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称为“道次第八大引导”。
[道歌]就是《摄颂》。[引导]就是指导我们怎样修行的,不是只说道理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说道理的,而这些则是引导我们如何修行的,所以称为明晰引导。引导在藏区称为红引导,犹如将动物的身体剖开,让我们看清楚里面血淋淋的五脏六腑,所以称为红引导。
由于这些本注无法以一盖全,所以必须分别获得引导传承。特别是《妙音口授》引导传承,有广略二种,因传承住持者分别来自中部和南部,所以分“中传”和“南传”二派,其引导传承也必须分别获得。
这段是说上述八大引导中的任意一个都无法把其他的七个包含起来,也跟本不可能包含得完,因为各有各的特点,所有必须分别获得传承。这是在西藏的修法,是我们根本没条件做得到的。他们不单是得到法本,还要获得法本的引导传承。因为引导里含有修法和语诀,引导传承得不到,就得不到实修的方法。后面这些法我们同样是知道就可以了,因为无法得到译本。
仲巴打浦巴父子后来看到《妙音口授》时,他们曾说如果早些看到此论,他们修这些所缘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困难了。因此,《速道明晰引导》与《妙音口授》二论各包含一种对方所没有的深要。
这里所说的[所缘]就是义理所缘,也就是我们所想的、所思维的所缘。这里所说的[《速道明晰引导》与《妙音口授》二论各包含一种对方没有的深要。]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大修行者必须两样都知道。
大师释迦佛在世的时代,只有“经教”传承别无“引导”传承。由于后来的人但靠“经教”传承无法理解,所以另外有了“引导”传承。
[引导传承]都是各大菩萨所说的,他们写出来告诉我们佛法要如何修,我们该如何做。为什么释迦佛在世时没有引导教授呢?是由于当时的听者与现在的众生根基不同,大都是言下得证的。因为他们过去修好了,释迦佛一说,因为有加持力,听者马上就能生起内证功能,所以无需详讲。这就如同大人对小孩子说话一样:大人之间说话就可以很简单,大人对小孩子说话就要详细地说,否则小孩子就听不懂。我们现在就是小孩子的时代,不能够一两句就点得清醒,需要佛菩萨反复地教导。因为众生现在都这么忙,所以需要简略的教授。对于《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来说,现在修《菩提道次第略论》是最符合我们自己根基的。将来我们有证德的时候,《菩提道次第广论》可以在修的时候作为参考。现在我们修《菩提道次第略论》就可以了,如果不可以的话,宗喀巴大师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精力去造《菩提道次第略论》?我们现在的时间那么紧,理解力这么低,最恼火的是自己每天绝大部分的时间被生活上的事占了,放在修法上的心力就极少极少。宗喀巴大师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给我们说了非常简略的方法,这样哪怕你再怎么忙,都可以挤出时间来修,我们要认识清楚现在之所以要学修《菩提道次第略论》的道理。学、修《菩提道次第广论》是没有错的,是对的,不要说是错的,问题在于那么广怎么得了、怎么吃得消?没有时间去消化。
[由于后来的人但靠“经教”传承无法理解,所以另外有了“引导”传承。]这就是经和论的区别。经是佛当时说的,大家记载下来的。论是各位菩萨的阐述——关于佛说的方法应怎样才能在我们的相续中生得起。经、论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但是我们在实修的时候,依论比较容易切入实际,依经则消化不了。比方经上说得简单:“一切法都无自性。”那么我请问你:什么叫自性?你该怎么想?这就需要大菩萨来解释什么叫自性,我们才能理解一切法都无自性。
引导可分成几种形式。所谓“讲解引导”,是指对书本上的文字进行详尽的解释;所谓“明晰引导”,是指不作文字上的广释,而是把教授的心要直接地提出来进行教导,就像善巧医术者把新鲜的尸体剖开,直观地为弟子介绍五脏六腑等的构造;所谓“经验引导”,是指为弟子一次开示一种所缘类,然后让弟子住在附近去修,如果前面的体验尚未生起,则不说后面的所缘类,如果前面的体验已生起再接着讲下一个。这些引导各有其经验加持,对调伏相续利益极大。现在这里所讲的就是采用“经验引导”的方式。
