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的所知障,前面的空觀,我們在學佛講叁大阿僧祇劫,空觀只花了一大阿僧祇劫,就證得我空法空的真如。爾後的修行,從空出假,觀一切法即假,觀諸法的差別相要花兩大阿僧祇劫,從初地以後到成佛要花兩大阿僧祇劫。這假相最難明白的,不過這幾個大方向我們可以先掌握。譬如人的種性。多分來說是善性,是寂靜安樂,但是你看《了凡四訓》,他有講一些差別,微細差別。一個謙卑的人,厚道的人,這個人經常出現謙卑,出現厚道,他有福報,你不要管他這個人是什麼,他有福報之相。一個驕慢刻薄的人,經常看到別人的缺點,這是薄福之相。有這樣的差別。所以這個即假有很多很多明擺的事情,很多很多的差別相。
「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于其中間無是非是,豈非即中。」
這念心裏面顯現萬法,心一動就有差別的相貌出現,這些法離不開心,心也離不開法,整個當中無是非是。「無是非是」怎麼看呢?從體性來說它是畢竟空,所以無是,無有少法可得。從作用來說,它有各式各樣的因緣,無非是,差別相。所以說把前面的空觀跟第二個假觀把它統一起來,空假不二,這個就是中觀。照次第來說,智者大師的意思要先從空入假。你一定要先明白這一念心的本性是空,你才能夠修假觀的。爲什麼呢?你一開始啊,我們凡夫的自性執很重,我執、法執很重。你一開始不修空觀,修假觀。你一修,看到你的心的相貌,是一個叁惡道種性,你就害怕,害怕反而障道,害怕是不能解決事情的。所以說你知道你這一念心是空了以後,你在觀即假的時候,雖然你會發現到你內心當中的一些問題,煩惱,都是因爲本性空,你就有信心能夠改變它,你不會害怕,因爲它也是因緣所生法,它也是如夢如幻的,它也可以假借法門的修學來對治消滅的,因爲它是無自性空的。所以智者大師安排,你要先修空觀,看到我們這一念心的本性是清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然後再觀即假,然後再把空假統一起來,這是有一個次第的。
「迷此一念即空則爲六凡,迷即假則爲二乘,迷即中則爲別教。」十法界是怎麼安立的呢?有一個人他對于空性不明白,認爲有一個我,這個人可能會造善,也可能會造惡,但是他都不能夠離開叁界,不能夠離開十二因緣的力量。無明緣行。因爲他這個無明沒有破,無明就會産生行,有業力就會得果報,惑業苦。迷即假則爲二乘。對于差別相的道理不明白,就是二乘人。二乘人是偏空,他觀一個法空,他就安住在空裏面自受用,所以你這個人怎麼樣,那個人怎麼樣,這個人因果怎麼樣,他的因果怎麼樣,你問阿羅漢,阿羅漢不明白,他也不想明白,因爲他也不想教化你。你這個人罪障重不重,你這個人善根的厚薄,煩惱的淺深,應該以什麼法門得度,阿羅漢他也沒有興趣,他安住在內心的空性,寂靜安樂就好了。所以阿羅漢對這個假觀是不重視的。迷即中則爲別教。別教的菩薩他也修空觀,也修假觀。但是別教的菩薩空假是不能統一,他空觀的時候,假觀的力量就會退失,他從空出假度化衆生的時候,他空觀的智慧也會稍微退失,他的空跟假很難統一起來,別教菩薩有這樣的困難。
「惟悟現前一念當下即空假中,則十法界無非即空假中。」
智者大師的意思是說,這個無量無邊的法界,你不要急著去觀察它,一開始先扣住你現前一念,日常生活你遇到了誰?跟誰講什麼話?或者去拜佛,或者去辦事情,你內心當中會接觸很多很多的所緣境界,你就不要管它,你就去觀察你內心的狀態,去回光返照。經常心跟境一接觸的時候,你就回光返照觀心,觀一念心性,知道它即空即假即中,就是這樣子修行。這樣修行以後,慢慢的你對內心的相貌明白以後,你也能夠對境界知道它即空即假即中。就是說你先扣住一個點,先明白你這一念心的相貌,然後你就很容易明白,這一切法是怎麼回事,這世間是怎麼回事,你就容易明白。
「不于九法界外別趨佛界,亦不于佛界外別有九界,是謂叁千果成,鹹稱常樂矣!」
九法界是一個衆生法界,一個雜染的法界。佛法界是一個清淨法界。我們剛開始會有一種對待,雜染法界就是雜染法界,清淨法界是清淨法界。但是你明白即空即假即中以後,你會發覺這兩個是不二的,大乘的平等不二法門。這句話怎麼說呢?我要成佛,佛的那一念心是特別的清淨光明,倒是我的這一念心,一天到晚昏昏沈沈,一天到晚打妄想。但是你也不要自暴自棄,所謂的成佛也就是不離開你這一念打妄想的心。怎麼說呢?你去看那個海,在臺風的時候去看海,海都是波浪,但是你要知道曾幾何時,當這個臺風平靜了以後,它到時候變成平靜的水,不就是這個水嗎?水的本質是一樣的。波浪跟平靜的水,這兩個水的本質是一樣的。有一天你在菩提樹下,一念相應成就佛道,業盡情空,無量無邊的功德都具足,你那一念明了性跟你現在的明了性都是一樣的,不是離開了這一念打妄想的心有佛,佛的心可得。