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饭,穿衣没有挂一丝丝了。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原因是只有离开一切万事万物的相的时候,才能称为是诸佛啊!诸佛必须离相,是心离开相,并不是我们的身体离开相。释迦佛如果身体离开相了,心和体分开了,我们就不能听到这么好的法了。是说我们那个清净心啊,不会再沾染心以外的所有相。比如说须菩提有个相,迦叶有个相,阿难还有个相,释迦佛本身也有个相。如果他执著这些相的时候,那就不是佛了,更不是菩萨,就是凡夫了。
要想证到佛地佛果,必须心离开一切事相。事相包括凡间的万事万物相,也包括法上的相。非空即空也是相,也要离开,就是心不去执著法里和法外的一切相。什么叫法里和法外呢?法外就是心外,法里是心内,心内还有个阿弥陀佛的相、药师佛的相、弥勒佛的相。执著他们这个相的时候也不行。要没有相,心中常寂,常寂就是常常空寂,觉照自己,这个时候不会有任何的相。
不黏附任何相的时候,才是了达诸相。这时诸相就是实相,实相就是非相。一切相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幻灭的,弥勒佛的笑脸相也是人造就出来的,他本身并不是那样的相。北京雍和宫后面有尊弥勒佛,瘦得很。实相也是我们的心,是无形无相的,无实无虚的,称为佛心。佛心,离开了相,就称为诸佛了。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须菩提把自己心中的话都说出来了,佛听了之后很高兴,就说是呀是呀,就是这样,善解我心善解我心啊!这个时候释迦佛知道,须菩提没有迷失,明白了他以前所说的话,其他的徒弟们也可能都明白了,所以说他很高兴。因为释迦佛的心通非常厉害啊!别人的起心动念他心里了了分明,所以说这个时候他很欣慰。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我就是在“不惊不怖不畏”六个字上当下承担,当下明了的。
声闻、缘觉虽然不执著于我相,但是他们执著于法相。八地菩萨往下,还执著于法相,八地菩萨往上就不执著了。大阿罗汉基本上都是属于八地菩萨了。
阿罗汉和菩萨有时很难区分,只要这个阿罗汉受过菩萨戒,不做自了汉,我们都称为菩萨。自了汉才称为阿罗汉。
阿罗汉也是佛为了区分凡夫、比丘和菩萨立的一个假名字。声闻还执著于法相,执著于有为,不了诸法的空义,他还要听释迦佛讲解一些法上的东西,来破他的执著。只有诸法本来空的时候,心才会空,才会更好的建立万法。但是罗汉声闻没有明白这个道理,释迦佛讲大法的时候,他们听闻不了。释迦佛真正用法身给那些上根人(大菩萨们)讲经的时候,像《妙法莲华经》纯粹是给大菩萨们讲的,小罗汉们小僧人们根本就听闻不了。
不惊不怖不畏。为什么惊?为什么怖?为什么害怕?是因为我们心中还有妄念,妄念也为魔,也为鬼。黑灯瞎火的,一推门外面冷风嗖一下子过来,头皮一麻,不敢出门了,有惊恐了,说明我们心中有鬼。
心有惊有怖,是因为心中有魔有鬼。如果一个人听闻这部《金刚经》之后明白了,当下承担,不惊不怖不畏,心一下明了了,原来万法本空,没有一个实相,也没有一个非相。实相非相的实质都是我们自己原本的相,这个时候自然就会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才是真正的大人,不是凡夫了,这种人真的是很希有,甚为希有啊!
我们的心一旦承担当下认可的时候,也就入了禅门,也就知道了禅,明白了禅。什么叫禅?禅就是当下承担。当下不敢承担,入门比较困难。当下承担了,心就会明明朗朗,不会有是非了,不会有长短了,不会有魔和鬼了,也没有佛和神了,一切空空旷旷,所以说心能立万法,也能建万法,也能破万法。但我们不建也不破,不立也不靠,随心去。
心就是无位真人,不用我们的后天思维去参与。无位真人是从道家挪用的词汇。宋朝的时候,中国的道家学说是非常圆满的,挪用这个词的人是修禅宗的临济宗,用道家的无位真人来比喻这个心(佛性),这么一比喻,反而开悟还快了。所以说道和佛,里面只是用的词汇不一样,其实都是在描述那个心。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为什么稀有呢?是因为这个人得到了心法,即宇宙的第一义。前面几个稀有表明已经离一切诸相,得到真实的心法,即实相第一波罗蜜。接着佛又对须菩提解释什么是第一波罗蜜,如来说第一波罗蜜是指自己的心,是佛性,是本性,是大灵,是心法,是宇宙虚空,是无形无相的,是中道,是用心来领悟的,非是语言能达及的。即非第一波罗蜜,但这个心不是表面第一波罗蜜的名字能说得清楚的。是名第一波罗蜜,只是假名为第一波罗蜜,为了表述的方便。
口说心行悟明波罗蜜,口说心不行不明波罗蜜。心有能所即是妄,心无能所则明。心所灭,心行处灭,都是在表明这个心。真的心行处灭的时候,万法皆空了,无形无相了,佛心(清净心、涅槃心、妙心)就会现前,这就是真实之相。
修行之路是心路,需要心来行,心行心才明,明了才是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接着佛举了一个忍辱波罗蜜例子。什么是忍辱波罗蜜?以及忍辱波罗蜜如何来修?
