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式各样的变化。我们在这身心世界当中,事实上,我们冷静下来找不到一个不改变的东西,找不到。从空间当中找不到一个不改变,从时间上,亦非过去现在未来。读金刚经也是这个思想,我们观察我们这一念心,可以把它分成三段,过去的心是一段,现在的心是一段,未来的心也是一段。观察我们过去的一念心已经过去了,觅之了不可得。未来的一念心还没有出现,也觅之了不可得。现在的心为什么不可得呢?所谓现在的心,它也剎那剎那的生灭,现在无住,过去已灭,未来未生。所以它的自性,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体也不可得,三心都不可得。从时空观察,我们自己所认为那个我是不存在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就是我们这一念心的本来面目,它就像一个流水一样,恒转如暴流。这个流水不断不断的变化,一下子起好,一下子会变坏。常时间不跟三宝结缘,你的恶念就会增长。你一天到晚跟那些烦恼的人在一起,你的恶念就增长。你经常的亲近三宝,你的善念就增长。观心无常,我们这一念心就像水流一样,水流流到干净的地方,它就比较干净;这个水流流到垃圾场,水就会被污染。它没有一个时刻是不动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它剎那剎那的变化的。这是从时空上可以观察到,我们认为的自我是不可得的。其次从理论上,龙树菩萨的【中观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故无因,是故诸无生。这句话的关键在自生,我们这一念心,它不能够自己生起自己。我们看杯子,有自性,我们总认为这个杯子,它能够自己决定它的性质,它的性质它能够决定,它有独立的体性。事实上,当我们把这个杯子丢到火里面去烧的时候,这杯子的性质就消失掉,它就没有杯子的功能,他要仰仗因缘才能保持这个状态,它不是自生,如果自生,它自己就能决定它的性质,事实上不可能。说他生?上帝创造这个杯子。如果他生,「他」跟自己不一样的东西,另外有一个东西把这个杯子生出来,为什么这两个性质会不一样?你把他生出来,两个性质应该会一样。如果把它生出来性质会一样,那就是自生,所以这个它生不能成立。因为你生起它,怎么生起它两个性质会不一样?也不能说共生,自也不能生,它也不能生,无因缘当然也不能生,所以只好说是因缘生。龙树菩萨说,既然是因缘所生,它的本性就是空。它没有自主性,仰仗因缘,离开了因缘就不能生,所以说岂非即空。「观心」,观到我们这一念心,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这个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在大乘止观、小乘止观,对这个空正见都是非常的强调。因为站在调伏烦恼的角度,观我们这一念心,毕竟空无我无我所,是非常的重要。印光大师文钞,他讲一件事。有一个居士,看他的意思,年纪很大,五六十岁。他写了一封信给印光大师,他说师父啊!说我年轻的时候,也没有人教我学佛,在这世界上打滚,难免造罪业。年纪大的时候,学佛相信净土法门,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但是夜深人静念佛的时候,就很多的感慨,我为什么不早一点学佛呢?沾满了满身的罪业才学佛,总觉得自己佛号也没有念好,散散乱乱的身心世界,想到自己过去所造的罪业,内心就觉得恐怖。师父啊!我是个将死之人,死不足惜,但是我总觉得没有把佛号念好,业障没有完全的清净,不能往生,感到遗憾。印光大师就呵责他,什么叫业障全部清净?什么叫把佛号念好?难到你不知道五逆十恶众生。五逆十恶众生临终的时候,地狱的火的中阴身现前的时候,遇到善知识给他开示净土法门,至诚的念无量寿佛,具足十念,地狱的火转成金莲花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地方的意思说,我们在修行的整个过程,有些人很快就能够超越,师子奋迅三昧。有些人的修行就像狮子一样,一下就从这个山谷跳到那个山谷。有些人业障现前他跳不过去,非常的慢。这个人拜八十八佛拜了一百多部,还是一样烦恼冲不过去,这怎么回事呢?就是一个人他的执着性很重,他不能观业性本空,他老是认为这个罪业是真实的,是真实的。深深的坚固执着业性是真实的,有一个我,有我所。我这一念的我,受持无量无边的罪业,这两个都是真实的,那你就是麻烦了,修行就很难突破。所以我们没有看到空性的时候,在任何的止观当中,尤其是大乘,密教的大圆满大手印也是这样,天台的圆顿止观也是这样,你不明白空性没有资格修行,没有资格修观。因为修观的时候,不得了啊,那个正妄交攻,正念观想跟你无始劫的罪障一接触的时候,各式各样的境界出现的。你不能够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过不了关的,会出状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法宝,非常有力量,非常妙的。