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十叁▪P4

  ..續本文上一頁染汙的心性。大師他的慈悲,一見面的時候直指人心,問題在這個地方。所以說我們經常看看我們的念頭,知道我們大概跟什麼法界相應,不過可以調整。佛法有很多的法寶,它可以幫助你改變你的內心狀態,它可以改變。這個是講到我們這一念心的狀態是即空即假即中。

  

我們道理明白,看看祖師講的話就容易明白。六祖大師開悟了以後,講了五句話。

  

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前面的四句是在講體性,講即空;第五句是講作用,即假。本自清淨。「清淨」我們不要以爲是一個東西叫做清淨,它不是一個自體的東西。它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它有一個自體就容易惹塵埃,它是一個無我無我所的境界沒有能所的境界。期自性本不生滅。當然這個是講自性不是講我們的妄想。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具足」以智者大師的意思,它本來具足是具足染淨,具足十法界。但是在修行的時候,特別是在修本尊相應的時候,你要偏重在具足善的這一面。你不要一天到晚只想你具足彌陀的功德,你也想想你具足地獄的過,種子。不能這樣想。蕅益大師說:不能這樣想。因爲這樣想對自己沒有幫助。你不要一天到晚說我這一念心具足地獄的種子,你這樣想對你有壞處,對你是不吉祥。看修止觀的書的意思,祖師大德,你的內心多想光明的面,對你有幫助。你經常去想我這一念心具足佛菩薩的功德,這個對你有幫助。所以說從理論上雖然具足染淨諸法,但是在修行的操作上要強調清淨的那一面。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容易明白,這個就是可以看到體用。

  

叁、永嘉大師雲:「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

  

祖師的話,你要看看經論都是容易看得懂。從體性上來說,覓即知君不可見!它的體性是即空。但是這個空它不斷滅,它隨時隨處的顯現出來。不離當處常湛然。「湛然」就是很清楚分明的顯現出來。

  

上禮拜五有一個因緣去參加會議,有關僧團戒律的會議。我跟海公、清和尚,還有另外四個法師,到福華飯店的會議室開一個會,顯教臺灣有七個代表進去,現場有叁個藏系..等法王進來。我第一次見法王,很緊張。但是法王一進來以後,你一看到他時候,不得了,你前面那種緊張馬上消滅掉,一種慈悲安詳的力量把你整個內心攝受住,非常微妙的感覺,之前的緊張不安就消滅掉。所以一個菩提心有證量的人,菩提心你要他拿出來,拿不出來。覓即知君不可見。但是不離當處常湛然。他就能夠表現出他的身口意。

  

你看那個佛陀跟舍利弗也是這樣。佛陀跟舍利弗在森林當中經行,太陽照到佛陀身體,那個影子映在鴿子的時候,這個鴿子感到一念的安詳。太陽照到舍利弗的身體,影子映在鴿子的身上,這個鴿子就恐怖,因爲舍利弗還有瞋的習氣。你看他內心當中有瞋的習氣,這跟影子有什麼關系?有關系。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體即法界。我這一念瞋心的習氣表現出來我這個十八界,這個影子就有瞋的習氣在裏面。所以我們這一念心真是妙,你說找,找不出它的自體。但是你說它沒有,他又隨時表現出他的身口意,所以這件事情是妙。

  

四、「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這也是講體用,緣起性空強調體。性空緣起強調它的作用。我們把諸法實相,即空即假即中明白以後,你看佛法很多的名相都容易明白。

  

五、「隨緣不變」,這是一個體性。「不變隨緣」,是一個作用

  

六、「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這也是一樣。無不從此法界流。我們依體起用的時候,從這一念清淨心能夠持咒念佛,最後無不還歸此法界。還是回歸到這一念清淨心。這一句話在修行的時候是很重要的,持咒念佛的時候,觀想我爲什麼會持咒呢?嘴巴不能持咒,我一念的清淨心能夠持咒。無不從此法界流。無量無邊的咒語,無量無邊的佛號,是我一念清淨心創造出來。創造出來以後,這是一個廣大的功德,這個功德不求人天福報,不求乘涅槃。回歸還是在開顯我這一念的自性,最後無不還歸此法界。這個修行是很妙的,稱性起修的。

  

七、「非一非異」

  

我們這一念心的體跟作用也是非一非異,就像水跟波。

  

八、「非即非離」

  

這都很容易明白的。空華、水月、鏡影,體用不二。到這裏都是佛法的內涵,佛法的正知見。

  

