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2.釋菩提心(1)必須生起菩提心的原因▪P2

  ..續本文上一頁將成爲大乘法,成爲成佛因,成爲菩薩行;] 生起菩提心的人所行善業,哪怕只是給鳥兒喂了一口食,也是成佛的因。他們就不再像現在我們這樣做了什麼善事之後還要想一遍[爲利有情願成佛],他們是用爲利一切有情的大悲心而做的事,所以根本不用想。

  [成爲菩薩行]就是說我們和菩薩成了弟兄,因爲我們未來也要成佛。我們生起了菩提心之後,諸佛就將視我們爲他最愛的兒子,各大菩薩就將視我們爲弟兄。如果我們生起了菩提心,就和諸大菩薩是弟兄,不過他們是老大哥,我們是小弟弟,總之是弟兄。沒有生菩提心始終就是自了漢,只爲自己一個人;生起了菩提心就是爲了遍虛空一切有情,這樣的力量好大,心力好強!力量我們可能看不到,但是心理就不同了,這一點從世間法上大家能夠自有體會:今天我做這件事是爲了自己一個人,與今天我做這件事是爲了單位上的所有人,幹好了能利益大家,兩者相比,後者的心力是不是更大?大家可以體會到這兩者的心量是不同的。何況如果生起了菩提心,我們的心量就更加大了。

  [對具有此心的補特伽羅,十方諸佛視如親子,諸大菩薩視如兄弟。]只要我們生起了菩提心,雖然充其量自己是個小弟弟,但還是和其他菩薩是一樣的。因爲將來都要成佛,未來度生時大家就可以群策群力,對菩薩來說是多了一個幫手。人多力量大,多一個菩薩,度衆生就容易一些。這是因爲衆生得度還是要與菩薩有緣,如果過去沒有緣,菩薩說的話他們聽都不會聽;如果過去有緣,他們就可以自然接受。比方說大家在這裏共同學習,這就是在創造共因,未來生中我們可能都是佛子弟兄,還可以在一起學修,這是因爲我們大家今生種下了因,也就是現在我們正在創作集體的因。未來生中不管我們有成就也好,沒有成就也好,大家都能在一起。萬一我們中間出了一個成就者,他能不管大家?自然要管。比方說萬一智立師先成了菩薩,他管不管大家?現在大家這麼親熱的,他怎麼會不管呢?因此我們現在在一起學習,就是在創作集體的因。

  附帶說一下:佛法聽懂了之後生起定見和真實在心裏生功能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比如修密法的人,既要生起了菩提心又要證得空性,總不能說在修密法之前還要想一遍菩提心、想一遍空性。修密法的前提一定是要生起了菩提心並且證得了空性,因爲此時他們的心已經成了如是的心,所以他們在修密觀想時只需要去觀想本尊是什麼樣、壇城是什麼樣、一切有情是什麼樣,完全無需再想一遍菩提心、想一遍空性。我們現在是創造菩提的時候,在觀想本尊、壇城之後還要想一遍這是緣起有而自性空。當真實生起菩提心之後,我們就不需要這樣的思維,而自然是以這樣的心情在做,這樣功能才能生得快。不然爲什麼說修密法之人十六生一定成佛,甚至一生成佛,因爲修密法之前他們內心已經生起了菩提心並且已經證得空性,所以無需再去緣念。

  前面我給大家講了怎樣修定,如果你們修定修到身上生起功能了,那時念儀軌都不同了;還不要說修到那種水平,就是修到有了住心之後,念儀軌都不同了。換句話說:有了定的功能,就像先在兩個物體的背後塗了膠水,這樣兩者很容易粘到一起。我們現在的情況是在兩個物體背後沒有塗膠水的情況下,竭力將其合到一起,做粘合的樣子。這樣做是否有作用呢?當然有,這就叫在創造菩提,並非浪費精力。我們慢慢堅持將兩者合到一起,時間長了膠水就塗上去了,也就是定生起了,那麼兩者就很容易合一了。決不能像帕邦喀大師前面所說的那樣:“心和法之間人都可以通過。”不能鬧這樣的笑話。這些都是在座的各位可以做得到的,問題關鍵在于自己做還是不做。

  不僅如此,諸凡入未入大乘之列,即生成不成佛,都依賴于有無菩提心而定。所以,欲求佛位都必須修菩提心。

  我們將來能否入大乘的行列、能否成佛,都取決于能否生起菩提心,可見生起菩提心是多麼重要!爲什麼說要強調一個修字呢?修就是天天思維、天天想,不這樣就不能在自己的心裏生起功能。法本盡管看懂了,看完了擺在書架上就毫無用處。昂旺朗吉堪布上師就曾經對我們說過:“你們回去將筆記放在書架上,它們不來,你也不去,這些東西就不起作用。”這就是告訴我們:學了這些道理之後要天天思維、天天想,才能改正自己無始以來的壞習慣,才能搬得動自己無始以來的煩惱。大家不要聽講法的時候覺得很好,也想回去就修,可回去之後還是照樣睡大覺,那就起不了什麼作用。這樣做有沒有一點好處呢?是有一點好處,可以得一些加持,在自己的心識中間撒下了種子,未來生中聽到類似的話就喜歡聽。當然比那些現在聽都不願聽的人要高明,不是高明一點,是高明很多!前生沒有聽過佛法的人,聽到有人講佛法時說:“這些我聽不懂!”前生聽過佛法的人,聽到有人講佛法時就會說:“這樣好的東西總算又遇到了啊!”馬上就聽得進去了。

  上面說的是爲什麼要生起菩提心,下面說應該怎樣生起菩提心。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2.釋菩提心(1)必須生起菩提心的原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