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學概要(十四)
淨界法師主講
乙叁、修行篇第叁
前面一篇是正見篇,講到業果、空性跟真如,有叁個道理。這個道理就像一個人的眼睛,使令我們明白什麼是雜染的,什麼是清淨的。這一科的修行是講到五乘的修行法門,就是一種實際的身口意的操作,一種實踐。就像一個人的腳,使令我們一步一步的遠離雜染的境界,趨向于清淨安樂的境界。所以說修行篇跟前面的正見篇是互相的配合。
「此中分叁」,分成叁科。
「丙一、總標五乘要義」先把五乘的大綱把它標出來。
「丙二、別名五乘解脫法門」這個地方就正式的解釋五乘的內涵。「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五乘的法門。
「丙叁、結歸一佛乘」
一佛乘。就是一種圓融的意思。前面的五乘是把五乘的個別內涵講出來。一佛乘是根據【法華經】的思想,把五乘的內涵加以統一,把五乘彙歸到一佛乘。
總標五乘要義
「乘」,是一個譬喻,就是車乘,車乘有運載的功能。我們要出遠門,必須要依止車乘,才能夠使令我們從此方到彼方。我們凡夫的一念心亦複如是。雖然我們一念心是無我無我所,但是它每一剎那剎那的生滅,有一相續的功能。我們這一念心能夠依止佛法的這五個法門,就能引導我們這一念心從痛苦的境界,而達到安樂的境界。所以佛陀就把這五個法門譬喻作「乘」,它有使令我們到彼岸的意思。
「一、人乘-謂以「叁皈」、「五戒」爲乘,能運載衆生,越出叁塗,生于「人道」,是名「人乘」。」
「人乘」,它的法門有兩個,一個是叁皈,一個五戒。我們現前一念的心識,能夠依止叁皈五戒的法門來修行,能夠使我們生起很多很多的善業,有善業的力量,使令我們超越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生于人道。這兩個法門,我們認爲它是一個「人乘」,它能夠運載我們到人道的地方去。
「二、天乘-謂以「十善業」、「四禅定」、「四空定」爲乘,能運載衆生,越出人道,生于「天道」,是名「天乘」。」
「天乘」,這個法的力量就更大,車乘能夠到達的境界更遠。天乘的法是指什麼呢?指十善業跟四禅、四空定。十善業,它還是一種散亂心的善業,但是它又比五戒的法門又更高超。五戒只有身口二業,身叁口四,七支。十善業,它還要調伏你內心的意業,貪瞋癡的煩惱,煩惱還要淡薄。十善業它能夠引導我們到欲界天的境界,超越人道。四禅、四空定,它這個法不是散亂心,內心當中要能專注的在一種所緣境當中安住,達到一種寂靜的境界。四禅、四空它這個車乘能夠使令我們達到色界無色界的果報去。運載衆生,越出人道,生于「天道」,是名「天乘」。這個「乘」,它的力量更大。
「叁、聲聞乘-謂以「四谛」法門爲乘,能運載衆生,越出叁界,至「偏空涅槃」成「阿羅漢」,是名「聲聞乘」。」
聲聞人這一念心,它所修學的是觀察四谛。觀察生命的現象有兩個大方向,一個是苦、集二谛,一個是滅、道二谛。苦集二谛是一種雜染的因果,滅道二谛是一種清淨的還滅的因果。從四聖谛的觀察,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使令我們能夠越出叁界,到達偏空涅槃的境界,成就阿羅漢果,是名「聲聞乘」。這個「涅槃」是針對生死來說的。涅槃是一個印度話,翻成中文叫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意思是說,我們凡夫在叁界當中,它的流轉是有生滅的現象。譬如說,我們今天做個人,有生老病死,死掉以後,又變成一個天。天的尊貴的果報受完以後,變成一只螞蟻,卑賤果報。我們在叁界當中,我們的生命現象是生生滅滅的,生生死死的,不斷不斷的變化。但是涅槃,它的境界是沒有變化性的,它沒有老病死的幹擾,所以稱爲不生不滅。換句話說,我們到達涅槃境界以後,那種安樂,是一種永恒的安樂。偏空涅槃,它只能自受用,不能他受用。這個人進了這個涅槃以後,他自己在這個涅槃的境界裏面,得到涅槃寂靜樂。但是他只能自己受用,他不能夠給衆生受用,所以叫偏空,他沒有妙有。
「四、緣覺乘-謂以「十二因緣」法門爲乘,能運載衆生,越出叁界,治「偏空涅槃」成「辟支佛」,是名「緣覺乘」。」
