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学概要 十四▪P3

  ..续本文上一页你,也不构成皈依。这个地方【沙婆多论】就把能皈依的心情表达出来,什么叫做能皈依的心。皈依三宝是什么境界呢?

  己二、三宝的内容

  

  

什么叫做「宝」?为什么佛陀在经典上把佛法僧,加一个宝字。这个「宝」是什么意思?在宝性论上说,「宝」有六个意思称为宝。

  

第一个离垢。他离开污垢。我们凡夫的心去受用五欲的快乐,也能够得到暂时的安乐。但是佛陀说五欲不是皈依处,为什么呢?因为五欲的安乐有污垢。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五欲的快乐有毒药,因为你在受用五欲的时候,这当中,会引生烦恼跟罪业,就会埋下你以后到三恶道的一个因种。我们在三宝当中得到安乐,这种安乐是清净没有污垢的。事实上,我们可以很快的觉察出这个道理。譬如说,我们过去放逸,在这个世间上喝酒吃肉唱歌跳舞,我们感觉到好像有种种快乐,但是这种快乐跟我们在佛堂当中静静的拜佛,拜一个八十八佛,静下来念佛诵经,那种快乐不同。怎么不同呢?五欲的快乐,他的心是扰动的,你会觉得很粗重。你去受用五欲的时候,你会觉得弟子心不安,你有这种不安的感觉。为什么?这种扰动就是有烦恼,而我们在佛堂当中用功那个安乐,跟三宝相应的时候,念佛念法念僧,那种安乐是寂静住的,是没有污垢的,没有过患的。

  

第一个、「宝」-他没有污垢,你跟他相应的时候多多益善,不像世间的五欲,里面有毒药,吃多了是要你的命,是不同的。

  

第二、庄严义。前面是消极的灭恶,这个是生善。佛法讲庄严是功德的意思,三宝有很多很多的功德,他能够引生你很多很多的庄严,很多很多的安乐境界。

  

第三、稀有。今天在台湾实在是一个大福报的境界,很多的佛像,很多的经典,很多大善知识,长老都住世,佛法僧三宝好像很正常。事实上,我们看经典,生为一个众生要跟三宝相应,要遇到三宝,就像千古当中,在黑暗当中,突然间打一个雷,一个闪电,那么短暂的时间,千古黑暗的一种闪电的光明。三宝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我们要能够生为人道,又遇到三宝的住世,这个是很稀有的。

  

第四、势力。三宝有救拔众生的势力,他有保护我们的势力,大威德力。

  

第五、最胜。在一切有为法当中,他是最为殊胜的。

  

第六、不改义。这个很重要,不能改变。在世间当中,我辛辛苦苦的工作赚了很多的钱,存在银行。这些钱财是我的皈依处,我今生靠这些钱财过下半辈子。是的,钱财的皈依是短暂的,因为你死亡的时候,钱财是带不走的,死亡破坏你的钱财。你说我有很多的眷属、很多的子孙、徒弟会照顾我,这个子孙也是靠不住的,你死亡的时候,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我们在三宝当中,在佛堂拜一部八十八佛,拜佛、诵经典、听闻佛法,增长我们的智慧,增长我们的善根。这种善根死亡是不能破坏的,这种善根在我们心中,一入耳根永为道种,生生世世跟随着我们的这一念心,它就有一种力量引导我们趋向于安乐的境界。所以说在三宝当中所栽培的功德,是不可以破坏的。不改义,这种功德是不改变的。因为有这六种意思,所以佛法僧安立作

  

这三宝在经论当中讲出两大类,第一个、住持三宝。第二个、理体三宝。住持三宝是约外在的事相,外相,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理体三宝是约内心,内心的功德安立的,就是不能见闻觉知的,为证方知。

  

住持三宝

  

一、佛宝-形像塔庙。」佛宝。我们所皈依的境是形象,佛菩萨的形象,或者是泥土作的,或者是铜作的,乃至于是用纸画的,现出这种佛菩萨的形象,这是我们所皈依境。塔庙。佛塔或者寺庙。佛灭度以后,在迦腻色迦王之前,还没有一个明显的佛像。当时供养佛陀是一个表征,把佛陀的脚印、佛陀的衣服、佛陀的钵、乃至于佛陀的*轮,胸前的卍字做的代表。到迦腻色迦王以后,佛像才慢慢的兴盛起来。

  

「第二、法宝-纸素所传。」用纸张或古时候用白色的绢布,用这个布记载佛陀的法语,这是法宝,三藏的经典。

  