只是你要假借修習止觀的因緣,來調整你這一念煩惱的心,這樣子而已。這種思想在密宗、在淨土宗都很強調。什麼叫灌頂?灌頂不是說上師把這個水灑在你頭上叫做灌頂,你要明白道理。明白什麼道理呢?明白觀世音菩薩的功德是你內心本來具足的,你有成就觀世音菩薩的可能性。你才去持大悲咒叫灌頂。大悲咒是個加行,是個增上緣。你內心當中能不能成就觀世音菩薩是親因緣。淨土宗也是這樣講,你念阿彌陀佛,你怎麼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憑什麼呢?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你是業障深重,但是從本性上觀察,彌陀雖萬德莊嚴,是我心內之佛;我雖業障深重,是彌陀心內的衆生,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應道交。講到本尊相應,我們凡夫跟佛菩薩感應道交,一定要建立一種心性,一種大乘的不二法門。如果我們産生自性執,我是業障深重凡夫,你是佛菩薩,我高攀不上。我是一個乞丐,你是大富長者,我們兩個沒有關系。你沒有資格修這種圓頓的本尊的相應,沒辦法。你這種思想,你一輩子持大悲咒,你永遠不可能成就觀世音菩薩。你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也不能感應道交,因爲你自性執障礙你自己。關于這一點,【楞嚴經】講一個譬喻,佛陀問阿難尊者:阿難,你拿沙去煮,可不可以煮成飯呢?阿難回答:佛陀,沙用很多很多時間去煮,它只是變成熱沙,不能煮成飯。佛陀說:爲什麼呢?阿難尊者說:沙非飯本。因爲沙不是飯的根本,怎麼用功它永遠是沙。佛陀說:是啊!我們修行亦複如是。假如你這一念妄想的心本質不是清淨,跟諸佛不同體的話,你怎麼用功都不能成佛,因爲你的因果不隨順。就是說你的本質根本就沒有成就這個東西的可能性,你再怎麼去加行,再怎麼把它拿火去燒,它的本質就是沙是不能改變,是這個意思。所以說我們在因地的時候,我們就經常的去憶念,我這一念心的本質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雖然我打很多很多的妄想,那都不真實。那些東西如夢如幻,是後天熏習而有的,我本性的清淨是不能改變的,我這一念清淨的本性跟阿彌陀佛,跟觀世音菩薩,是沒有差別的。所以我有一天也能夠成就阿彌陀佛,也能夠作觀世音菩薩。因爲我的本性跟佛的本性是相隨順的,所以我能夠假借念佛的因緣,持咒的因緣來開展我自性的功德。天臺宗的思想就是從這樣建立起來的,所以說你依止這樣的一種根源,稱性起修,叁千果成,鹹稱常樂。念念之間趨向佛的功德。智者大師的觀心法門,它非常巧妙地,是一個圓頓的法門。
「向此薦取,方知千經萬論,鹹非心外施設,勉之!」
蕅益大師說,我們能夠從這樣的觀念去體會,你才知道佛陀跟曆代祖師的慈悲,講了這麼多的法語,都不是離開一念心另外有法,一切的法門是以明心爲要,一切的行門是以淨心爲要,完全是在明白這一念心,完全是在淨化這一念心而已。勉之!這個應該好好的勉勵自己去體會體會。
天臺宗有一句話,這句話可以去體會一下,你就知道生命是怎麼回事。天臺宗說: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體即法界。這一念心把它攝用歸體,十法界有各式各樣的差別,菩薩法界、二乘法界、人天法界、叁惡道法界。把這個法界圓融體彙歸起來,作我一念心。把本性回歸到它的根源,就是我這一念的清淨心。但是我這一念清淨心一動,故我一念心,全體即法界。我要起貪煩惱,貪爲法界,一切法界貪。我起的是貪煩惱,雖然我布施持戒,整個法界布施持戒的行爲都被貪染汙了。故我一念心,全體即法界。所以修行的功德不在于外表安逸,是你內心的逸樂,是不是一種清淨的逸樂。有一個政府官員去參訪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就倒開水請他們喝,作官的人不把開水當一回事,喝了一半就倒掉。印光大師就呵責他,你有多大福報,這樣子浪費。其實印光大師他不是在呵責你倒掉那半杯開水,那半杯開水有什麼大不了的,世界上的水多的是。關鍵在于你浪費的那一念心,這個可怕。我倒掉半杯開水對我福報就有折損?這半杯開水對我的福報有那麼嚴重?不能這樣講。關鍵不在于那半杯開水,關鍵是你倒掉的時候,是當時你那一念很隨便的,很不珍惜物質,很不惜福的心。這個浪費的心,它正是破壞你的福報,因爲浪費爲法界,一切法界浪費,關鍵在那一念心性,那一念…
《佛法修學概要 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