真實的來做,加持力就不同,心與法就近了;如果只是將法本當作儀軌來念,就算天天都在念,卻沒有用處。我在昭覺寺曾看到清定上師在上面念經,下面卻有人在說笑,而且還是穿著喇嘛衣服的。這怎麼說呢?我覺得清定上師他老人家很慈悲,那些聽法時說笑的人就太可惜了。
有些人以熏煙、金飲、能息黑淨訟陀羅尼、普滅過患、羊陀羅尼、馬陀羅尼、財陀羅尼、消除中斷、漢地消災法、轉變詛咒法等爲修持的心要。與這些相比,還不如以一些標准的本尊作爲修持心要要來得好些。
搞得不好我們就會落到這樣的圈子裏!文中[標准的]即爲[合量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與其去搞那些法,還不如規規矩矩修一個本尊法好些。宗喀巴大師說:對于初業有情來說,修本尊法也是超前了,應該先修菩提心。但是如果去修那些東西,還不如修一個合量的本尊法更好。這裏不是誇耀本尊法。帕邦喀大師說:在出離心、菩提心、空見沒有生起前,密法應暫時放在一邊。這就是告誡我們要先修出離心、菩提心、空見這叁樣,那些密法我們目前修不起,真實灌頂無法得到,最多得個加持灌頂,如何能夠修到生得起這個法的功能呢?
還有一些地方盛行著這樣的風氣:似乎人們心裏想的都不外乎是盟約寶鬘、忏罪金刀、狗經、狼經、狐經、熊經、蛇經等,但這些根本見不到有清淨依據。
說這些經見不到有清淨的依據,本意是說見不到清淨的依據就無法證實此經是否爲佛所說。因此,這段話重點告訴我們:沒有佛經來源的法門不能相信,因爲不清淨。萬一後人自以爲聰明,他可以自己杜撰。就像現在某些自以爲了不起的人搞出的一個民間外道——*輪功,他大言不慚,自诩比釋迦佛還聰明。這樣的東西根本不能信!大家要記住:凡是佛沒有說過的就一定不能信。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佛的語無過,他的話具慈、具悲,希望一切有情離苦得樂,所以他所說的都是真實的、可信的,沒有聖言量來源的經一定不能相信。
假如你真的需要一種忏罪的法,就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僞經和無意義的勞累上。佛說有許多顯密經典,如《叁蘊經》、《藥師經》、《大解脫經》、《賢劫經》等,應該念誦像這樣有清淨根據,標准的經典。
這段話是說:與其念那些沒用的東西不如念這些佛說的經典。大家要懂得這裏包含的意思:與其浪費時間念那些對我們沒有用的東西,還不如去學修《菩提道次第》。如果不懂這個道理,有人就可能抓住這句話,認爲這是經書上說的,我們要去學上述的經典,那可就是冒黃腔,走入歧途了。大家學了這部書就要明白:這部書所講的中心就是要修菩提心,盡管這裏列舉了這麼多佛說的經典,但我們目前不要在這些上面多花費精力和時間。
有人會問這樣一個問題:“若是我們得了修本尊之法,要不要修本尊呢?”昂旺朗吉堪布上師有這樣的教授:“得了本尊法的人,可將本尊法的修法當作通常瑜伽,每天串修一遍就是了。不要斷,每天修一遍就是了。主要的是要修《菩提道次第》。如果你的工作再忙、時間再緊,連《菩提道次第》都沒有時間來修,那麼就要修菩提心爲主。”這就是我在康定所得的昂旺朗吉堪布上師的教授。他是根據我們在家人的情況而說的,當年聽他講法的人大多數是在家人,白天都有工作,所以他說:“你們如果很忙沒有時間修《菩提道次第》,那麼就要修菩提心。如果連這個都不修,那就是將一切的成就希望都寄托到下輩子去了,今生是起不到作用了。”宗喀巴大師在講戒的時候就曾經說過本尊法不能丟。不能說《菩提道次第》這麼重要,我就將自己得到過的本尊法丟了吧。這是不對的,本尊法得了就不可以丟,因爲是密法,所以不能丟。已經得了本尊法的,每天要串習一遍。能夠廣修《菩提道次第》就更好,如果辦不到就要將發菩提心的修法每天修一遍。
在菩提心講完之後,我想將昂旺朗吉堪布上師所傳的發菩提心的修法貢獻給大家,大家每天拿來念一遍,想一遍,這裏面能忏無量的罪,積無量的福,其他忏罪、培福的方法都沒有修菩提心大。只要堅持這樣做,我們就是在向成佛的道路上一點點前進,而不會是在一點點遠離。
