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释义——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既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既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既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一合理相。就是说我们的心不能有两边见,不能有二分。只要有分别心,就不是一合相了。因为真常法界是一个相一个理,不可能有第二个理。有第二个理就是凡夫后天的思维。先天原本自性是一个整体,没有你我、是非、长短、黑白。分别心越重,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分裂状态就越严重,烦恼就愈多。
内心清净了,外在与内在就是一个整体,都是实相。就是一合相。
每一个人的本性和宇宙是统一的,是相信真理的。信是敲门砖,修行首先要信,信心足,才能进入神殿大门,才能明白宇宙的来龙去脉。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啊,假如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碎为微尘,我们的肉眼都看不到了,这样的众微尘你难道认为不多吗?须菩提回答说,太多了,世尊啊。
佛所用的比喻从深度上比以前要有分量,佛怕须菩提以及后来的末世众生迷失了自己执著法相,就往深里开导,也是佛进一步在扩大弟子的心量。
这部经是越讲越深,讲到最后几品的时候已经讲到了宇宙的极至,比喻已经达到了极至。简单的比喻已经明白了,于是就往深里来进一步的破除法相。
三千大千世界到底有多大谁也没看见。因为这个宇宙太大太大,太阳系由九大恒星组成。多少个太阳系组成了一个银河系,我们不知道。多少个银河系又组成一个总银河系。多少个总银河系又组成一个河外星系。只能说通过现在的科学天文望远镜能看到大约是多少个,实际有多少谁也不知道。科学家用高倍望远镜探测宇宙,一个光团就是一大片星云。一片星云里又包括多少总银河系和银河系呢?不知道啊。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五百年,但是释迦佛的思想并没有过时。因为现在的科学家用科学仪器已经看到释迦佛当初看到的情况。莲花生大士在世的时候,他预言在未来的时候,将有铁鸟(飞机)飞上天。当时没人相信,铁鸟怎么能飞上天?后来飞机诞生了。
现代科学研究的底蕴离不开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真正有智慧的科学家已经明显的感觉到,释迦佛不是一般的凡人,是神人是圣人。老子也不是一般的凡人。西方哈佛、剑桥大学却很早就把《道德经》和佛儒家的一些经典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中国道家的和佛家的思想将是未来整个世界的主流思想。因为现在基督里有些思想偏离了人性,并且存在暴力,真正最原始的《圣经》是非常清净的。耶稣当初跟释迦佛学过法的,这个你们可以查一下资料,我说的话都是有根有据的,耶稣去过印度,所以他才能在欧洲和中东建立自己的法脉,其实那也是佛教的思想,即阿弥陀佛念佛法门,后来就简称为阿门。
人往往把眼睛能看到的,才认为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好像有一个世界,好像有一个太阳,好像有一个星云,其实这些所谓的实实在在的物质都是由各种元素组合在一切的,是缘起性空的。如果在显微镜下不断的分割下去,分子分割到质子、夸克,还可以分割下去,但找不到一个主宰。
佛看这个世界是虚妄的,虚幻的,是不真实的,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比如说盖房子,有砖,有泥,有水,有木头等等众多元素集合在一起才能把房子建造起来。如果把它拆掉的时候,也分割成若干若干,这房子就不存在了,也没有一个主宰。所以说世间的东西都是无常的,都是空性的。
大家应该明白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只不过是个过客,就像山顶上的云彩一样,在山底下看好像是真实的云彩。等真的站在山顶上的时候,哪里还有云,只是雾蒙蒙。
只要善于观察就能发现,我们的物质世界都是不真实的。只不过是我们的后天思维认定它是真实的,给它设定一个假的名称。所以说一切色相的东西,都是因为我们后天思维有分别心了,给它起上一个假名称。我们首先认定了自己是世界,我们的地球是世界,我们的国家是世界,然后分别心妄想心开始扩大,说太阳系是世界,再扩大宇宙是世界。所以说有地球世界,人类世界,然后太阳系世界,星河世界等名称,都是我们人为区分事物而安上一个假的名头。万事万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都是人们为了区分事物安立的假名称,也是人们的心识所幻化出来的,都是不实在的。
心有妄想就会有分别,有分别就会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心没有分别,三时合成一时,就是一合相。
