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正宗分开示 正见开示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正宗分开示

  正见开示

  现在已完成讲述〈道之三主要〉中正宗分之前两点,三个主题只剩下空性的正见部份未谈,现在马上开始讲授。这一部份亦分为三支来开示,即正见之重要性、如何修正见及生起了正见之准则。”正见”在这里是指空性之正见及证悟。

  正见的重要性

  论中以下的四句开示正见之重要性:

  不具通达实际慧 虽修出离善菩提

  不能断除有根故 应勤通达缘起法

  这以上的四句,开示了我们必须修证正见的原因,亦即开示正见之重要性。这四句的意思是:”如果你未证悟空性之智慧,即使已证得出离出及菩提心,你仍未能断除生死轮回之根。故此,你必须精进于修持缘起性空之法义!”换言之,虽然出离心及菩提心之证悟十分殊胜,但单靠它们并不足以令行者成佛或解脱。一个未证空的人,仍然会往于六道苦海中,亦仍然会不断积造新的业因。这样的人,可以冀望再得人臼及得遇正法,但却未能完全断离六道之苦。现今有不少人迷于神通之事,妄想修成大神通。即使你成就了最奇妙的神通变化,到头来亦不能脱苦得乐,在死时亦帮不到自己!我们即使不修神通,在人死后之中阴阶段,亦自然会拥有神通变化之能力,例如可以穿墙过壁;但在离开中阴而进入下一次转生时,我们又会失去这些神通能力,又再不由自主地继续生死、继续造不善业及继续有种种烦恼。由此可见,神通对我们之究竟生死大事是毫无用处的,只有空性之正见方能有助于我们脱苦或成佛。

  如果你已证达空性,就可以自主生死,于死亡时不经中阴而自主未来生之去处。这样的行者,即使不离开六道,其转生亦乃自己之选择,非因烦恼及业力而迫使于某处投入。一旦对空性有了初步及表面之体验时,行者就入于大乘五道中之加行道的第三境界,从此就能自主,已不复会不自主地因业力牵力堕于三恶道中。我们常常以”喇嘛”一词专称法师,其慧境至少要达到这种境界。

  我们被缚于六道轮回之中,归根究底的枷锁是”我执”。如果没有能断”我执”之空性慧,绝不可能得到解脱自在之果。对大乘行者来说,成佛必须成就佛之色身与法身。色身乃依积集功德资粮而成;法身则依靠智慧之圆满而证得,所以空性慧对欲成佛境者亦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如果不修空性慧,单具出离心与菩提心而欲解脱或成佛,只会论为空谈,并没有掌握实际能令得脱或令得佛境之方法。

  如果未有空性之证悟,小乘行者顶多只能修至小乘五道之加行道,大乘行者顶多只能修至大乘加行道,不可能再前进至小乘所求之解脱或大乘行者希求之佛境,因为单靠出离心或菩提心不足以断除轮回之根。空性之证悟就似是一把慧剑,把轮回之根--”我执”连根断除。大家若自以为今生中不可能证空,亦不要气馁,仍应该尽力量去禅参空性,并天天发愿于下一生能得人身、得遇明师及正法,并能于下一生中证悟正见。我们现在得了人身,又遇上了空性、菩提心及出离心等教法,这是十分殊胜之机遇,可说是已抓上了成佛之路的尾端。如果我们在今生中不能成就,对生死自主之能力,又没有祈愿力的话,在下一生就可能堕入三恶道中,万劫不能再遇正法,又或可能生于不利于修持之家庭中,从此退心,今生所得就等白白浪费了。故此,我们应多发愿于来生至少生于利于修持之地,得遇明师正法,得以继续走在今生已走了一段的成佛之道,直至达到目的地为止。衲的恩师常常对年青的僧人以譬喻说:”我们已花了很多心血及适逢众多因缘,才爬上"半山"。现在我们必须一鼓作气地"抢峰",即使不成功的话,至少也要用尽办法逗留在现在高度,否则一旦掉下至"山脚",一切心血及机遇就浪费了,一切又要重头再来,成功的机会就更渺茫了!”。

  在上述偈文中的最后一句”应勤通达缘起法”,着论者宗喀巴祖师采用了 ”缘起法”这个字眼,而不说”应勤通达空性法”,这是有特殊意义的。在千千万万的智者中,能通达佛说之了义--缘起性空之中观应成派正见--之大师之不多。在这一句中,宗喀巴大师教示我们必须精进于达证由龙树等大师倡扬之最胜空性见--中观应成派之见,而非其它不究竟的空性见,例如误以”空”是指 ”一切并不存在”之邪见等。

  如何修持正见

  以下之四句,为正见之定义:

  见世出世一切法 从因生果皆不虚

  所执之境本无者 彼入佛陀所喜道

  我们在轮回之中无奈地受生受死,归根究底的原因是源于无明的”执我”,亦即对”我”这个概念之误解。只要成就了实现见”我”之真正的客观存在方式之真智慧,便是直接地对治了缺智慧之”无明”,所以便能解脱自在了。