须菩提啊!一个人真能达到忍辱波罗蜜,是通过智慧透过的,并没有忍辱波罗蜜的概念,也没有忍辱和非忍辱的心态了,只是给它安一个假名叫忍辱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是六波罗蜜中的一种,修布施可度悭贪;修持戒可度毁犯;修忍辱可度瞋心;修精进可度懈怠;修禅定可度散乱;修智慧可破一切邪见。释迦佛做忍辱仙人的时候,修的是忍辱波罗蜜。
忍和忍是不同的。比如说甲和乙打仗,甲把乙打了,乙就生生的忍,反正打不死我,但他心里恨甲,你今天打我,我今天不惹你,等哪天我乘你不注意,我也打你。这个虽然是忍了,但他有忍的概念,有忍的境界,就不叫忍辱波罗蜜,叫生忍。生忍就是我憋着,我也不还手,也不骂你,也不惹你了,但心里恨你。生忍跟忍辱波罗蜜就完全不是一码事。
忍辱波罗蜜是心无忍的概念,心无忍的境界,是按照中道说的忍辱波罗蜜。无恨无是无非,随你怎么来吧,想打想杀都可以,没有忍辱的境界。人空、法空、空也空了,没有忍辱的概念了,也就没有忍辱波罗蜜了,我们称为忍辱波罗蜜,是为了表述的方便。
忍辱波罗蜜,就是心真正的达到了,不会因为疼、别人骂、被别人欺负,而生生的忍着,而是很自在的,心中没有怨恨的这种境界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忍,才是真正的忍辱。具有忍辱的智慧,是需要心法通达才能做到这样的境界。这种忍辱波罗蜜的心法,是内性的东西,是无形无相的,不是忍辱波罗蜜这种外在的名称能等量齐观的,只是给它冠以一个假名来表述而已。大家要通过这种文字的表述,能领悟心法,而不住在文字相上,死在文字上。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肢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为什么能做到忍辱波罗蜜呢?紧接着佛就讲了忍辱波罗蜜这个法门如何来修?
佛怕须菩提不明白,就用自己的例子来解释原因。我在往昔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如果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四相出来,就会生嗔恨。正因为我心中没有四相,而是护住我的心脉心性的时候,感觉不到被人家节节肢解。
没有了四相,六根就闭住了,一体同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了,也就没有痛苦的觉受了。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于而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接着佛对须菩提又讲了他自己在过去做忍辱仙人的情况,我在过去的五百世修忍辱波罗蜜、做忍辱仙人的时候,假如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时候,我就会恨欺辱我的人。正因为我修忍辱的时候,心中没有了四相,所以心中没有忍的概念,更没有忍的境界。
这个境界不是修佛的那种境界,这个境界是代表一种没有忍的那种状态。因为他的心完全护住了他的原本法身。我们来分析他的状态,虽然他的身体被人家一段段的割掉,但他那个色魂和他的法身和合了,色空等同观了,他感觉不到身体的疼痛。所以说他才会无是无非,冤亲平等了。歌利王最后也皈依了佛法,也开始了修行。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邈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前面说的是佛,是指要达到的境界。现在开始说菩萨,是指修行的人。
所以说须菩提,你应该明白呀,修行人要见相离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只有你的心见相离相,心才是无所住,才是清净心。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是因为心不清净,还有所束缚,还没有达到无碍无牵无挂的境界。
这里佛还是告诉如何来修心,只有离相,心无所住,心才能平静啊!如果心不清静,是因为还有妄念,还有求什么的心,就是妄想妄念的心。所以说我们的心只有清净下来,才能住在无念之上,住在无住之中。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如果心有住,那么所住的东西也是虚妄不实在的,都是妄念所幻化的,不能作为依靠的。
只要心有住,就会有妄念,有是非,有烦恼,就会成为自己修行道路上的障碍。自己的本性原本就是清净的,就是无住的。一个真正修行的菩萨,应该不住涅槃、不住诸法、不在诸法相上、不应该住在一切处上,不管是房子还是庙里,或山上、树林中等都属于住处。真正的心不去攀缘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心无所住了。心真正无所住的时候,才是菩萨的住处。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由以上的道理推出来布施应如何来对待,佛说真正的菩萨心,是不应该住在色相上去布施。真正的布施,以前讲过是三轮体空:没有布施…
《《金刚经》释义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