「緣覺乘」跟「聲聞乘」這兩個車乘的目標是一樣的,都到達偏空涅槃,不過這兩個車乘的快慢不同。在天臺教觀上說,聲聞乘的四谛法門,他主要的下手是觀苦谛,觀我們現前的果報,身心果報。他是從苦下手,從苦當中覺悟到無我。無常故苦,苦即無我。這種人的根性比較鈍,車乘的速度比較慢。緣覺乘。緣覺人他在觀的時候是觀十二因緣,直接觀無明。觀生命是怎麼回事?爲什麼會有生命的現象呢?生從何來?死將何去?噢!原來生命的流轉不是上帝的安排,是由于我們最初一念的無明。無明一動就有業力,無明緣行,行就緣識。我們有業力就使令我們投胎,識就是阿賴耶識,就是受身。就有很多的名色、六入、觸、受。乃至于我們對于這個果報體的愛取,念念的愛取又産生了一種業力,産生了有,有這個業力又得到下一次的果報,就是生老病死。緣覺人這樣的觀察,知道生命的流轉有十二個次第,一個引生另一個,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因爲有無明就有業力,有業力就要投胎,有投胎就有愛取,有愛取就造業,又投胎。怎麼辦呢?所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于生滅則老病死滅。緣覺人他不是從果報觀,他直接觀照現前一念的無明。觀察現前一念無明啊,它是假借因緣而有的,它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把這個無明給破壞了,他觀十二因緣悟入空性,就比四谛的法門更加的直接了當,它不必在那個地方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有一定的次第。十二因緣的車乘,它是一個直達車,直接的趨向涅槃。所以辟支佛沒有分果,阿羅漢有分果。阿羅漢有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叁果向、叁果,四果向、四果,他有這個階位。辟支佛,他沒有階位,你要不是凡夫,就是辟支佛,中間沒有分果。它是一個頓超的法門,十二因緣修行,直接觀煩惱,以無明爲所觀境,不過它們兩個過程當然有快慢,但是它們的目標都是偏空涅槃,這兩個車乘的目的都一樣。
「五、菩薩乘-謂以「六度」法門爲乘,能運載衆生,總超叁界及二乘之境,至「大般涅槃」之「佛果」是名「菩薩乘」。」
前面四個車乘偏重在自受用,偏重在自利。菩薩乘又叫大乘,這個車子運載自己,也運載無量無邊的衆生。六度法門是自利利他的。能運載一切衆生,總超叁界及二乘之境,至「大般涅槃」之「佛果」是名「菩薩乘」。大般涅槃比偏空涅槃更殊勝,前面的偏空涅槃它是自受用,大般涅槃它能夠自受用,也能夠他受用。《八識規矩頌》上說,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背襟。我們看這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什麼因緣稱爲觀世音菩薩呢?佛陀說: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身心受到很大的苦惱障礙,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聞其音聲,皆得解脫。菩薩跟阿羅漢,他們兩個車乘都已經到達彼岸,但是我們身心有苦惱,稱念阿羅漢,稱念南無舍利弗,南無目犍連,沒有什麼作用。因爲阿羅漢的涅槃它能夠自受用,只能夠自受用。佛菩薩的涅槃,真空裏面有妙用,有大悲心。所以說他能夠跟衆生有所謂的感應道交,佛菩薩他雖然安住在涅槃,但是他也能夠隨時的幫助衆生。在唯識學上說,大般涅槃叫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以大智慧故不住生死。【華嚴經】講一個譬喻,佛菩薩的涅槃,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佛菩薩的涅槃用蓮花來想象,蓮花是不著水。佛陀的大般涅槃它能夠示現一個應化身,在生死當中度化衆生,但是他不會被生死的惑業苦所迷惑,就像蓮花在汙泥當中他不受汙泥的染汙。亦如日月不住空。他也常遊畢竟空,但是日月在空裏面活動,日月也不被空所系縛,比喻菩薩涅槃真空妙有的境界。所以我們爲了贊歎佛菩薩的涅槃就加一個大字,大般涅槃,因爲他能自受用也能他受用。
五乘的修行跟前面的理論有關系,五乘可以分成叁部份。
當我們覺悟的道理是一種人天業果,知道這個生命是由業力決定的,有惡業、有善業。惡業引生痛苦的果報,善業引生安樂的果報。由這種業果的思想,就會使令我們去做斷惡修善,所謂的叁皈五戒十善等等的這種法門。人天的乘,它只能在有相的境界活動,這個車子不可以常遊畢竟空,不可以。你明白的道理是在有相的業果上明白,所以你在操作車乘的時候,執著有一個…
《佛法修學概要 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