修到生起菩提心之後還有兩個修法:一個是今生的菩提心不退失,另一個是來生菩提心不退失。這可不是某些人所說的:“修任何法都是過河的渡船,過後就不要了。”其實《金剛經》上那句話的本意是:這些法都是有的,你們不要執著。佛叫我們丟的是執著心,而不是將這個法也丟了。由于世間萬物都是緣起有、自性空,若將緣起都丟了,到那裏去見自性空?還怎麼丟得掉執著心呢?我們所見的自性空是在緣起上所見,如果連緣起都不承認有,到哪裏去見自性空呢?比方說,我們要找人無我就要在人身上去找,這是緣起有;你不可能到自然界去找人無我,那裏怎麼能找得到呢?所以,那些人所說的可以說是沒有全面理解,是有偏見的,他們是側重在一個方面而說的。
我還曾聽過這樣的一些說法:“你好好修嘛,什麼也不想就可以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可以自然有法身,法身有了就可以自然有報身,報身有了就可以自然有化身。”請問:法身有法身的因,報身有報身的因,化身有化身的因,不具因如何有果?當然可能他們是要大家好好修這個方法,以爲這樣就可以有法身,爲了強調這個好處,他們是以方便的說法說的。
現在還有這樣的說法:“你們只要修好大圓滿勝慧,自然就有菩提心。”這和上面所說的例子是一樣的,他們的目的是讓衆人對大圓滿勝慧生起信心,爲了鼓勵衆人才這麼說的。實在是因不順嘛!因不順怎麼生得起果來呢?修菩提心是先依次修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等,之後才能生得起菩提心;空性是念一切法不能實執,這樣才能生起,二者因是不同的,以這個法的因怎麼能生得起那個法的果呢?但大德當時之所以這樣說,是希望聽者不要對本法生懷疑,希望大家好好修,他以這樣的悲心所說的,但是實質上因是不順的。因能夠生果需要正因、需要順因,不是正因生不起果,不順的因也同樣生不起果。比方說種了麥種就只能長出麥子,絕不能長稻子來,這就說明需要正因。以修菩提心的方法去修,哪怕不是以正修菩提心的方法去修,只要因順也能生起菩提心;要證空性,就要以順空性的方法修,才能證得空性。所以在因果法中,要正因、順因,才能生果;不是正因、順因,就不能生果。如果不是正因、順因,都能生果的話,那麼種下麥子就可以長出紅苕,栽下稻子就可以長出什麼其他的果實,能有這樣的事嗎?說句笑話,如果真是那樣的話,人就可以生出狗,狗就可以生下人。事實上因不順就不可能産生果嘛。因此既要正因,又要順因,因果法就是要注意這些。
說到這裏我要指出,因果法中有總因:即善生樂、惡生苦,還有別因:善中有各式各樣的樂因,生各式各樣的樂果;惡中有各式各樣的苦因,生各式各樣的苦果。
還有一些人心中在想:“我當然有菩提心的,因爲我在儀軌的開頭,一邊念【諸佛正法衆中尊】(皈依發心頌),一邊想著爲利一切有情我願成佛。”但這只不過是對菩提心的希求,發發願心而已,不是真正的菩提心。如果是的話,那麼發菩提心恐怕是一切自以爲是的善行中最爲容易的事了。所以,我們要像上面所講的那樣,依次修心,以期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有些人會這樣想:“我既在念著皈依,同時還在想著爲“利一切有情我願成佛”,我這樣做不是已經發菩提心了嗎?這還不是有菩提心了嗎?”帕邦喀大師說:這只不過是我們希望有菩提心,不過是發了這樣的願而已。如果不依次修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等方法,就不會有真正的菩提心。這與學世間的學問相同,籠統地學就什麼也學不成,一定要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弄清楚了,才能學成一門學問。
如果認爲按照儀軌念了、按照別人的樣子發發心就是生起了菩提心,那麼發菩提心就是最容易做的善行了,這不過是那些自以爲是、認爲自己了不起的人的想法。要生起真正的菩提心,就是要從修平等舍心起,依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正發菩提心的次第而修,才能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2.釋菩提心(2)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