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式各樣的變化。我們在這身心世界當中,事實上,我們冷靜下來找不到一個不改變的東西,找不到。從空間當中找不到一個不改變,從時間上,亦非過去現在未來。讀金剛經也是這個思想,我們觀察我們這一念心,可以把它分成叁段,過去的心是一段,現在的心是一段,未來的心也是一段。觀察我們過去的一念心已經過去了,覓之了不可得。未來的一念心還沒有出現,也覓之了不可得。現在的心爲什麼不可得呢?所謂現在的心,它也剎那剎那的生滅,現在無住,過去已滅,未來未生。所以它的自性,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自體也不可得,叁心都不可得。從時空觀察,我們自己所認爲那個我是不存在的,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就是我們這一念心的本來面目,它就像一個流水一樣,恒轉如暴流。這個流水不斷不斷的變化,一下子起好,一下子會變壞。常時間不跟叁寶結緣,你的惡念就會增長。你一天到晚跟那些煩惱的人在一起,你的惡念就增長。你經常的親近叁寶,你的善念就增長。觀心無常,我們這一念心就像水流一樣,水流流到幹淨的地方,它就比較幹淨;這個水流流到垃圾場,水就會被汙染。它沒有一個時刻是不動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它剎那剎那的變化的。這是從時空上可以觀察到,我們認爲的自我是不可得的。其次從理論上,龍樹菩薩的【中觀論】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故無因,是故諸無生。這句話的關鍵在自生,我們這一念心,它不能夠自己生起自己。我們看杯子,有自性,我們總認爲這個杯子,它能夠自己決定它的性質,它的性質它能夠決定,它有獨立的體性。事實上,當我們把這個杯子丟到火裏面去燒的時候,這杯子的性質就消失掉,它就沒有杯子的功能,他要仰仗因緣才能保持這個狀態,它不是自生,如果自生,它自己就能決定它的性質,事實上不可能。說他生?上帝創造這個杯子。如果他生,「他」跟自己不一樣的東西,另外有一個東西把這個杯子生出來,爲什麼這兩個性質會不一樣?你把他生出來,兩個性質應該會一樣。如果把它生出來性質會一樣,那就是自生,所以這個它生不能成立。因爲你生起它,怎麼生起它兩個性質會不一樣?也不能說共生,自也不能生,它也不能生,無因緣當然也不能生,所以只好說是因緣生。龍樹菩薩說,既然是因緣所生,它的本性就是空。它沒有自主性,仰仗因緣,離開了因緣就不能生,所以說豈非即空。「觀心」,觀到我們這一念心,緣生無性,當體即空。這個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在大乘止觀、小乘止觀,對這個空正見都是非常的強調。因爲站在調伏煩惱的角度,觀我們這一念心,畢竟空無我無我所,是非常的重要。印光大師文鈔,他講一件事。有一個居士,看他的意思,年紀很大,五六十歲。他寫了一封信給印光大師,他說師父啊!說我年輕的時候,也沒有人教我學佛,在這世界上打滾,難免造罪業。年紀大的時候,學佛相信淨土法門,一心歸命阿彌陀佛,但是夜深人靜念佛的時候,就很多的感慨,我爲什麼不早一點學佛呢?沾滿了滿身的罪業才學佛,總覺得自己佛號也沒有念好,散散亂亂的身心世界,想到自己過去所造的罪業,內心就覺得恐怖。師父啊!我是個將死之人,死不足惜,但是我總覺得沒有把佛號念好,業障沒有完全的清淨,不能往生,感到遺憾。印光大師就呵責他,什麼叫業障全部清淨?什麼叫把佛號念好?難到你不知道五逆十惡衆生。五逆十惡衆生臨終的時候,地獄的火的中陰身現前的時候,遇到善知識給他開示淨土法門,至誠的念無量壽佛,具足十念,地獄的火轉成金蓮花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地方的意思說,我們在修行的整個過程,有些人很快就能夠超越,師子奮迅叁昧。有些人的修行就像獅子一樣,一下就從這個山谷跳到那個山谷。有些人業障現前他跳不過去,非常的慢。這個人拜八十八佛拜了一百多部,還是一樣煩惱沖不過去,這怎麼回事呢?就是一個人他的執著性很重,他不能觀業性本空,他老是認爲這個罪業是真實的,是真實的。深深的堅固執著業性是真實的,有一個我,有我所。我這一念的我,受持無量無邊的罪業,這兩個都是真實的,那你就是麻煩了,修行就很難突破。所以我們沒有看到空性的時候,在任何的止觀當中,尤其是大乘,密教的大圓滿大手印也是這樣,天臺的圓頓止觀也是這樣,你不明白空性沒有資格修行,沒有資格修觀。因爲修觀的時候,不得了啊,那個正妄交攻,正念觀想跟你無始劫的罪障一接觸的時候,各式各樣的境界出現的。你不能夠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過不了關的,會出狀況。「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法寶,非常有力量,非常妙的。