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十四▪P3

  ..續本文上一頁你,也不構成皈依。這個地方【沙婆多論】就把能皈依的心情表達出來,什麼叫做能皈依的心。皈依叁寶是什麼境界呢?

  己二、叁寶的內容

  

  

什麼叫做「寶」?爲什麼佛陀在經典上把佛法僧,加一個寶字。這個「寶」是什麼意思?在寶性論上說,「寶」有六個意思稱爲寶。

  

第一個離垢。他離開汙垢。我們凡夫的心去受用五欲的快樂,也能夠得到暫時的安樂。但是佛陀說五欲不是皈依處,爲什麼呢?因爲五欲的安樂有汙垢。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五欲的快樂有毒藥,因爲你在受用五欲的時候,這當中,會引生煩惱跟罪業,就會埋下你以後到叁惡道的一個因種。我們在叁寶當中得到安樂,這種安樂是清淨沒有汙垢的。事實上,我們可以很快的覺察出這個道理。譬如說,我們過去放逸,在這個世間上喝酒吃肉唱歌跳舞,我們感覺到好像有種種快樂,但是這種快樂跟我們在佛堂當中靜靜的拜佛,拜一個八十八佛,靜下來念佛誦經,那種快樂不同。怎麼不同呢?五欲的快樂,他的心是擾動的,你會覺得很粗重。你去受用五欲的時候,你會覺得弟子心不安,你有這種不安的感覺。爲什麼?這種擾動就是有煩惱,而我們在佛堂當中用功那個安樂,跟叁寶相應的時候,念佛念法念僧,那種安樂是寂靜住的,是沒有汙垢的,沒有過患的。

  

第一個、「寶」-他沒有汙垢,你跟他相應的時候多多益善,不像世間的五欲,裏面有毒藥,吃多了是要你的命,是不同的。

  

第二、莊嚴義。前面是消極的滅惡,這個是生善。佛法講莊嚴是功德的意思,叁寶有很多很多的功德,他能夠引生你很多很多的莊嚴,很多很多的安樂境界。

  

第叁、稀有。今天在臺灣實在是一個大福報的境界,很多的佛像,很多的經典,很多大善知識,長老都住世,佛法僧叁寶好像很正常。事實上,我們看經典,生爲一個衆生要跟叁寶相應,要遇到叁寶,就像千古當中,在黑暗當中,突然間打一個雷,一個閃電,那麼短暫的時間,千古黑暗的一種閃電的光明。叁寶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我們要能夠生爲人道,又遇到叁寶的住世,這個是很稀有的。

  

第四、勢力。叁寶有救拔衆生的勢力,他有保護我們的勢力,大威德力。

  

第五、最勝。在一切有爲法當中,他是最爲殊勝的。

  

第六、不改義。這個很重要,不能改變。在世間當中,我辛辛苦苦的工作賺了很多的錢,存在銀行。這些錢財是我的皈依處,我今生靠這些錢財過下半輩子。是的,錢財的皈依是短暫的,因爲你死亡的時候,錢財是帶不走的,死亡破壞你的錢財。你說我有很多的眷屬、很多的子孫、徒弟會照顧我,這個子孫也是靠不住的,你死亡的時候,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我們在叁寶當中,在佛堂拜一部八十八佛,拜佛、誦經典、聽聞佛法,增長我們的智慧,增長我們的善根。這種善根死亡是不能破壞的,這種善根在我們心中,一入耳根永爲道種,生生世世跟隨著我們的這一念心,它就有一種力量引導我們趨向于安樂的境界。所以說在叁寶當中所栽培的功德,是不可以破壞的。不改義,這種功德是不改變的。因爲有這六種意思,所以佛法僧安立作

  

這叁寶在經論當中講出兩大類,第一個、住持叁寶。第二個、理體叁寶。住持叁寶是約外在的事相,外相,我們能夠見聞覺知的。理體叁寶是約內心,內心的功德安立的,就是不能見聞覺知的,爲證方知。

  

住持叁寶

  

一、佛寶-形像塔廟。」佛寶。我們所皈依的境是形象,佛菩薩的形象,或者是泥土作的,或者是銅作的,乃至于是用紙畫的,現出這種佛菩薩的形象,這是我們所皈依境。塔廟。佛塔或者寺廟。佛滅度以後,在迦膩色迦王之前,還沒有一個明顯的佛像。當時供養佛陀是一個表征,把佛陀的腳印、佛陀的衣服、佛陀的缽、乃至于佛陀的*輪,胸前的卍字做的代表。到迦膩色迦王以後,佛像才慢慢的興盛起來。

  

「第二、法寶-紙素所傳。」用紙張或古時候用白色的絹布,用這個布記載佛陀的法語,這是法寶,叁藏的經典。

  

