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做兒女的當然要挑起解救他們的重擔。看到母親有情如此地痛苦,做兒女的就不能不救,至少應該爲母親減輕一些痛苦。不這樣就是在世間法上也說不通:母親生病了在床上躺著受痛苦,兒女回家起碼要給母親遞杯開水,在世間法上這都是應該做的事。
[我們現在既已找到解救他們的方法,就應思維如母有情受苦的情狀,依次修習承擔解脫之責的增上心等,]這裏特別提出了[依次修習],也就是我們起始修行應該從知母、念恩、報恩、修慈、修悲 、增上意樂的順序依次修,沒有增上意樂就是阿羅漢或辟支佛,有了增上意樂就是菩薩,區別就在這一點。
[努力設法生起大寶菩提心爲要。]爲什麼這裏用 [大寶菩提心]一詞?因爲如果沒有菩提心就不能成佛,所以菩提心就像成佛的大寶一樣。[大寶]是漢語通常的譯法,依藏文直譯應該是摩尼寶,也就是求什麼就有什麼的寶貝。生起了菩提心就等于有了摩尼寶,一般人修了多年都不能起作用的儀軌,生起了菩提心的人只要念一遍就能起作用,所以就等于我們求什麼就有什麼。[大寶菩提心]是我們只能這樣譯,如果用[摩尼寶菩提心]一詞,在意思上還顯得弱了一些,依藏文的原意上應該是[如摩尼寶般的菩提心]。生起這樣的菩提心是十分重要的,因爲沒有菩提心就不是菩薩,就不能成佛,所以非常重要!
爲生起菩提心就需先思維,爲思維就需先聽聞。希望一切有情具足安樂之心明顯生起時,即是慈心;希望一切有情遠離痛苦之心明顯生起時,即是悲心。比如爲母極其珍愛的獨子遭受重病時,他們的母親在行、住、坐、臥一切威儀中,心裏只想著若能找到一種迅速治愈愛兒痛苦的方法該有多好,這些想法在她心中相續不斷,極爲自然地明顯生起。只有像這樣才算達到生起大悲心的標准。
[爲生起菩提心就需先思維,爲思維就需先聽聞。][思維]就是反複想成佛的道理,爲了思維當然需要先聽聞正法,知道生起菩提心有什麼好處,怎樣才能生起菩提心等道理。
[希望一切有情具足安樂之心明顯生起時,即是慈心;]希望一切母親有情具足安樂的心在自己身上能夠油然生起,這就是慈心。什麼時候我們的心上才有慈心呢?一定要每天在自己的心上都能油然生起願一切母親有情得樂的心,這才是有慈心了。
[希望一切有情遠離痛苦之心明顯生起時,即是悲心。]同上面所說的一樣也是自己每天都油然生起願一切母親有情能夠遠離痛苦的心,這就是有悲心了。
慈心、悲心這兩樣是我們成佛所必需的。在修菩提心時慈心還要加兩個字,叫做[悅意慈心],也就是我們像愛自己的孩子、愛自己的獨生子一樣愛一切慈母有情。這樣的慈心和一般所說的慈心還所不同,所以要加上[悅意]兩個字。只有愛極了,才能想到給他們拔苦予樂。
[比如爲母極其珍愛的獨子遭受重病時,他們的母親在行、住、坐、臥一切威儀中,心裏只想著若能找到一種迅速治愈愛兒痛苦的方法該有多好,這些想法在她心中相續不斷,極爲自然地明顯生起。只有像這樣才算達到生起大悲心的標准。]在孩子的病痛沒有徹底解除之前,母親的心始終想著怎樣迅速治愈孩子的重病,這樣的心念是不會中斷的。在一切衆生沒有得度、還沒有得解脫以前,菩薩的心裏也都是這樣的,他們每天都在惦念我們這些衆生。做母親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孩子的病痛沒有治愈前,她們總是睡不著覺、吃不下飯,睡夢中醒來就會想著孩子的病是不是好些了?趕緊看看孩子是不是退燒了,只有母親有這樣的體會。這種想把孩子的病盡快治好、徹底治好的心念,在孩子的病治愈之前,在母親的心裏是相續不斷的。在我們衆生沒有得解脫之前佛菩薩都是這樣一直牽挂著的,決不會放棄我們。在座的諸位沒有一個人被諸佛菩薩放棄了的,因此我們要有信心:諸佛菩薩這樣的愛我們,我們要成器啊!有他們這麼大力量的幫助,如果我們不盡快努力,那就是自暴自棄!只有我們能夠極其自然地生起這樣的心,才算是達到生起大悲心的合格標准。
佛陀的教法中,修習大寶菩提心的方法有二種:一.七重因果;二.自他相換。隨便修哪一種都一定能生起菩提心。修此菩提心的方法,既完全又正確,大地之上無與倫比者,即是妙音怙主大宗喀巴教法的心要——《菩提道次第》,所以應從這一法門修菩提心。
在整個宗喀巴大師的教法中,包含了那麼多法,但心要就是《菩提道次第》。沒有生起菩提心,其他的法盡管說得再好,都修不起功能,所以我們應該從《菩提道次第》中來開始修菩提心。
修菩提心的方法,簡要言之,即先修[平等舍],其次依次修【知母】等。【知母】,【念恩】,【報恩】叁者爲【悅意慈】之因,【悅意慈】是【知母】等叁法之果,同時又是【大悲】之因。
帕邦喀大師這裏簡單講了修菩提心的方法,也就是先修平等舍心之後,依此修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 、增上意樂,直到正修菩提心,我們應依這樣的次第來修。
