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道之大乘顯部
菩薩道
前面教授了發菩提心之方法,但單單發了心不足以成佛,我們必須行菩薩道。故此,在真正成功地發了菩提心後,我們便應作菩薩道之修持了。菩薩道修持分爲兩部份,一爲大乘顯部修學內容,二爲大乘密部修學內容,此二支分別對應【廣論】中的「于總大乘學習道理」及「特于金剛乘學習道理」二支。第八及第九偈是前者內容,第十至第十二偈爲後者內容。
大乘顯部
此論把顯部分開兩偈來教授。第八偈說的是顯部範疇之整體,第九偈特別深入講其中較深的部份。
顯部總體
現在我們看第八偈的偈文:
惟具發心若不學叁戒 當善了知定不成菩提
故應發起猛力大精進 學習佛子律儀求加持
這一偈強調戒爲成佛之修持,若不修持戒便「定不成菩提」。戒有許多種類別,包含了十善業等居士戒及菩薩戒、比丘戒及密戒等。前面在教共中士道時,早已講及戒學了。與共中士道一樣,上士道亦必須修戒,但在此偈中,尤強調叁戒。「叁戒」乃指律儀戒、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所有居士或出家人的別解脫戒、菩薩戒與密戒均攝于第一類中。菩薩六度等,全攝于攝善法戒中。第叁種細分十一條,均爲利益有情的修持。所以,叁戒其實已包含了菩薩道的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及般若此六度在其中。本論之偈文雖無詳述六度及四攝等,但並非遺漏了它們。這些六度萬法,均爲已發心、欲成佛者必須修至圓滿的法門。
依傳統來說,講至此偈通常會詳細說及出家戒的內容。今天在座只有幾位出家人,而在家人是不許聽比丘戒等內容的,所以我們無法依慣常做法講授此內容。然而,衲極討厭作反傳統的事,所以覺得不宜直接跳過這部份。現在衲對在場的幾位出家人講幾句,權作一種象征性的出家戒開示。
作爲出家人,關鍵是要少欲及知足。在小乘層次上,主要以隔絕爲修行中心。譬如說對金錢,小乘行者以不碰爲宜。大乘的行者,對根本戒等主戒當然不可有絲毫開許,但在某些情況下,支戒等或有所開許。小乘及大乘在這的主要分別是,小乘以隔絕爲方法,大乘則較強調不生執貪。對金錢等,大乘行者若以不貪愛的心,把它利用作爲利生的方便,這是可以的。在開許的時候,或每有違犯出家戒律時,我們應馬上忏淨。阿底峽祖師在世時,每當在路上發現有違犯一些支戒時,他不等到晚上,甚至不會等到幾分鍾後到之時,而是馬上在路邊跪下來實時作忏淨的。我們對祖師的作風應該效法。在澳洲這,我們僧人似乎缺乏了每月作羯摩誦戒法會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僧人沒作羯摩誦戒,亦是無可奈何的事。可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就把這事置諸腦後。在每個月的誦戒日,我們應憶記:「今天是誦戒日!」,以此作爲代替我們無法如法進行的應作之法會。僧人本不可翻土種地,亦不應穿俗家人流行的那類彩色球鞋。大家是生活在西方的僧人,這些事難以完全避免,但我們並非因爲有所開許便放逸,而應預早一天在佛像前表白及祈請開許。如果天天穿俗家人的彩色球鞋或在有必要時要穿在家人的衣服,則每天也應如此表白及求請開許。若臨時有急事必須開許支戒,則應馬上取出隨身帶的小佛像恭教地放在高處,頂禮叁次而作表白。出家人應有一尊小小的本師像隨身帶,其中一個原因便是要應付這種情況。在座中有些出家人,你們本是西方長大的白人,對佛教文化不太熟悉,所以只能慢慢學,不像東方人般自少耳濡目染而自然知道何事可作、何事不可作。在西方國家,由于無真正的僧團組織及寺院,你們亦未有機會在傳統的大寺中生活,所以有許多方面你們無法做到,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西方,佛法才剛剛開始弘揚,一開始可能因條件所限而有些地方無法完全按傳統來做。可是,暫時做不到不等于不必理會。這一點衲希望你們能聽進心,並常常提醒自己。出家人並非穿紅色衣服的在家人,這一點大家必須緊記。出家和在家,並非衣服的改變,而是心及行爲上的改變。許多現代的修行人不重戒律,這是十分壞的情況。若我們已具菩提心,在爲了利益衆生而又無其它選擇之情況下,對某些戒我們或可稍爲開許,但根本的戒仍然不可開許。對未生菩提心的人來說,則不論情況一律不可開許。現在很多時我們無法圓滿地持每一條支戒,所以只好盡力而爲而已,這是無奈的情況,但許多西方僧人卻從此不理支戒等,以爲這不必理會,自以爲未有殺生或淫行等便算是個好僧人了,這是極爲可悲的。若我們一條、一條僧戒去數,會發現我們其實每天都在違犯極多條戒。衲記得在印度有一位老僧人,這人天性傲慢,我們在赤江大師處聽經時常會遇上他。在師父講經時,這老僧總會把頭擡得很高,一臉很不屑的表情,因爲他總看不起在場的其它僧人。有一次我們一群僧人誦戒,一條、一條地誦,這老僧的頭卻越來越低了。爲甚麼他會這樣呢?我們平時自以爲很了不起,但若細數所有支戒,我們會發現自己其實每天都在違犯戒律!有時候因爲在西方生活及情況所逼,有些支戒我們守不了,這已經不算是好事了,但若犯者索性不把它們當一回事,這是更不好的。所以,在座中的新僧人必須學戒而知戒。學戒及知戒極爲重要。以前有一位蒙古僧人,他曾歎說:「在具戒時我不知戒,到我知戒時卻發現早已失戒而未自知!」這說明了知戒的重要性。若不知戒,連有無違犯我們都搞不清楚,如何能持戒呢?