从自性的角度来讲,三千大千世界是指贪嗔痴各占一个大千世界,人在轮回的无量劫中,所形成的贪嗔痴慢疑妄念填满了内心世界。从外部讲,星球叫世界,星空叫世界,恒星和行星组成的星云集团光叫世界,宇宙叫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佛用的比喻而已,三千在佛家是个定语,三六九是个定语,用这种数字来表示多。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既不说是微尘众。】知道为什么吗?佛,是后来阿难结经的时候加上了。释迦自己不会说自己是佛是世尊的,是徒弟尊重他后来加上的。
须菩提,假如这么多的微尘是真实存在的话,我就不会说是微尘众了。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接着佛进一步解释原因,我释迦说的那些微尘都是不真实的,都是虚妄的。
如果心真正的清净下来了,虽然我们两个眼睛看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但分析起来物质可以分割到最小最小,小到最后就是一个空,所以说也不叫微尘众。
比如说我们看一个石头,从表面看很结实很光滑,在显微镜下看,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窟窿非常大,再分析下来也是空性的。
我们的心态真的平稳了,身心在行般若波罗蜜法的时候,用智慧常常觉照自己,念念不住于任何一个法上,也不会住在空上了。因为知道了一切都是幻化的。
以前的人不好理解这个事情,现在的科学仪器检验以及科学发展的成果,使大家更容易理解释迦佛所讲的道理了。比如说宝石,用两个眼睛看非常光滑非常坚硬,如果在显微镜下看它是由炭元素组合成的,炭和炭之间的分子窟窿眼是很大的。对于我们人来说金刚钻石是非常坚硬的,是实在的,在佛的眼里,在显微镜下面它就是微尘,就是空性的。因为我们的眼睛已经迷失了本性,看不到最深层的东西。
微尘是从哪儿出来的?是从我们内心当中。释迦佛只不过是打个比喻,把三千大千世界这种固有的物质打碎捏碎到最极限的时候,成为微尘的时候想想看,多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
从我们自性烦恼的心来说,我们内心的烦恼和释迦佛用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这句话来比喻是同等的、一样的、无穷无尽的、一浪比一浪高的,这就是我们的烦恼海。
如果大家真的度过了这个烦恼大海,就达到了彼岸;度不过这个烦恼大海,我们就被这个大海淹死。所以说释迦佛为了打消大家前面没有明了的心态,他最后用世界来比喻,所以说释迦佛慈悲到家了。
因为他用平常的东西已经无法再比喻了,只好最后用三千大千世界来比喻。如果这个时候很多人再不明白,释迦佛也就没有办法了,因为再往下说,语言是无力了,只有自己去实证了。佛讲的一切也都是了解内心的工具,是通过这些经典,从文字般若深入到观照般若,再到实相般若。如果能悟到实相,一切文字都不需要,因为佛法妙义不关文字的啊。
三千大千世界碾成碎末的时候,多到已经用语言无法形容了。用清净的心去看它的时候,它就不叫微尘。用那颗清净的心、智慧的心、念念无住的心去看世界的时候,人的世界、天的世界、宇宙的世界再多,也都不叫微尘众。因为心是清清净净的,明明亮亮的,也就雄鸡一唱天下白了。雄鸡是我们的自性,自性有力量的时候一唱天下白,天下就是整个宇宙,白是自己的光明一片大亮。一唱是从自己身体自性当中发出的嗡的声音,叫雄鸡一唱天下白。
自性清净了,微尘就不叫微尘。如果心不清净,烦恼的心一浪高过一浪的情况下,就给它起个假名字,叫微尘众,多得不能再多了,用语言无法形容。
外在的世界这么多,那身边的事情也会是这么多。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每天有想不完的事,每天有处理不完的事,这是不是烦恼呢?挂在心上,就是烦恼;不挂在心上,就不叫烦恼。不叫烦恼,就不叫微尘,它只是一个词而已。所以说我们一旦悟道明道的时候,自己的智慧就会常常觉照自己,返观自照。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把世界比喻成微尘,又把微尘比喻成世界,这又拿世界来说。前面说了我们的贪嗔痴各占一大千,外在的色相也有三千大千世界。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太阳系,用天文望远镜能看到银河系,用高倍的几十万倍、几十亿倍的天文望远镜,可以看到银河系以外的,比如说几百亿光年以前的事情、事物,必须借助于外力。
释迦佛观到的和现在科学家研究出来的结果,都是不谋而合的,我们修行就应该更加明了,我们周围的一切事情都是因为因缘和合,缘起性空的,都是一个无自性的世界。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色组成的,这个色就是物质,都是由物质元素组合而成的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你、我、他。明白了这个也就知道了无我是什么状态,什么叫大无畏了。
为什么释迦佛舍身跳到虎窝里头喂小老虎,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因缘四大和合假成。如果因缘巧合,又可以把这四大和合散掉,土归土,风归风。
我们的心如果清净下来了,因…
《《金刚经》释义 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