這裏所要修的慈心不是一般的慈心,而是[悅意慈]心,就是有深愛一切母親有情的心。這與單講慈心有一點區別,要先生起愛他的心,就像父母對兒女的那種極爲珍愛的心,才會生起給他們拔苦予樂的心。
[悅意慈]心是知母、念恩、報恩的果,有了[悅意慈]心才生得起大悲心。對一切母親有情只有愛極了才會想到爲他們拔苦予樂,才生得起大悲心。
菩提心是否有力,是由大悲心力量大小決定的。如果發覺難以生起悲心,你可以修【上師觀自在瑜伽】作爲生起的方便法門。如果你努力啓請,修觀自在之心與自心無別瑜伽,便能從中獲得加持,這是一種極其殊勝的生起大悲心教授。另外還有一些甚深扼要,但不便在集會中講。
[菩提心是否有力,是由大悲心力量大小決定的。如果發覺難以生起悲心,你可以修【上師觀自在瑜伽】作爲生起的方便法門。]菩提心有沒有力量,需要看大悲心有沒有力量,要看悲心的大小。如果我們感到大悲心總也生不起來,可以修《上師觀自在瑜伽》,這是一種方法。我們可以觀修觀音菩薩,因爲觀音菩薩是諸佛菩薩悲心的總聚體,得到了觀音菩薩的加持,大悲心就容易生起。帕邦喀大師在這裏爲我們說了一種幫助生起大悲心的方法。如果我們想要好好修習,可以多念母恩,多念母恩才生得起報恩之心。
[如果你努力啓請,修觀自在之心與自心無別瑜伽,便能從中獲得加持,這是一種極其殊勝的生起大悲心教授。]如果我們努力啓請觀音菩薩,那麼修觀音菩薩的心與自己修法的心就能合起。[無別瑜伽]就是相應並能夠合得起,這樣我們就能得到觀音菩薩的加持。觀音菩薩在不了義上來說就是觀音菩薩;在了義上來說則是諸佛的悲心。如果得到諸佛悲心的加持,我們的悲心就容易生起,這是帕邦喀大師所說的幫助生起大悲心的一種殊勝的教授。在沒有得到這樣的教授之前,大家可以多念母恩,多思維母親的功德,多思維母親對我們的好處,也有助于我們生起大悲心。
[另外還有一些甚深扼要,但不便在集會中講。]帕邦喀大師還有其他的一些殊勝修法,但在大庭廣衆講法和傳修法是有些區別的,所以帕邦喀大師不能在大庭廣衆下傳那些修法。一般在大庭廣衆下只能講道理,講應該怎麼做,在真正具體修時還要有殊勝的方法,所以上師要另外傳修法大家看《菩提道次第》裏面的【馬車】,那就是修法。
我在康定曾得到昂旺朗吉堪布上師單傳的菩提心的修法,我想將這些修法貢獻給你們大家,在這一部分講完之後,我要給大家傳上師傳給我的菩提心的修法,也就是用什麼方法修菩提心,怎樣才能生起菩提心。大家要天天至少想一遍,這並不難。如果天天想一遍,我們就能消無量的罪業,也能生無量的功德,同時對生菩提心的方法也一天天的熟悉了。
如能生起【大悲心】,便能生起承擔利他之責的【增上意樂】,由此即能生起菩提心。
沒有菩提心,連自了的事都做不好,哪裏還能想到爲利有情願成佛?沒有增上意樂就生不起菩提心,有無增上意樂就是那些聲聞緣覺與菩薩的區別,區別僅在于此。能夠生得起增上意樂,心相續就發生了變化,就將變成大乘的相續,將來的最終結果,無論需要多長的時間,都是要成佛的。只要我們的菩提心真實生起了,二乘人見了我們都要禮敬。他們不是禮敬我們的功德,我們的功德比起他們差得太遠了,連給他們提鞋的資格都不夠。但是我們真實生起了菩提心就一定能成佛,他們卻沒有這個資格,所以那時我們受他們的禮拜都沒關系。就像皇太子年齡再小,宰相見了稱其爲千歲都沒有關系。
在修平等舍之時,先觀一個非親非仇的中庸有情在自己的面前,消除貪瞋,令心平等。然後觀二個人在自己面前:一個是你最奇愛的親友,另一個是你最討厭的仇人,次思這位親友在過去無數生中,曾是你的仇人並傷害于你;這位仇人在過去無數生中,曾是你的親友並惠助于你,這樣來消除貪瞋令心平等。
帕邦喀大師在這裏將道理和方法都講了出來,我們要天天這樣想,才能起到讓自己的心消除貪瞋、生起平等的作用,單是懂這個道理是不能起作用的,所以我們應該依照昂旺朗吉堪布上師所傳的菩提心的修法天天串習、天天思維、天天想,才能逐漸生起菩提心。
然後應思,一切有情,從他們自己這邊來講,都想要快樂,是平等的,都不要痛苦也是平等的。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曾作過我的親友和仇敵,同樣是平等的,所以我到底應該貪愛哪個?瞋恨哪個?你必須這樣思維,直至對遍虛空的一切有情生起平等心爲止。
這段話叫我們從叁個方面來思維平等舍心:一切有情想快樂是平等的;一切有情想遠離痛苦是平等的;一切有情都曾經是我們的親人、都曾經是我們的仇人,這也是平等的。因此我們想想:應…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2.釋菩提心(2)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