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道之大乘显部
菩萨道
前面教授了发菩提心之方法,但单单发了心不足以成佛,我们必须行菩萨道。故此,在真正成功地发了菩提心后,我们便应作菩萨道之修持了。菩萨道修持分为两部份,一为大乘显部修学内容,二为大乘密部修学内容,此二支分别对应【广论】中的「于总大乘学习道理」及「特于金刚乘学习道理」二支。第八及第九偈是前者内容,第十至第十二偈为后者内容。
大乘显部
此论把显部分开两偈来教授。第八偈说的是显部范畴之整体,第九偈特别深入讲其中较深的部份。
显部总体
现在我们看第八偈的偈文:
惟具发心若不学三戒 当善了知定不成菩提
故应发起猛力大精进 学习佛子律仪求加持
这一偈强调戒为成佛之修持,若不修持戒便「定不成菩提」。戒有许多种类别,包含了十善业等居士戒及菩萨戒、比丘戒及密戒等。前面在教共中士道时,早已讲及戒学了。与共中士道一样,上士道亦必须修戒,但在此偈中,尤强调三戒。「三戒」乃指律仪戒、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所有居士或出家人的别解脱戒、菩萨戒与密戒均摄于第一类中。菩萨六度等,全摄于摄善法戒中。第三种细分十一条,均为利益有情的修持。所以,三戒其实已包含了菩萨道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及般若此六度在其中。本论之偈文虽无详述六度及四摄等,但并非遗漏了它们。这些六度万法,均为已发心、欲成佛者必须修至圆满的法门。
依传统来说,讲至此偈通常会详细说及出家戒的内容。今天在座只有几位出家人,而在家人是不许听比丘戒等内容的,所以我们无法依惯常做法讲授此内容。然而,衲极讨厌作反传统的事,所以觉得不宜直接跳过这部份。现在衲对在场的几位出家人讲几句,权作一种象征性的出家戒开示。
作为出家人,关键是要少欲及知足。在小乘层次上,主要以隔绝为修行中心。譬如说对金钱,小乘行者以不碰为宜。大乘的行者,对根本戒等主戒当然不可有丝毫开许,但在某些情况下,支戒等或有所开许。小乘及大乘在这的主要分别是,小乘以隔绝为方法,大乘则较强调不生执贪。对金钱等,大乘行者若以不贪爱的心,把它利用作为利生的方便,这是可以的。在开许的时候,或每有违犯出家戒律时,我们应马上忏净。阿底峡祖师在世时,每当在路上发现有违犯一些支戒时,他不等到晚上,甚至不会等到几分钟后到之时,而是马上在路边跪下来实时作忏净的。我们对祖师的作风应该效法。在澳洲这,我们僧人似乎缺乏了每月作羯摩诵戒法会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僧人没作羯摩诵戒,亦是无可奈何的事。可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把这事置诸脑后。在每个月的诵戒日,我们应忆记:「今天是诵戒日!」,以此作为代替我们无法如法进行的应作之法会。僧人本不可翻土种地,亦不应穿俗家人流行的那类彩色球鞋。大家是生活在西方的僧人,这些事难以完全避免,但我们并非因为有所开许便放逸,而应预早一天在佛像前表白及祈请开许。如果天天穿俗家人的彩色球鞋或在有必要时要穿在家人的衣服,则每天也应如此表白及求请开许。若临时有急事必须开许支戒,则应马上取出随身带的小佛像恭教地放在高处,顶礼三次而作表白。出家人应有一尊小小的本师像随身带,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要应付这种情况。在座中有些出家人,你们本是西方长大的白人,对佛教文化不太熟悉,所以只能慢慢学,不像东方人般自少耳濡目染而自然知道何事可作、何事不可作。在西方国家,由于无真正的僧团组织及寺院,你们亦未有机会在传统的大寺中生活,所以有许多方面你们无法做到,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西方,佛法才刚刚开始弘扬,一开始可能因条件所限而有些地方无法完全按传统来做。可是,暂时做不到不等于不必理会。这一点衲希望你们能听进心,并常常提醒自己。出家人并非穿红色衣服的在家人,这一点大家必须紧记。出家和在家,并非衣服的改变,而是心及行为上的改变。许多现代的修行人不重戒律,这是十分坏的情况。若我们已具菩提心,在为了利益众生而又无其它选择之情况下,对某些戒我们或可稍为开许,但根本的戒仍然不可开许。对未生菩提心的人来说,则不论情况一律不可开许。现在很多时我们无法圆满地持每一条支戒,所以只好尽力而为而已,这是无奈的情况,但许多西方僧人却从此不理支戒等,以为这不必理会,自以为未有杀生或淫行等便算是个好僧人了,这是极为可悲的。若我们一条、一条僧戒去数,会发现我们其实每天都在违犯极多条戒。衲记得在印度有一位老僧人,这人天性傲慢,我们在赤江大师处听经时常会遇上他。在师父讲经时,这老僧总会把头抬得很高,一脸很不屑的表情,因为他总看不起在场的其它僧人。有一次我们一群僧人诵戒,一条、一条地诵,这老僧的头却越来越低了。为甚么他会这样呢?我们平时自以为很了不起,但若细数所有支戒,我们会发现自己其实每天都在违犯戒律!有时候因为在西方生活及情况所逼,有些支戒我们守不了,这已经不算是好事了,但若犯者索性不把它们当一回事,这是更不好的。所以,在座中的新僧人必须学戒而知戒。学戒及知戒极为重要。以前有一位蒙古僧人,他曾叹说:「在具戒时我不知戒,到我知戒时却发现早已失戒而未自知!」这说明了知戒的重要性。若不知戒,连有无违犯我们都搞不清楚,如何能持戒呢?
