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王骧陆居士全集 心经随说▪P2

  ..续本文上一页净菩提心门也,欲证得此无生心,亦必依般若法门,是名“诸佛”,不独过去佛如是,即现在佛、未来佛、无量百千万亿佛,无不依此门而如是,大矣哉巍矣哉。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般若乎?

  以上是显说。言尚可以言说形容也,至此直无以名之矣。荡荡乎,民无能名也,学者“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矣,此知乃自己之证知,非他人可得指示使知者也。

  以下皆密说,遂名曰咒。以不可言说,唯有赞叹之,曰“是大神咒……”等等。此“是”四字,直指心源,不稍假借,不稍犹豫,决定不疑之谓也。全经气势,如百川汇海,至此而极。不独文气如是,意境亦实实如是,未见实相者,安能测知其深妙焉哉。至大神大明……等义,则以无所不周之为“大”,无所不通之为“神”,无所不照之为“明”,无比拟之为“无上”,无相对之为“无等等”,总赞般若之德而已,最后总括一句曰“真实不虚”。忽若转而入于有为。弥勒菩萨云:非有为,非离有为,诸如来涅槃之境也。“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心经》前半部言无实,后半部又言无虚。世人当以般若活照,勿执文字死解,其眼目处,我且为诸君点明之。一部《心经》,字虽不多,层次转折却不少,总言般若之深妙。最首标明菩萨之大自在,所行般若,为深的般若,能度一切苦厄,在照见皆空。此段“深”字、“一切”字与“皆”字,皆相呼应。盖凡夫不知五蕴,故不知照,以不照,故不空,而苦则永永不度。四果已知五蕴而照之矣,第偏执于空,厌恶五蕴,趋于断灭,虽空而仍不空,其苦终不名度。菩萨照见五蕴已空,唯能所未忘,五蕴虽空,照见未空,即此刹那照见,仍属五蕴流转,能所若在,未及空空,不得名“皆空”也。唯佛则无能照之我,与所照之五蕴,中间更无空不空之见,三轮具空,一切净尽,故名“皆空”。至此方达色空不二之义。诸法不生之义,不即一切,不离一切,自在处证,故视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皆属于空。更空其所空,名之曰“尽”。而总归证一句,曰“以无所得故”。若果无所得者,则能挂碍者何物?所挂碍者又何物乎?如此非究竟涅槃而何?下文又妙在得此无得之得,此无得之得,即是阿耨菩提。以菩提本体空寂,正无生花开,本性佛见时也。经文又处处顾到般若法门,言菩萨如是。佛尚如是,岂凡夫越此法门而可修证者哉?世之妄冀神通以求证者,应知所悟矣。且此功夫,全在自己,不关师资,求法而不求己,实实自误。故点到“知”字为极大关键。此“知”,乃自修自得自证之知,冷暖自知,无可言说,却似无实。而一切苦厄,毕竟除去,则又无虚。全文由有翻空,由空翻有,实证非空非有,无以名之,名之曰“观自在”耳。诸君且道,哪个是观自在?明白了这个,方许读《心经》去。

  上来《心经随说》竟。

  更有所告:世人与《心经》,特具因缘。千百年来,不问内道外道,老幼男女,或儒或释,无不喜读《心经》,足知震旦人般若根器之深厚。惜乎不曾起得《心经》之用,枉劳读诵,苦厄依旧。《心经》者,教汝明白心地,开佛知见,破除众生知见之唯一法门也,目的地则到断苦得自在为止。但观照五蕴本空,非般若不可,而般若本体人人具足,如何启发,实一问题。余初曾求前辈指示问:“如何谓之般若行?又如何照见?”彼云:“此是菩萨事,不是我辈凡夫事,我既不配说,君亦不配问,只要多读,自然能开”云云。余受此打击,几坐误十年,因思受此一语之害者,不知凡几,实为痛心。继思无量百千法门,无一门不可证三昧、见实相,无一处不是般若妙用,但不修,断不能证到。诸君切勿自弃,当为略说修证三昧法门也。

  凡夫和圣人,只是迷觉之别。不辨五蕴,不能转识成智,皆因尘妄所隔,所谓隔阴之迷。故不修则不了自性,其觉在后。如造十恶之人,其初如烟雾迷矇,不明所以,及恶业成就,已犯法律,觉知其非,悔已不及,是名“觉在后”。凡觉在后者,念念有前后,心失其主,忽东忽西,忽此忽彼,外境现前,即被流转,此为生死之根。圣人觉在前,即是照在前,事事因果分明,念念不失其主,心无所移,念无前后,中间更无阻隔,又何物而可流转?以三昧力,证一切空,打成一片矣,故由凡夫入圣。当先入正修行路,以般若利用起观照,见一切空而苦自破,但非修证三昧,一切都无下手处。修证之法不出二途:一、持名法,二、观相法。此二法同一用意,先借一以破万,万法归一,归一力充足,此一念即是无念,一相即是无相矣。观相者,亦正摄万念归一也,故曰同一用意。初念之人,非持念不能念,如念佛念至中途,忽闻声见色,即被流转引诱而去,非再回头执持不可,所谓非持念不能念也。故必老实念佛,念至一念相应,既不被移转,不落前后念,当下一念,即是一心不乱,方是不持而念,是名实相念佛。以不持而可念者,已入如如不动之境,六根可以互用,不为尘境所移,此非亲证三昧者,难了此中意境也。若念至打成一片,不落前后念,则一切现量中间不受隔阴之迷矣。观相法亦如是,念至一相摄一切相,一切相破除,方得一相现前,一相即是无相,斯名实相。凡夫念念妄想相续,念念妄,念念隔,故落生死,如已证三昧,把觉翻到前面来,时时觉照,“翻身踏倒涅槃城,了知生死本来空”即此意也。圣凡之别在觉不觉,既觉矣,又在前后,以觉在后者,觉得既已流转而去,然比不觉已高出十倍。觉在前者可以转一切,以三昧力不动也,故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动中不动,方证三昧。三昧者,正定也。无复修净修禅修密,不证得三昧,不得名“修”。