九、十、十一、十二,是外道。我們要簡別一下。外道講「常見」不合乎生命真相。外道對生命,他這個常見有兩個看法。第一個從粗的角度,認爲生命是一個常一主宰的大梵天或者上帝所創造的。我們的快樂痛苦,我們自己不能決定,你造善、造惡,你這一念心比較清淨,他比較染汙,跟果報都沒有關系。這個果報是誰決定呢?是上帝決定。所以我們只好向上帝贊歎禮拜皈依,請求他賜給我們福報,這是一個標准的心外求法。這個就是常見,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來決定我們的生命,這是邪見。

  

另外一種常見是說:怕什麼?死了就死了,二十年後還是一條好漢,人死了還是做人,雞死了還是做雞,這個也是常見。誰知道二十年後你還是一條好漢呢?二十年後可能到叁惡道去了,所以這個人死爲人,雞死爲雞,這個是常見。這個違背生命的流轉,佛法講「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他是即空即假即中。

  

第十、「斷見」。斷見是很可怕的。我們只有今生。我們的生命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人死如燈滅。既然沒有來生,我們想要離苦得樂,我們所能夠掌握的就是今生。怎麼辦呢?趕快把握今生及時行樂吧!這種斷見會讓一個人內心很粗猛的、很堅定的造惡業,而且不生任何慚愧心。所以這個業力都是很重的,這種依止邪見所造的業都很難忏悔的。因爲依止邪見所造的罪,這個心非常的堅固,果報也特別的堅固。這種人到叁惡道很難出來的。

  

第十一、自然外道。生命只是個偶然,是沒有理由的。如果說你過去造什麼業,今生得什麼果報,沒有這回事情。生命就像一朵花,沒有理由就掉下來。有的花掉到幹淨的地方,有的花掉到不幹淨的地方,這只是一個偶然。自然外道,他對生命無所求,一切都是自然的。這個自然外道也是錯誤的。佛法是講因緣不講自然。

  

第十二、神我。基本上他的思想是比較微細的。這個神我外道是聖論外道。他修禅定,從粗重的散亂心到初禅、二禅、叁禅、到四禅。這個四禅舍念清淨地。四禅的心離開了苦也離開了樂,他內心當中是舍受,而且是特別的清淨,沒有任何的妄想出現,一片的清淨光明。從清淨光明的禅定當中,他能夠生起神通,看到他自己過去生在叁界裏面受生的情況,我前生是一個什麼地方的人,再過去是一匹馬,再過去是一只螞蟻,再過去是轉輪聖王。他就以爲我這一念寂靜的心,就是涅槃,這一切生滅的果報是我這一念清淨心所變現的,這個就是神我。一切法是生滅的,這個神我是不生不滅。這個地方要簡別一下。

  

「一分常、一分無常。」它是個二分法。佛法也說,我們這念心是清淨,是不生滅。佛法也說我們這念心的作用是生滅,有生滅有不生滅。但是佛法是說,生滅跟不生滅是不二的。它們兩個不是獨立的兩個東西,佛法是說不變而恒隨緣,隨緣而恒不變緣起而恒性空,雖然性空而恒常緣起。即空即假即中。那麼外道的生滅跟不生滅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東西,都是有自性的,而且兩個是完全分開的,所以這個就是外道的思想。可見得他的自性執是在,因爲他的體跟用是不能統一起來,體是有自性的,作用也是有自性的。外道的思想,它這一點跟佛法就差那麼一點,它有能所。這個思想有什麼缺點,因爲他完全沒有

  

看佛法的經論,佛陀的開示,他只是在內心當中寂靜住。那個四禅的境界還是一種無明相應有自我的執著,因爲他沒有修我空觀,怎麼能夠破壞我執呢?所以他的舍念清淨地只是一個暫時的因緣,等到因緣結束的時候,因緣法有生有滅,禅定失掉。禅定失掉以後就開始起邪見。謗無涅槃,哎呀!原來這個世間上是沒有涅槃的呀!原來我們在叁界流轉當中,你再怎麼努力,你永遠不能離開叁界,因爲沒有涅槃存在,整個法界只有生死。爲什麼?因爲我曾經得到涅槃又失掉了,這個時候毀謗正法,誹謗佛陀,佛陀打妄語。謗佛謗法,最後就直墮無間地獄。所以這種外道,在禅定,在四禅的時候,他禅定的果報結束以後,很容易墮無間地獄就是這樣。因爲他禅定現前的時候,很容易認爲我就是涅槃的境界,我的生命已經得到究竟安樂了,永遠沒…

《佛法修學概要 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