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改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P18

  ..续本文上一页面根本见不到三主要道体验法或体性特别的教授。

  这是说那些被认为是极了不起的教授都没有《三主要道》殊胜,我们今天所学的《三主要道》是密法里也没有讲过的,所以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说我们开始修了,就是现在这样大家来共同学习,也是种了善的种子,将来都要生善果感得我们会有缘来修的。只要现在我们心识里有了这种善的种子,通常被称为有了潜伏意识,潜伏意识将来是要现行。在佛法里面这就是植习气,就等于撒下了种籽,将来必定要起善因。不要说修《三主要道》,就是过了一遍,未来生中都能保证我们成佛。如果我们能努力地修就快速成佛;如果我们慢慢地修就缓慢成佛,都是要成佛的。因为念一句阿弥陀佛的人都要成佛,我们修《三主要道》怎么会不成佛?

  这个“菩提道次第”既不是杰仁波切所创造,也不是觉窝杰所发明,而是由正等觉本人所传下来的。一旦你理解了这个教授,你将认识到一切佛经都是道次第,而不管经题中是否有“道次第”这个名字。比如,佛经中最上、最胜、最妙的是大宝《般若波罗蜜经》,此经包含八万四千法蕴一切关要,正说甚深道次第,隐说广大道次第。其传承之绍继:广大道次第由大师上首弟子慈氏传于无著,甚深道次第则由妙音传于龙猛,从而形成二种不同的道次第传承。慈氏造“五法”,无著造“五地”,龙猛造“六正理聚”等以解释道次第。

  [杰仁波切]指的是宗喀巴大师;[觉窝杰]指的是阿底峡尊者;[正等觉]指的是佛。[慈氏]指的是弥勒菩萨;[妙音]指的是文殊菩萨;[龙猛]指的是龙树菩萨。

  如果我们不认识道次第,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各种经。佛经都是佛根据前来请法的不同根器的众生所说的,也就是说各部经都是针对不同的众生而说的,所以没有道次第。假如我们认识了道次第之后,回过头来再看经书,就能知道里面都有道次第:这部经是上士道修的,这部经是中士道修的,这部经是下士道修的。因此,我们把《菩提道次第》学好了之后,一切的经、论都能活学活用,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时候自己该修什么。比方说五部大论,你们学了《俱舍论》就知道是详讲下士道与中士道的,那么这个经是在修下士道与中士道时用的。

  为什么帕邦喀大师要特别称赞《般若波罗蜜经》呢?佛说了一辈子的法,就是为了断众生的烦恼。这部经在显的方面全部是给我们断烦恼的,在隐的方面(也就是方便分)教我们如何修行,所以这其中方便分和智慧分是都有的。

  慈氏所造“五法”我没看过,也没有传承,所以不敢乱说。我的体会“五法”大概是弥勒菩萨的根本论——《现观庄严论》、《大乘经庄严论》、《宝性论》、《辨中边论》、以及《辨法法性论》,无著造“五地”是《瑜伽师地论》,龙树菩萨造“六正理聚”他们都是讲道次第的,讲应该怎么样修、该按什么次第修才能生得起功能。

  以前,深、广道次第传承是各别传的。无等大觉窝从金洲上师听受广大道次第,从明杜鹃听受甚深道次第,而将教授合流。不仅如此,他还是由妙音传寂天的广大行传承和密咒传承等显密全圆传承的承绍者。

  文中[甚深道次第]是讲空性的教授。[广大行传承]在西藏称为广行派。广行派、甚深派以及加持派都称为道次第传承,就是由阿底峡尊者传出来的,我们在皈依境后方所缘念的就是加持派。这段话是说由于阿底峡尊者得到了[显密全圆传承],就等于说方便分和智慧分这两方面的教授他都得到了。

  觉窝在西藏造出了摄集圣教全圆扼要的《菩提道灯》,现在流行的“道次第”一名就是从那时起开始有的。从那以后,见行传承虽已合流,但因为广略的不同又分为“噶当教典”、“道次第”和“教授”三派。后来,杰达尼钦波在洛札大成就者和札窝堪钦·却嘉桑波二位上师前听受这三派教授,从那以后,这三派又变成一个传承。

  《菩提道灯》即为《菩提道灯论》,其内容是说菩提道该怎么走,就像点了一盏灯给你指路,你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方向了。在阿底峡尊者之前没有道次第这种说法,只有佛说的经和以后菩萨解释的论,更没有《菩提道次第》这样的法。“噶当教典”、“道次第”和“教授”三派是噶当派当时这样分的。教授派多半是重耳传,说该怎样修行,我们现在观想弥勒菩萨下面的三组传承师的方法就是这样来的。我们现在所得的宗喀巴大师的教授就是这三派教授合一的教授。

  杰仁波切在热振的狮子岩脚下著出《启请·开圣道门》一文,又将觉窝歪头像迎请来。在作启请的时候,亲见道次第传承一切上师现身说法,尤其是亲见觉窝、仲敦巴、搏朵瓦、夏惹瓦诸师达一月之久。最后,其他三位融入觉窝身中,阿底峡将手置于宗喀巴大师头顶上说道:“去作利益圣教的事业吧!我将作你的助伴!”实际上,这是劝请宗喀巴大师著述《道次第广论》。于是宗喀巴大师完成了《道次第广论》奢摩他章以下的部分。后来又经至尊妙吉祥音劝请完成了大毗钵舍那章。其他方面不必说,只要看一看此论的劝请者,就可知道这是部包含加持宝藏的大论。该论后跋中的“从佛菩萨微妙业”数语隐含着这层意思。