有關第八偈,我們只說這麼多。在祈請時,我們觀想面前之祖師叁尊放光及甘露,加持令我們能好好地持戒及作六度、四攝等修持。
止與觀
共中士道的叁學是戒、定及慧。這叁學是中士道及上士道均必需的。我們已講解了戒,現在說定及慧學。定學與慧學,在大乘層面上,呼應六度中的禅定及般若度,亦對應止及觀之修持。由于此二者比較深,在【廣論】中把它們分拆出來教授,亦即「特于後二波羅密多學習道理」一支。在本文中,亦把它們另分出一偈而作教授,這便是第九偈。
第九偈說:
于顛倒境弛散能息滅 且能如理觀察真實義
由是止住妙觀雙運道 速于相續中生求加持
我們的心之平常狀態是紛亂的、煩惱的。「于顛倒境弛散能息滅」此句,是指止的修持。止是專注、不紛亂的狀態,亦即「息滅」了「弛散」之狀態。修止之人,必須有戒學之優良基礎。無戒德之人,因無法以戒定心,重其心狂野不受控,故不可能得止之成就。得止之成就者,會有許多大利益,包括身心之輕安及永無疲累等。
欲修定者,應覓一適合之地閉關專修。此地應爲安全、對健康不損及安靜的,附近並要有水源及飲食與必需品供應。除特殊需要外,修定期間不可與外人接觸。關房勿放太多雜物,只需一個簡單佛壇、一張床及禅修座而已,心境亦應少欲少求,一心修定。佛壇上不必放許多佛像,但要有一尊莊嚴、令人一見便生尊敬的釋迦牟尼本師像及少許供品。
在正式上座禅修時,我們坐在座墊上,先調整發心,然後觀想聖衆在前而修皈依等,接下來便可修定。一般來說,我們必須挑一物或一境作爲專注之對象。從原理上說,我們隨便挑一石、一木或任何物品而修專注,亦可得定。可是,最佳選擇是觀想佛之形相,因爲這皆可符合修定的需求,且同時額外又可得念及佛陀之功德。一旦選好了合意的專注對象,便不可改變,否則難以成功。若以佛之形相作專注之對象,我們在誦完皈依等前行後,便觀眉心對開半臂至一臂之距的虛空中,出現一尊釋迦牟尼佛。這尊佛之身爲光明,坐于蓮座等上,大小約如大姆指般。這形相並非如一張佛圖或一尊銅像,而是活生生的佛陀在自己面前。然後,我們訓練把心停駐在此形相上,不令走失或分心。
在開始修時,我們的心不會定下來,而會發現有多種念頭連綿起伏。我們不必過份擔心,因爲這正是我們之心念的平常狀態。心就如狂野的猴子,現在我們把牠抓來困在籠內,牠便會跳動不停,很想逃走。平時我們極少留意心念起伏,故不知原來自己的心是這麼狂野的。在觀察時,我們見到它的原來狀態,這是十分好的一件事。我們一邊嘗試把心停駐于佛相上,同時觀察自己是否在專注。一旦心念跑了,我們用一分心力輕輕把它牽回來原來的專注對象上,它不斷跑,我們便不斷牽。在練習一段時間後,「野猴子」便開始累了、習慣了,這時心便會有開始安靜下來的迹象。由一開始至最終得定之間,我們必須經過九個層次,而有五種障礙必須超越。對這五種障礙,我們有八種方法來應付。
第一種障礙是懈怠、懶散。我們必須用信心、願力、精進心及輕安力來對治它。輕安力是禅定中産生的一種美妙感覺。正如我們對金錢的渴求會令我們勤于工作的道理,希求輕安之心可被調用爲修定之動力。
第二種障礙是忘失教授,我們必須以正念來對治它。
第叁種問題是沈沒及掉舉。沈沒乃指心暗不明,掉舉則包括分心及過度興奮的狀態。沈沒與愚癡相應,掉舉則與貪著外境有關。我們必須懂得分辨它們及察覺它們的存在與否,然後加以應付。在好的禅定中,專注力應該是既清明而又有力的專注。我們尤其要小心察覺及應付細微的沈沒,因爲它極難被察覺。在細微沈沒中,身心會有某種舒泰的感覺,所以有許多派別把細微之沈沒誤以爲是完美的禅定,以爲這正是要達到的狀態。有關這些情況,衲亦很難對大家作精確描述。禅定的各種狀態就如空性一般難以表達,猶如啞人發夢,只能自己體悟,對他人難以用言語完美地表達。總之,一旦察覺有此類沈沒,我們應觀身上的上氣下降,下氣向上走,氣聚于臍下成爲一大小若小指之頂節的一顆橙色點,我們心想這便是自己的心識,然後觀此橙點發大光明而向上走,先經心,再到喉,再到額部,再至頭頂,最後沖出頭頂上方之體外,然後光點又下降回…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論 釋義開示 上士道之大乘顯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