佛法所說的道理,沒有一個道理是談玄說妙,完全在講你現實的身心世界的狀態,現實的,就是你現前的狀態。佛陀只是把這個真實相告訴你,佛陀不是在講另外一個玄妙的道理,不是。你現在這個人的身心世界,是怎麼回事?告訴你這件事情。就是我們不要一天到晚依我們的妄想來看事情,不要用衆生的知見來看這一念心,你要去聽聽佛陀怎麼說。佛陀說:我們這一念心不在內外中間諸處,亦非過去現在未來,亦非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緣生,豈非即空。觀察我們這一念心,認爲我們自己捏造出來,那個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的,我們這一念心的本質是清淨本然的。如果我們今天有這樣的體會以後,那你修行就不同了。有煩惱現前的時候,有罪業現前的時候,你容易過關,你會比一般人容易過關。臨命終的時候,就算有煩惱現前,煩惱不能障礙你,這種如夢如幻的業性本空,你那個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般若波羅密現前的時候,它不能障礙你。我前一段時間去大陸,從大陸回來生了一場病,病得很嚴重。頭痛,身體也是不舒服,晚上也睡不好覺。我感覺到一個人的禅定容易退失,平常身體健康的時候,一念佛心就容易寂靜,不容易散亂。但是生病的時候,心就容易散亂,東想西想,控製不住,妄想控製不住。但是般若波羅密,你知道你這個妄想不真實,你不隨它轉。一個人所栽培的智慧是不容易退失的,般若波羅密不容易退失,禅定很容易退失。你生了病禅定就失掉,阿羅漢一生病神通就失掉,阿羅漢一生病就跟凡夫一樣,但是阿羅漢那個我空,觀我們這一念心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他那個智慧的理解是不會退失的。所以我發覺一個人的智慧不退失,禅定是靠不住的。
這是第一個我們觀察的方向。
「而十界十如叁千性相,炳然齊現,無欠無余,豈非即假。」
前面的觀察是觀我們這一念心的本性,這以下觀作用。我們這一念心不是經常安住在空的本性,它有各式各樣的作用,這個作用要怎樣去理解呢?一般把這個作用分成十法界,你動一個念頭就具足十法界。智者大師又把每一個法界加以細分,每一個法界又具足十如是,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整個開展出來就是一個叁千性相百界千如。這個十法界十如是的假觀,是智者大師一個最殊勝的觀法。我看印度祖師傳承當中,龍樹菩薩的中觀,無著菩薩的唯識觀,對這個空義發明的很清楚,但是觀我們這一念心即假,沒有智者大師詳細。智者大師觀我們這一念心即假講的詳細,講的非常詳細。我們怎麼觀我們這一念心的差別相貌呢?智者大師把十法界分成四個部分,佛菩薩這兩個法界是一部份,同一個等級的。二乘人、聲聞緣覺法界是同一個等級,這是一部份。叁善道、人天、阿修羅是一個部分,叁惡道又一部份。他把十法界分四部分。這四部分的性相,這念心的習性跟相貌不同。譬如說叁惡道衆生,叁惡道衆生這一念心的作用,他的習性是惡性。我們講因緣果報,說這個人是叁惡道的種子,怎麼知道呢?這個人他起善念很困難,叫他去布施、持戒、忍辱很困難,你叫他起貪瞋癡很容易,他內心當中隨順于惡性的勢力強,它有這樣惡的習性,如是性。他的相貌躁動苦惱,這個人你看他的樣子就是坐立難安,特別的躁動,動不動就感到很苦惱,也沒有人去幹擾他,他就是愁眉苦臉的,這種人就是叁惡道的種性。他的習性是惡性,他的相貌是躁動不安。另外一個叁善道,他的習性是善性。這個人他也有惡的一面,善的一面,但是他的善性比較強。這個人你要他布施,他同意。即使他沒錢,要他布施,至少隨喜。他的善性強過于惡性,這個人的相貌寂靜安樂,他一天當中容易寂靜,快樂的時間也多,這種人的業感多分來說是要往生叁善道的。第叁種是二乘人,他的習性是出離性。這種人的內心不起惡念,他對布施持戒忍辱的善念也不是很強調,他一天到晚安住在空性,他一天到晚就是出離,觀叁界如牢獄,是生死如冤家,但求自度,不欲度人。這個人的個性特別的清高,他也不喜歡跟人家往來的。他這種出離性表現出來的相貌,調柔清淨,因爲他經常修無我觀。修無我觀的人調柔,內心一片清淨,他經常安住在清淨的法性當中,這種人多分來說是二乘種性。第四種是一種菩提種性,菩提種性的人,他內心當中大慈大悲的心,相貌特別強。大慈大悲的心特別強,這個是佛菩薩種性。智者大師說觀心可以以這四個大方向來觀,佛菩薩、二乘、人天乃即叁惡道。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有各式各樣的相貌,就可以判定你這個人的種性,你未來的業感果報大概是個什麼方向。前面是講空性,空性裏面是善也不可得,惡也不可得,快樂的果報不可得,痛苦的果報不可得。作用就牽涉到因緣果報了,各式各樣的因緣果報,善的因緣善的果報,惡的因緣惡的果報,這叫十界十如叁千性相,各式各樣的森羅萬象。炳然齊現。就是很清楚分明的顯現。無欠無余,豈非即假。即假是最難明白的《佛法修學概要 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