  [杰仁波切]就是宗喀巴大师。文中所说的[亲见]不是在梦里,而是像现在这样面对面地谈,并且不是一两次,而是一个来月的时间。宗喀巴大师在写《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候,写到止观章时就想搁笔,为什么想搁笔呢?是因为怕后人不懂,传承师又现形来劝请他,他才继续做下去。今天我们遇到此法实在太容易了,因为这个法来得实在太艰难了,当年大师们辛辛苦苦舍命得来的法,我们坐在这里轻轻松松的就幸运地得到了,所以这是极为难得的。这反映了众人的福报和佛的悲心,我们大家有这样的福报,再加上佛的悲心加持,这样殊胜的教授才会来,我们才能在这里学习。不然当年文革期间破四旧,什么都烧光了,现在我们为什么又可以听闻得到呢?

  [加持宝藏的大论]意思是说只要有了这个宝藏,什么好处我们都可以得到,所以比牟尼宝还殊胜。它不仅能满足我们世间的需要,而且能满足我们生生世世、乃至究竟成佛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在这个宝藏里取。这个宝藏就是《菩提道次第》。这是大家一定要认识的。我们能这样学一次,不知道自己需要积有多大的福报,过去生中怎样的修学,今天才能感得学这个法。现在在内地,什么经都有人在讲,很多种修法都有人在讲,就是不讲这个法。当然不是不愿意讲,而是没有因缘讲。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个法大家应该高兴,在座的诸位成了在内地学习《三主要道》的创始人了。

  [从佛菩萨微妙业]就是说这个法,无论再困难的时候也要来,众生有再重的烦恼也要来,再苦的环境还是要来,都是要达到一个利生而圆满福慧资粮的目的。

  后来,杰仁波切又省去《道次第广论》的繁说,摄其要义著出《道次第略论》。此论以耳传为主,前者以讲传为主,因此,教授的扼要各有不同,可相互补充。

  宗喀巴大师觉得后来的人没有时间,学《菩提道次第广论》办不到,所以又开出《菩提道次第略论》。我们现在应该全力学修《菩提道次第略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就作为参考。

  我举个例子说明这两者之间不同的道理:《菩提道次第广论》是怕众生的思维开小差,所以举了很多相关的例子来说明这些都是不对的,这就是详说。《菩提道次第略论》则是略说,也就是选最扼要的例子说,也就是挑主要的举一个例子把问题说清楚就是了。我在康定学的时候,昂旺朗吉堪布上师就说过这样的话:“你们只要照《菩提道次第略论》来修学,你们学佛已经是小康之家了。”所谓小康之家,就是家中基本需要的都有了。那么还需不需要广说呢?还是需要的。宗喀巴大师就说过:“初务广大求多闻”,就是要多闻。是什么时候多闻呢?不是我们这个水平,是在修《三主要道》起码生起相似功德的时候才能广开。广开的用处是使我们证的量更大,使我们度有情时的方便更宽、更容易。因为众生有无量的业力,有无量的烦恼,你说这个是对的,可他就是不信,你就必须用其他的方法来说服他,那个时候就需要博学多闻。在我们没有生起功能以前千万不要博学,千万不要以后成了白头老翁没有力量修了。

  文中提到《菩提道次第略论》是耳传教授。耳传是要有师承的,所以才有耳传的教授。为什么《菩提道次第略论》以耳传为主呢?就是因为其着重在修,而不是只讲道理,在修法中耳传教授非常重要。《菩提道次第广论》以讲道理为主,昂旺朗吉堪布上师在给我们讲《菩提道次第略论》时,凡是《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要义,他也都讲了,并不是抛开《菩提道次第广论》。

  杰仁波切意识到,将来会有人不知道如何将这些(较广的)教授用于实修,他本人曾指示说:“然能了解一切讲说皆为修持者实属少际,故能略摄所应修事亦可别书。”于是就有了嘉旺索朗嘉措的《道次第· 纯金》;第五世达赖喇嘛的《道次第·妙音口授》,此论可视为《纯金》的注解;班禅洛桑却坚的《乐道》;至尊洛桑耶协的《速道》,此论犹如《乐道》的注解。

  由于宗喀巴大师知道后来的凡夫能知道他所讲的一切都是可用于修学之教授的人一定很少,所以才指示其他大师可以将修行的方法提出来,另外写书也是可以的。这段中所列举的书名是帕绷喀大师告诉我们有这些书,都是帮助我们修行的。我们了解了名词就是了,没有译本,我也没有看过。

  我的体会是:现在人们都很忙,我们大家没有空,哪有时间来修广的?因此当然要学扼要的。比如《般若波罗蜜经》是断烦恼的,我们哪有时间来修呢?我们能体会《心经》还是一样的。

  像这样,宗喀巴大师的广中二种道次第和较略的道歌,以及上述四种“明晰引导”,再加上达波·阿旺札巴的《善说精髓》,这八种合起来…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改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