[讲解引导]就是在对大家广说的时候采用的引导方法。 [明晰引导]就是我们在学《菩提道次第》的时候所需要这种引导,其中的“马车”就是这种道理。 [经验引导]就更不同了,是指在什么时候就用什么引导方法。
帕绷喀大师依止达波仁波切时就是这样的:帕绷喀大师住一个山洞,他的上师达波仁波切住在另一个山洞,两处相距很近。他先在上师面前求得一个法该怎样修的教授,得知怎样修才合量,然后他如是去修。修到他自己感到合量了就去向上师汇报自己所修的情形,如果上师认为还没有合量,他就回去再修,直到上师认为合量了再进行下一个。这里我只这样简单说一下,后面还要介绍。
大家看看前言里就是这样介绍的,帕绷喀大师依止达波仁波切修《菩提道次第》用了多长的时间?修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将《菩提道次第》修好!我们大家今天可是来捡便宜的,人家修得那么辛苦的东西,我们来拣现成的,这要好大的福气啊!
[经验引导]在一切引导里是最难得的,是上师将如何生功能、如何修的经验来引导弟子,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大修行者曾经用这个方法实修生起过功能,然后他将经验告诉弟子,这样的方法就保证弟子生得起功能。我们得到这样的教授是很难得的。
为了方便那些从别处赶来,缘份不大只能听一二次的人,现将《速道》和广略《妙音口授》以及后面自他相换章中的《修心七义》合起来讲。
施主们启建这次法会,旨在为已故的二位公爵大人回向善根,在我这边,我想说的是:其他灌顶等法对师弟双方而言利弊具存,讲“道次第”则没有这个问题,所以我很乐意为大家讲,我能肯定这将给每个人带来极大的利益。因此我恳求诸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修,并应当为已故的和在世的施主们祈福。
这段话帕绷喀大师说当时讲经的情形是怎么样的,他是为这个来讲的。
文中[启建]即为启请建立。[旨在]就是目的。[师弟双方]指得是上师和弟子双方。[利弊具存]的意思是上师灌顶不如法,弟子要受害;上师给不如法的弟子灌顶,上师要受害。[我能肯定这将给每个人带来极大的利益]是说如果你肯止恶,就没有恶因;你肯培福,你就有善因,所以一定有利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修]的意思是:不单是听了法,还要天天去思维,结合自己天天去想,自己已经生起功能了就不说了,自己没有生起功能就赶紧抓紧修,自己有毛病就赶紧改,自己差缺些什么就赶紧补,这就是实修。
本段最后的回向祈福是因为法会的缘起是为已故的二位公爵大人回向善根,所以要大家为他们回向祈福。
接着帕绷喀大师略微传了三种道次第的开头部分然后散会。
这是记录法会当时的情况。是他的弟子将这个情形记录下来的。
上面这一部分内容说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发心;我们应该具有怎么的动机;以及我们应该学什么法。
现在我来总结一下。大家听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两句话:一是我们学佛法一定要发菩提心。我们不要用世间心来学法、修法,这就需要改正我们的动机。我们不要有小乘的发心,开始就要有大乘的发心,免得“渡一次水扎两次衣”。总的一个原则就是我们在听经、修法时永远都是要发菩提心,世俗心就不要说了,学佛法的心要改正;二是我们学佛法就要学《菩提道次第》。前面所讲的归结起来就是这两句话。
不管做什么,我们都要随时随地发菩提心,在修学佛法的时候要发菩提心,平时的行动中也要用菩提心来摄持;修学佛法时其他的暂时不忙修,我们要紧的是要学修《菩提道次第》。大家将这两样记住了,就是将帕绷喀大师所讲的心要得到了,这就是发菩提心和学修《菩提道次第》。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改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