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事师五十颂讲记(堪萨仁宝哲阿旺提秋讲授)

  事师五十颂讲记

  堪萨仁宝哲阿旺提秋讲授

  净明整理

  第一天

   今天衲会为你们宣说事师五十颂。这个颂的作者是以前在印度的一位圣者马鸣菩萨。是以偈颂的形式宣说依止上师方法,因为一共有五十个偈颂,所以叫事师五十颂。

   在听闻法理之前呢,大家先一定要安立一个正确的意乐。大家今天发心来听闻这个法是很好的一种事情。假如意乐没有安立好的话,就很难得到真实的利益了。什么是正确地意乐呢?就是说,我们不能以期求今世的安乐来听闻这个佛法,假如是这样的话,你这个闻法的行为是属于世间而不是属于佛法,然后我们也不能说,期求下一世不用痛苦,而为下一世的安乐而来求法呢,当然这个也是不对的。因为这个只是说可以让我们离开恶道,将来还是要遭受轮回的痛苦,那么假如说,我希望说我一个人闻法修行而解脱轮回的痛苦,得到安乐,这个意乐未免太过下劣,因为他只是为了一个人的安乐而已,我们应该是缘一切众生,以大乘的发心来听闻佛法。所谓的安立大乘的意乐,我们就是要缘着无边无量的众生,希望所有一切众生能够离苦得乐,而自己成佛去利益他们,因为除了自己成佛外,就没有其他方法能究竟的利益一切众生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佛陀,只有成佛之后,我们才有这个能力,可以不劳自成的去利益一切的众生。那么说到成佛,如果依赖显教的方法,要很多劫才可以成办。在我未成佛的期间,所有的一切众生,还要受相当长时间的痛苦,因此我要迅速的成就佛果。而要迅速的成就佛果,必定要以修密而成就。成佛后,我们就有能力可以引导一切众生迅速的依着这个密法而成就佛果。所以所谓的大乘的意乐,就是希望说,我要籍着修学能迅速成就的法,速速成佛去利益一切众生。安立这个大乘发心,这个意乐是相当相当的重要的。并且不止是说我们今天来听闻这个佛法要安立这样的一个意乐,即使我们在家里做其他的佛事,比如说我们做日常的功课,或者说我们在家里点一根香,我们都要安立这样的意乐,这样才是佛子的行为,菩萨的行为,而且是种成佛的因。假如说我们没有安立这样的意乐去做一切所有的善事呢,这个不属于是大乘的佛法。

   宗喀大师有个偈颂,内容是说,任何一个众生所行一切法它是否是大乘佛法,所依的就是众生身心相续所生起的这个心。假如发起了大乘的菩提心,就算是大乘的佛法。对一个说法者来讲,假如说法者他不是依着大乘的发心来宣说佛法的话,这个法就不算是大乘的法。同样的,在弟子方面,闻法的这些人,假如说不是安立着大乘发心来听闻佛法,即使说,上师在说大乘的佛法,但是对于闻法的人来说无法得到大乘的佛法的真实利益。因此即使我们现在没有办法生起真实的菩提心,我们也应该要以造作的菩提心来闻法,所谓的造作的菩提心也就是相似菩提心,我们要缘念所有一切众生,为了究竟的利益他们,我希望能速速成佛。这个就是所谓的造作菩提心。

   藏文版的事师五十颂,前面这一句,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以藏文名来讲就是事师五十颂。

   现在衲将分三个部分来讲说事师五十颂,在科判方面第一个部分是说,说所作之趣入。第二个是说亲近之次第形貌,第三是说所作之究竟。

   第一个部分,说所作之趣入,第一个偈颂:“大德金刚萨垛住得成就因 无上恩师莲下如法敬事行”,我们要以目前来讲,听闻这个佛法,先要礼赞,礼赞什么呢?就是“大德金刚萨垛住得成就因”,所谓的大德金刚萨垛,是说指的是依般若而成就智慧的金刚萨垛,也就是是金刚持的意思。所住的,要成就的金刚萨垛的因啊。什么是成就的金刚萨垛的因呢?也就是成就佛果位的因呢?就是对善知识的恭敬事奉,所谓“无上恩师莲下如法敬事行”。当然要深入的说呢,成佛的因是缘着三士道,所谓的三士道,就是广论里面提到的,下士、中士、上士,就是接下来依着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来修习这些法呢,成就佛果。这些都是修行成佛的那个因。而这些修行的法呢,来自于上师的教诲。所以,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上师是我们主要成佛的因。所以上师是非常非常重要。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总的科判分了两个部分,第一是如何去依止善知识,然后第二部分呢,是讲依止善知识之后呢,以何法来修这个心。以何法来修这个心呢,指的是以三士道来修心,当然这是本论的大部分的内容。而依止善知识部分,页数虽然比较少,但是在比较起来呢,这两个的重要性是一样的。所以说,是要成佛呢,必须要通过修学三士道,而三士道呢,必须从依止善知识而来

   第一个偈颂的最后两行,就是“依多无垢相续彼之诸言教 于此所说总摄恭谨具善听”,马鸣菩萨就说,依止善知识的方法是相当相当的多,他把这些方法全部总摄在一起,造了本论,希望真心修行的人要注意听闻和修学。