  众生本来不颠倒,本来清净圆明,无贪嗔痴诸习,本来不生不灭,本来不动。论其色身,本来八万四千余岁,本来端正相好,以念为食,不需地肥米谷之类。论其化身,本来妙用恒沙,能生万法。本来神通具足,徒因无明所覆,不知自心实相,稍贪著地肥,由食味多少,色貌随异,是非争胜之心,犹此而生。杀盗淫妄等业,次第而起。种种族姓,种种方俗,种种业习,成种种众生趣,造种种五蕴身,千条万绪,约为八万四千烦恼门,而以八万四千波罗密以为对治。先以六波罗密,般若为之主;以十波罗密,亦以般若为纲;至八万四千法门,亦以般若为宗,总名曰“修”。良由众生不识自家宝藏,佛以方便引度。喻如一富家子,自幼散失,久离父母,成为乞丐,数十年后,经父母资访实在,劝其回家,其子全然忘却,不敢承受,翻疑为恶意引诱。父母不得已,先雇为佣仆,引之入门,逐渐使之经营业务,日加青眼,再升为管事,更又引为亲近记室,然后徐徐说明:汝本我子,于某年散失,今始访到,恐汝疑怖,不得已而方便招来。今以全部家业付予,本是汝自家宝藏,毋庸再疑,其子乃痛哭拜受,如梦初醒。此佛出世一大事因缘也。世间唯一大事,乃在明心见性,开佛知见。学佛不难,难在信入。难信之法,即是自己信自己,本来是佛种,本来宝藏具足,因无明而忘失,自认为乞丐贫子。般若者,启其归元之路也。今日第一大事在寻病根,病根在惑业苦。首先当于“惑”字上痛下一针。病有深浅,麻木亦有深浅,一针下去,感觉得快,其病即是易治。所云“八难”,第七难世智辨聪,为入道障碍之物。譬如玻璃上有尘垢,积厚至数寸,毫无光明,尚属易治。如系油垢,蒙垢虽薄,最不易擦,越擦越昏,彼人误认为光明而自喜,即不肯前进,此五障中之所知障也。仍是惑根未除,业根不断,根本大烦恼。“疑”属第四,即无明诸惑之总根耳。

  修行之目的地,人人皆知为佛,但有三个先决问题:一、为什么要学佛?二、拿什么来学佛?三、佛是什么东西?

  现在诸君已明白学佛的宗旨了,不感痛苦,不肯回头。

  但是如何学法?即是以心制心,修到明白为止。

  所谓“佛”者,不单是果佛,实是因佛,果佛与我实不相干。但不管果佛因佛,只是同一个觉心,我心若觉,等同诸佛。简言之,以心修心,至圆满菩提为止,止于至善,总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言无上正等正觉,即是无生义。佛与菩萨比,是名无上;佛与二乘比,是名正等;与凡夫比,是名正觉。实则无上正等正觉亦是假名,经云“无智亦无得”,无得之得,斯名正得。无上正等正觉,即是无生义。“阿”字居梵文字母之首,即生不可得义,正冠一切之不可得也。

  行者修行,功行过程不可不有。凡夫原可顿入如来地,虽属顿法,其义在悟,悟属顿悟,事属渐修。悟有三:一理悟,二事悟,三证悟。理悟者,深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生决可见性成佛也;事悟者,自己切实修持,悟有所实得也;证悟者,自己虽有所得,若无师印可,则所证不实,自己亦欠把持,中途疑退,不能精进。行者当知苦乐法,了悟心地不明,为世间第一苦事,警悟长此沉沦之非计,亟求出离。行者当求善知识,开示自己佛性,完全无缺,徒因无始无明所覆,冤枉堕落。虽欲奋发有为,一时不能自拔,则由无始积习深染。故一生病根,全在心地。行者当明修之目的地,在学成佛,重在自求,不是求佛,不是求神通,不是外求。而唯一法门,乃在心地上之参究。行者当知自力不足,求加以助缘,求之善知识,付予正法,依法虔修,至自在地。行者当知修时应止观并进,定慧交资,时时觉照,精进勿退,则庶不负佛之广大慈悲矣。

  前立圣凡体同用异表,用资对照。知圣凡本来不二,只因众生不能如实知自心,妄执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五蕴不空为生死之根。今以般若慧剑,斩断生死路,超登觉岸,惟在行者自决。如何斩断?曰:惟照见。虽然佛法非徒自了,在积极度众,处处回向众生,冀同精进而说咒曰:渡过去,渡过去,彼岸渡过去,彼岸大皆渡过去,速成就无上菩提。此般若波罗蜜多咒之大意也。若夫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等等,关于文字解义者,阅各家《心经》注释可耳。

  (本文载《狮子吼佛学月刊》第一卷第12期1936年6月)

  

《王骧陆居士全集 心经随说》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