「第三、僧宝-戒法仪相。」戒法指的是出家五众,沙弥、式叉摩那、沙弥尼、比丘、比丘尼,这五众所受的戒法。仪相。剔除须发,身披袈裟,现出清净的幢相。外相三宝有住持的功能,使令三宝相续不断的功能。

  

「理体三宝」。约内心的功德。

  

「第一个、佛宝-五分法身。」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有戒身使令我们防非止恶。定身,寂静不动。慧身,能够看到生命的真相。戒、定、慧是约因地,解脱是约

  

果地功德。解脱知见跟前面的慧有什么差别呢?前面的慧是根本智,我空、法空的根本智。解脱知见是由根本智引生的后得智。法身开展出来有五分法身,有五个部分。皈依佛,真正皈依的是佛的法身,而不是皈依佛的色身。

  

第二个、法宝-灭理无为。」

  

「灭」是寂灭的意思,当我们用戒定慧的法门,把我们心中的烦恼,有漏的业力给熄灭了,所产生的境界叫灭理,寂灭的真理出现。它是无为,是一种不生不灭的,它不像有为法是生生灭灭的,它是一种不生不灭的情况,叫无为。它是一种没有生灭相。灭理无为就是涅槃的意思。皈依法其实是皈依涅槃。

  

「第三个、僧宝-声闻学无学功德。」

  

小乘的僧宝,有声闻的学,「学」是指初果、二果、三果,有学位。无学是指的四果阿罗汉,辟支佛的功德。理体僧宝不是凡夫身,是贤圣僧,圣人的境界,叫做僧宝。不像前面的住持僧宝,只要受了戒,剔除须发,穿了出家衣服就是僧宝,包括凡夫、包括圣人。理体僧宝专指圣人,声闻学无学功德。

  

皈依三宝有住持三宝、理体三宝差别。初学者应该从住持三宝下手。有些人说,我不皈依住持三宝,我直接皈依理体三宝,讲这句话就错误了。因为我们一定是从有相入无相的,刚开始一定是看到这个寺庙起欢喜心,到寺庙里头看到佛像拜拜佛,「若人散乱心,一入塔庙中,一声南无佛,皆以成佛道。」以恭敬心念一句南无佛,成就一个成佛的因种。我们刚开始栽培善根,我们这一念心一定是在有相的三宝当中,去跟三宝结缘。慢慢的才从有相的境界,一念的相应,趣入到理体三宝去。所以说下手处是一个住持三宝,目标是以理体三宝为最究竟。

  

理体三宝主要的还是法宝,皈依涅槃。换句话说,我们皈依三宝的心情,它的一个根本的目标,是趋向于无漏的圣道。如果我们今天皈依三宝是属于有为的福报,那就不是真实的皈依。因为你的目标,事实上是从住持三宝而悟入理体三宝。宗喀巴大师讲一个偈颂:「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将己得以与矣,唯为说法利解脱。」我们所皈依的境界是佛法僧三宝,为什么以法宝为最根本呢?宗大师讲出一个譬喻,佛出世,佛非水洗众生罪,他不是用他的甘露水把我们心中的罪业熄灭,不是这样子的,佛陀也不是以他的大悲心,也不是以他那无量无边神通智慧的手,伸到我们的心中,手拔有情苦。我内心有很多很多的痛苦,弟子心不安,佛陀不是用手去拔除我们心中的痛苦。非将己得以与矣,也不是佛陀把他的功德送给我们,直接灌到我们心中,不是的呀。佛陀究竟是干什么呢?佛为说法利解脱。佛陀出世的目的,演说很多的真理,开展很多的法门,很多的乘,让我们众生去受持。当我们这一念心跟法接触的时候,念念之间能灭无量罪,念念之间成就佛的功德。佛陀在三宝当中他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导师,引导我们去修学佛法的导师。三宝他是一个住持佛法的人,他的目的也是要住持佛法,所以在三宝当中,宗大师的意思,真正所皈依的是法。这个「法」包括涅槃,还有随顺于涅槃的语言文字,包括理体法宝,也包括住持法宝。刚开始凡夫的心,一定要依止住持的经典文字的记载,我们去体会「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一定要假借文字的观察思维,才能够趋向于涅槃,无相的涅槃。所以说三宝当中正式所皈依的是法宝,而且下手处还非得要仰仗住持法宝来做引导。这个是我们所皈依的境界。

  

己三、功益

  

前面两段,第一段是讲能皈依的心情。第二段是讲所皈依的境界。所皈依的境界是住持三宝跟理体三宝。次第上来说,先皈依住持三宝,慢慢、慢慢趋向理体三宝。

  

【归敬仪】云:「经云:若人得闻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堕恶趣,斯何…

《佛法修学概要 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