   第二个偈颂是:“住十方世界 彼一切如来 于得灌顶师 三时咸敬礼”。这个部分是说如何礼敬善知识。

  所谓灌顶师,有三种,第一个就是,有于灌顶成熟中能作因相之灌顶。第二个是说能作解脱道之灌顶。第三个解脱果之灌顶,这些上师也可以称为阿阇黎,特别是能成熟我们空乐无别之智慧,被称为金刚阿阇黎。简单的说就是对于传授给我们佛法的上师,我们应当在早上三次,晚上三次,以虔诚的心来对他顶礼。佛远离一切所有的罪障,圆满一切的功德。我们要成办佛果,就离不开上师的教导,所以我们要恭敬的礼敬上师。那么在这里我们主要是要念师的传法的恩德,而对上师三时礼敬。

   在第三个偈颂就是,“应三时信诚 合掌以曼茶 花等供事师 接足头顶礼”这就是说在意乐方面我们要把上师观想成佛的那个情况。在行为方面,我们就不能说,以空手的去供养顶礼上师,所以我们是依着早晚三次,以合掌供养,献曼陀罗,花等等,要具备信心去恭敬去承事上师。也就是我们每日早上三次,晚上三次的除礼拜外,同时还要以曼茶和花来供养上师,这样才是如理的在行持上师瑜伽。

   第四个偈颂,“师居家戒晚 避世诸疑谤 设经像于前,心理执金刚”,这个偈颂呢,主要是提到说,弟子跟上师的差别。比如说,假如自己是一位出家人,上师是在家人;或者说自己是一个比丘,上师是沙弥;或者说自己是一位比丘受戒已经很久的,戒腊是很久的,而上师是一个刚刚的新比丘。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我们要礼敬上师的时候呢,我们就是要把佛像,或者说佛的画像也好,塑雕像也好,我们要把佛像放在前面,还有经典,这样来顶礼上师。为什么要这样子做呢?是因为我们要避免某些不明事理的人,诽谤佛法。因为出家人礼敬在家人原本是一件不应该的事情,一般来说,弟子应该是以身语意三门来礼敬上师的,但为了避免世间的诽谤,所以必须要这样做。假如没有这些所谓的外人在的情况下,就比如说,只有上师跟弟子在情况下呢,没有他人,弟子应该,即使上师是在家人,也应该说要顶礼的,就是说以身语意去顶礼。

   第五个偈颂,“若坐当起迎 敬承事所作 于师凡所为 除礼拜非能”,在第四个偈颂呢,是提到有人的时候不应该做的事情。而第五个偈颂就是说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说,弟子是出家人,上师是在家人呢,还是可以做的这些事项呢。就比如说, 当上师来的时候,我们应该站起来,同时还要恭敬,除礼拜外,尽力的为上师做事,另外一个说法是,“除礼拜非能”是指下劣的事情,所谓的下劣事情呢,就是说好比是去帮他去洗脚,这样的一些事情。在有人的前面呢,如果是出家人帮在家人在洗脚,有些人认为这是很下劣的一件事情,所以不能做。

   接下来是第六个偈颂,“师及弟子等 先应同行处 彼此互观察 否皆越法罪”,这个部分提到说,上师与弟子互相要观察的情况。在弟子和上师没有互相观察对方之前,不要轻易的传法和求法,比如说,一位弟子,他不去观察这个上师是否是具量的情况下,而去接受听闻他的佛法,然后听闻法之后,去依止这位上师。当他依止了这位上师之后呢,之后才发现他依止的这位上师有很多过失,看到上师有很多的缺点,对上师起了不恭敬的心,罪过是非常非常大的。同样的,上师也要去观察弟子,是否具足那个器,才可以将法传给弟子。所以这个部分呢,是提到说,互相观察是非常非常的重要的。

   第七个偈颂,“弟子以慧择 忿恚不具悲 贪傲无防护 谄曲等非有”这个偈颂主要是说,什么样的人我们不应该依止为自己的上师。偈子里面提到哪些相呢?这里就分了七个部分。第一个是说,上师是欠缺悲心的。第二个部分,上师的嗔心是非常非常的重。第三点提到是说,他有害众生的心。第四呢,傲慢心很重。第五呢,他贪心很重。第六呢,是不防护根门的。第七,有谄曲。所谓有谄曲,就是说,他没有这个功德,或者没有智慧呢,他不说他不懂,而是装懂的意思。就是一般我们说的不懂装懂的情况。所以说,具足这七种过失的呢,我们不应该依止这个人当作是我们的上师。所以,这个部分是说,有这样的一些特征的上师,我们不应该依止的,应该远离他们,要远离的对象是有这七种特征的。当然,这是指还未依止上师之前,我们去观察上师的时候,主要去看的事情。假如说,我们已经依止了这位上师,但并没有在依止前好好的观察,后来发现这不是一个好的上师,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舍弃这样的一个上师呢?,答案是不可以的。就是说,你已经依止了这位上师,而你发现他有这七种过患的情况下,我们还是不能舍弃这个上师。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以目前的阶段来讲,我们去看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依止善知识的部分,那里有一段提到“所观不定”,所谓所观不定就是说,我们所观到一些东西,是不一定对的。比如说,因为我们自身的烦恼所看的一…

《事师五十颂讲记(堪萨仁宝哲阿旺提秋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