有关第八偈,我们只说这么多。在祈请时,我们观想面前之祖师三尊放光及甘露,加持令我们能好好地持戒及作六度、四摄等修持。
止与观
共中士道的三学是戒、定及慧。这三学是中士道及上士道均必需的。我们已讲解了戒,现在说定及慧学。定学与慧学,在大乘层面上,呼应六度中的禅定及般若度,亦对应止及观之修持。由于此二者比较深,在【广论】中把它们分拆出来教授,亦即「特于后二波罗密多学习道理」一支。在本文中,亦把它们另分出一偈而作教授,这便是第九偈。
第九偈说:
于颠倒境弛散能息灭 且能如理观察真实义
由是止住妙观双运道 速于相续中生求加持
我们的心之平常状态是纷乱的、烦恼的。「于颠倒境弛散能息灭」此句,是指止的修持。止是专注、不纷乱的状态,亦即「息灭」了「弛散」之状态。修止之人,必须有戒学之优良基础。无戒德之人,因无法以戒定心,重其心狂野不受控,故不可能得止之成就。得止之成就者,会有许多大利益,包括身心之轻安及永无疲累等。
欲修定者,应觅一适合之地闭关专修。此地应为安全、对健康不损及安静的,附近并要有水源及饮食与必需品供应。除特殊需要外,修定期间不可与外人接触。关房勿放太多杂物,只需一个简单佛坛、一张床及禅修座而已,心境亦应少欲少求,一心修定。佛坛上不必放许多佛像,但要有一尊庄严、令人一见便生尊敬的释迦牟尼本师像及少许供品。
在正式上座禅修时,我们坐在座垫上,先调整发心,然后观想圣众在前而修皈依等,接下来便可修定。一般来说,我们必须挑一物或一境作为专注之对象。从原理上说,我们随便挑一石、一木或任何物品而修专注,亦可得定。可是,最佳选择是观想佛之形相,因为这皆可符合修定的需求,且同时额外又可得念及佛陀之功德。一旦选好了合意的专注对象,便不可改变,否则难以成功。若以佛之形相作专注之对象,我们在诵完皈依等前行后,便观眉心对开半臂至一臂之距的虚空中,出现一尊释迦牟尼佛。这尊佛之身为光明,坐于莲座等上,大小约如大姆指般。这形相并非如一张佛图或一尊铜像,而是活生生的佛陀在自己面前。然后,我们训练把心停驻在此形相上,不令走失或分心。
在开始修时,我们的心不会定下来,而会发现有多种念头连绵起伏。我们不必过份担心,因为这正是我们之心念的平常状态。心就如狂野的猴子,现在我们把牠抓来困在笼内,牠便会跳动不停,很想逃走。平时我们极少留意心念起伏,故不知原来自己的心是这么狂野的。在观察时,我们见到它的原来状态,这是十分好的一件事。我们一边尝试把心停驻于佛相上,同时观察自己是否在专注。一旦心念跑了,我们用一分心力轻轻把它牵回来原来的专注对象上,它不断跑,我们便不断牵。在练习一段时间后,「野猴子」便开始累了、习惯了,这时心便会有开始安静下来的迹象。由一开始至最终得定之间,我们必须经过九个层次,而有五种障碍必须超越。对这五种障碍,我们有八种方法来应付。
第一种障碍是懈怠、懒散。我们必须用信心、愿力、精进心及轻安力来对治它。轻安力是禅定中产生的一种美妙感觉。正如我们对金钱的渴求会令我们勤于工作的道理,希求轻安之心可被调用为修定之动力。
第二种障碍是忘失教授,我们必须以正念来对治它。
第三种问题是沉没及掉举。沉没乃指心暗不明,掉举则包括分心及过度兴奋的状态。沉没与愚痴相应,掉举则与贪着外境有关。我们必须懂得分辨它们及察觉它们的存在与否,然后加以应付。在好的禅定中,专注力应该是既清明而又有力的专注。我们尤其要小心察觉及应付细微的沉没,因为它极难被察觉。在细微沉没中,身心会有某种舒泰的感觉,所以有许多派别把细微之沉没误以为是完美的禅定,以为这正是要达到的状态。有关这些情况,衲亦很难对大家作精确描述。禅定的各种状态就如空性一般难以表达,犹如哑人发梦,只能自己体悟,对他人难以用言语完美地表达。总之,一旦察觉有此类沉没,我们应观身上的上气下降,下气向上走,气聚于脐下成为一大小若小指之顶节的一颗橙色点,我们心想这便是自己的心识,然后观此橙点发大光明而向上走,先经心,再到喉,再到额部,再至头顶,最后冲出头顶上方之体外,然后光点又下降回…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上士道之大乘显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