「第叁、僧寶-戒法儀相。」戒法指的是出家五衆,沙彌、式叉摩那、沙彌尼、比丘、比丘尼,這五衆所受的戒法。儀相。剔除須發,身披袈裟,現出清淨的幢相。外相叁寶有住持的功能,使令叁寶相續不斷的功能。

  

「理體叁寶」。約內心的功德。

  

「第一個、佛寶-五分法身。」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有戒身使令我們防非止惡。定身,寂靜不動。慧身,能夠看到生命的真相。戒、定、慧是約因地,解脫是約

  

果地功德。解脫知見跟前面的慧有什麼差別呢?前面的慧是根本智,我空、法空的根本智。解脫知見是由根本智引生的後得智。法身開展出來有五分法身,有五個部分。皈依佛,真正皈依的是佛的法身,而不是皈依佛的色身。

  

第二個、法寶-滅理無爲。」

  

「滅」是寂滅的意思,當我們用戒定慧的法門,把我們心中的煩惱,有漏的業力給熄滅了,所産生的境界叫滅理,寂滅的真理出現。它是無爲,是一種不生不滅的,它不像有爲法是生生滅滅的,它是一種不生不滅的情況,叫無爲。它是一種沒有生滅相。滅理無爲就是涅槃的意思。皈依法其實是皈依涅槃。

  

「第叁個、僧寶-聲聞學無學功德。」

  

小乘的僧寶,有聲聞的學,「學」是指初果、二果、叁果,有學位。無學是指的四果阿羅漢,辟支佛的功德。理體僧寶不是凡夫身,是賢聖僧,聖人的境界,叫做僧寶。不像前面的住持僧寶,只要受了戒,剔除須發,穿了出家衣服就是僧寶,包括凡夫、包括聖人。理體僧寶專指聖人,聲聞學無學功德。

  

皈依叁寶有住持叁寶、理體叁寶差別。初學者應該從住持叁寶下手。有些人說,我不皈依住持叁寶,我直接皈依理體叁寶,講這句話就錯誤了。因爲我們一定是從有相入無相的,剛開始一定是看到這個寺廟起歡喜心,到寺廟裏頭看到佛像拜拜佛,「若人散亂心,一入塔廟中,一聲南無佛,皆以成佛道。」以恭敬心念一句南無佛,成就一個成佛的因種。我們剛開始栽培善根,我們這一念心一定是在有相的叁寶當中,去跟叁寶結緣。慢慢的才從有相的境界,一念的相應,趣入到理體叁寶去。所以說下手處是一個住持叁寶,目標是以理體叁寶爲最究竟。

  

理體叁寶主要的還是法寶,皈依涅槃。換句話說,我們皈依叁寶的心情,它的一個根本的目標,是趨向于無漏的聖道。如果我們今天皈依叁寶是屬于有爲的福報,那就不是真實的皈依。因爲你的目標,事實上是從住持叁寶而悟入理體叁寶。宗喀巴大師講一個偈頌:「佛非水洗衆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將己得以與矣,唯爲說法利解脫。」我們所皈依的境界是佛法僧叁寶,爲什麼以法寶爲最根本呢?宗大師講出一個譬喻,佛出世,佛非水洗衆生罪,他不是用他的甘露水把我們心中的罪業熄滅,不是這樣子的,佛陀也不是以他的大悲心,也不是以他那無量無邊神通智慧的手,伸到我們的心中,手拔有情苦。我內心有很多很多的痛苦,弟子心不安,佛陀不是用手去拔除我們心中的痛苦。非將己得以與矣,也不是佛陀把他的功德送給我們,直接灌到我們心中,不是的呀。佛陀究竟是幹什麼呢?佛爲說法利解脫。佛陀出世的目的,演說很多的真理,開展很多的法門,很多的乘,讓我們衆生去受持。當我們這一念心跟法接觸的時候,念念之間能滅無量罪,念念之間成就佛的功德。佛陀在叁寶當中他所扮演的角色,是一個導師,引導我們去修學佛法的導師。叁寶他是一個住持佛法的人,他的目的也是要住持佛法,所以在叁寶當中,宗大師的意思,真正所皈依的是法。這個「法」包括涅槃,還有隨順于涅槃的語言文字,包括理體法寶,也包括住持法寶。剛開始凡夫的心,一定要依止住持的經典文字的記載,我們去體會「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們一定要假借文字的觀察思維,才能夠趨向于涅槃,無相的涅槃。所以說叁寶當中正式所皈依的是法寶,而且下手處還非得要仰仗住持法寶來做引導。這個是我們所皈依的境界。

  

己叁、功益

  

前面兩段,第一段是講能皈依的心情。第二段是講所皈依的境界。所皈依的境界是住持叁寶跟理體叁寶。次第上來說,先皈依住持叁寶,慢慢、慢慢趨向理體叁寶。

  

【歸敬儀】雲:「經雲:若人得聞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墮惡趣,斯何…

《佛法修學概要 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