  有关万事万物的真正在方式,我们依两个范围去禅参,即参悟”我”及”法” 的空性。在这里,”法”是指一切现象,包括以眼能视、以耳能听、以鼻能嗅、以舌能味、以身能感触及心内之感受等。要成就正见之证悟,便是参透”我”的真正存在方式及任何其它事物与现象之真正存在方式。

  我们先谈”我”之存在方式。在一般的理解中,”我”是一个十分实在个体,有着自己的自性,十分独立地存在。所以,在一般的见解中及我们日常的一贯概念中,这个”我”是有自性的。要参”我”之空性,首先必须确立这个”我”是甚么,这是禅参空性最难之处。我们必须先为为这个”我”作出定义,才能进而禅参它的本质及存在方式。

  在平常用心去观察时,这个”我”仿似藏了起来。但如果有人向你说:”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贱人!”,在你的心中马上会生出强烈的惯怒,你马上会想: ”你怎么可以这样侮辱"我"!”这个”我”马上就出现了。或者你在梦中见到自己要掉下悬崖了,你马上心念:”糟了!"我"快要掉下去了!”,这个”我” 又马上显现出来了。这个”我”的概念及实质,正是我们要参思的对象。在平时,它是藏头露尾的;但在你激动时,”我”便马上呈现,即使在睡梦中,这个”我” 仍常随着你的心。

  在你生气时、快乐时、忧伤时及激动的时候,你必须马上观察这个”我”,因为这个”我”之概念在这些时候是最实在而强烈的。在这时候,这个”我”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一个独立个体,它的存在及其独立之自性是十分实在的。

  在认定了我们将研究的对象后,亦即认定在心中的”我”之实在概念后,我们进一步分析其存在方式的一切可能性。我们在心中思考:”如果这个"我"是实有的话,它是以甚么方式存在的呢?”在经过不断地分析及以逻辑筛证后,我们会发现两个可能性:如果”我”的确存在,它一就是存在于身体及思想之中,一就是存在于肉体及思想以外。除此两种可能性外,”我”别无可能以第三种方式而存在。有关这一点,我们必须仔细地分析,至心中完全确定以上所说为止。

  在确立了上述假设后,我们要尝试找出这个”我”到底在哪里。大家必须在心中禅参:”这个"我"是身体吗?如困是的话,它在哪一部份呢?在头里?在胸里?在手里?”,我们不断深入分析后,会发现在身体的任何一部份中,都找不着这个”我”。身体的每一部份都不是”我”,哪它会不会是身体所有部份的总和呢?这也是不能成立的。我们举一个例子:假设这里有几头动物,而你要找出”一群羊”,如果全部动物都只是牛而非羊时,它们的总和亦不可能是”一群羊”。这也就是说,如果在这动物中没有一头是羊,整群动物之组合不可能是 ”一群羊”。由此可推论,一个由”不是"我"”的部份而组成的东西,亦不可能是”我”。大家在身体各部份中既找不到”我”,由这所有部份组成的总和亦断然不可能是”我”。所以,”我”既不存在于身体的某部份中,”我”亦非身体之整体组合。

  哪”我”会不会是存在于心念之中呢?这亦是不成立的。思想及知觉分为眼识、耳识、鼻识等许多部份。如果”我”就是思想知觉,就等于说有许多个”我” 在了,这是一个不能成立的理论。另者,我们若在心中抽丝剥茧地筛证,亦会发现即使在各种思想知觉中并不能寻得一个实在而具体的”我”。既然”我”非肉体,”我”又非在思想知觉之中身心的总和也就不可能是”我”了,因为把两个 ”不是"我"”的元素加起来不可能变成一个”我”。

  对以上的内容,大家必须在自己心中辩论,经过恒久的分析,才能达至正确的理解及结论。依以上所说的次第,我们便能否定”我”即为肉体及思想之可能性,只剩下”"我"存在于肉体及思想以外”的第二可能性了。现在我们来分析这第二种可能性之成立与否:

  如果”我”存在于肉体及思想之外,为其么我们会感到:”"我"很饿。” 呢?如果这个”我”并不是肉体及思想,在他人批评你:”你长得真丑!”时,你为甚么会发怒呢?由此可见,”我”亦不可能离开肉体及思想而独立地存在,所以第二个可能性亦不能成立。

  刚在已经讲了,如果”我”是真正具体地独立存在的话,它只是有以两种可能方式而存在,而这两种可能性都是不能成立的。大家不可只限于听一听这里所说的开示,必须自己好好地在禅思中对上述内容逐一分析,才能达至结论。在恒久的寻找及分析后,我们会断论这个仿似具体地存在的”我”,其实是找不到的。在这时候,我们就初步明白到”我”是并无自性的。这种结论并不易达到。如果透过辩论,我们比较容易达到这个结论。

  ”我”虽然无自性,却并非不存在。佛法在说”我空”的时候,是指”我” 并无自性,并非如我们一贯的想法地独立而具体地存在,但却并不是指”我”不存在,这一点绝对不能不弄清楚,否则就会落入误以为一切皆无之断见。”空”,是万事万物并无自性,而并不是它们不存在!在修持的…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正宗分开示 正见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