佛法所说的道理,没有一个道理是谈玄说妙,完全在讲你现实的身心世界的状态,现实的,就是你现前的状态。佛陀只是把这个真实相告诉你,佛陀不是在讲另外一个玄妙的道理,不是。你现在这个人的身心世界,是怎么回事?告诉你这件事情。就是我们不要一天到晚依我们的妄想来看事情,不要用众生的知见来看这一念心,你要去听听佛陀怎么说。佛陀说:我们这一念心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亦非过去现在未来,亦非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缘生,岂非即空。观察我们这一念心,认为我们自己捏造出来,那个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的,我们这一念心的本质是清净本然的。如果我们今天有这样的体会以后,那你修行就不同了。有烦恼现前的时候,有罪业现前的时候,你容易过关,你会比一般人容易过关。临命终的时候,就算有烦恼现前,烦恼不能障碍你,这种如梦如幻的业性本空,你那个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般若波罗密现前的时候,它不能障碍你。我前一段时间去大陆,从大陆回来生了一场病,病得很严重。头痛,身体也是不舒服,晚上也睡不好觉。我感觉到一个人的禅定容易退失,平常身体健康的时候,一念佛心就容易寂静,不容易散乱。但是生病的时候,心就容易散乱,东想西想,控制不住,妄想控制不住。但是般若波罗密,你知道你这个妄想不真实,你不随它转。一个人所栽培的智慧是不容易退失的,般若波罗密不容易退失,禅定很容易退失。你生了病禅定就失掉,阿罗汉一生病神通就失掉,阿罗汉一生病就跟凡夫一样,但是阿罗汉那个我空,观我们这一念心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他那个智慧的理解是不会退失的。所以我发觉一个人的智慧不退失,禅定是靠不住的。
这是第一个我们观察的方向。
「而十界十如三千性相,炳然齐现,无欠无余,岂非即假。」
前面的观察是观我们这一念心的本性,这以下观作用。我们这一念心不是经常安住在空的本性,它有各式各样的作用,这个作用要怎样去理解呢?一般把这个作用分成十法界,你动一个念头就具足十法界。智者大师又把每一个法界加以细分,每一个法界又具足十如是,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整个开展出来就是一个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这个十法界十如是的假观,是智者大师一个最殊胜的观法。我看印度祖师传承当中,龙树菩萨的中观,无著菩萨的唯识观,对这个空义发明的很清楚,但是观我们这一念心即假,没有智者大师详细。智者大师观我们这一念心即假讲的详细,讲的非常详细。我们怎么观我们这一念心的差别相貌呢?智者大师把十法界分成四个部分,佛菩萨这两个法界是一部份,同一个等级的。二乘人、声闻缘觉法界是同一个等级,这是一部份。三善道、人天、阿修罗是一个部分,三恶道又一部份。他把十法界分四部分。这四部分的性相,这念心的习性跟相貌不同。譬如说三恶道众生,三恶道众生这一念心的作用,他的习性是恶性。我们讲因缘果报,说这个人是三恶道的种子,怎么知道呢?这个人他起善念很困难,叫他去布施、持戒、忍辱很困难,你叫他起贪瞋痴很容易,他内心当中随顺于恶性的势力强,它有这样恶的习性,如是性。他的相貌躁动苦恼,这个人你看他的样子就是坐立难安,特别的躁动,动不动就感到很苦恼,也没有人去干扰他,他就是愁眉苦脸的,这种人就是三恶道的种性。他的习性是恶性,他的相貌是躁动不安。另外一个三善道,他的习性是善性。这个人他也有恶的一面,善的一面,但是他的善性比较强。这个人你要他布施,他同意。即使他没钱,要他布施,至少随喜。他的善性强过于恶性,这个人的相貌寂静安乐,他一天当中容易寂静,快乐的时间也多,这种人的业感多分来说是要往生三善道的。第三种是二乘人,他的习性是出离性。这种人的内心不起恶念,他对布施持戒忍辱的善念也不是很强调,他一天到晚安住在空性,他一天到晚就是出离,观三界如牢狱,是生死如冤家,但求自度,不欲度人。这个人的个性特别的清高,他也不喜欢跟人家往来的。他这种出离性表现出来的相貌,调柔清净,因为他经常修无我观。修无我观的人调柔,内心一片清净,他经常安住在清净的法性当中,这种人多分来说是二乘种性。第四种是一种菩提种性,菩提种性的人,他内心当中大慈大悲的心,相貌特别强。大慈大悲的心特别强,这个是佛菩萨种性。智者大师说观心可以以这四个大方向来观,佛菩萨、二乘、人天乃即三恶道。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有各式各样的相貌,就可以判定你这个人的种性,你未来的业感果报大概是个什么方向。前面是讲空性,空性里面是善也不可得,恶也不可得,快乐的果报不可得,痛苦的果报不可得。作用就牵涉到因缘果报了,各式各样的因缘果报,善的因缘善的果报,恶的因缘恶的果报,这叫十界十如三千性相,各式各样的森罗万象。炳然齐现。就是很清楚分明的显现。无欠无余,岂非即假。即假是最难明白的《佛法修学概要 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