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学概要 十四▪P4

  ..续本文上一页故耶?以知法佛本性常故。一时闻解,熏本识心,业种记成,净信无失,况能立愿皈依,奉为师范固当累劫清胜,义无陷没。如经云:「有人受三皈依,弥勒出会解脱生死」。此乃出苦之良津,入佛法之阶位。但以罪多恶重,轻而慢者,虽曾受归,随缘还失,是故智人初受皈时,专心缘此,得名皈依,故感善神随逐护助。」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皈依的功德利益。我们基本上分成三段来解释,第一段是总标。

  

「经云:若人得闻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堕恶趣。」引用经典,佛陀的开示,有一个人,这个人是个凡夫,他能听闻常住这样一个法,短暂的法,有什么好处呢?生生世世不堕恶道。「闻」是指闻慧,不是一般你听到就算了,不是。你听到以后,经过你很深入的理解,达到一种胜解,很坚定不可动摇的理解,就是闻慧。在经典当中很多很多都是这样,若有善男子,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蕅益大师也是解释,闻是经受持者。这个「闻」也是闻慧。不是普通悠悠泛泛的听闻。我们能够听闻什么样的法呢?「常住」,指的我们的真如佛性。这是一个最高的道理,在前面讲正见篇,业果空性真如。我们在修行,发菩提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发菩提心以后做两件事,第一个忏悔业障,忏悔过去无量无边的罪业。第二个成就广大的福德智慧两种资粮。在灭罪集资的时候,我们刚开始执着有一个我跟我所,自性执的时候。我们发觉灭除罪障很困难,因为灭除罪障有真实。但是慢慢的我们能够理解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句话就有力量。我们能够真实的明白这一念心的本性是清净本然,这个时候无量无边的罪业在我们心中,我们认为那么真实的那些罪业,就被这个法宝根本上就动摇,开始动摇,它不是那么坚固,就知道原来这烦恼罪业如梦如幻。从何期自性这句话可以看得出来,烦恼是不真实的。我们开始就能够不随妄转,不随着烦恼罪业而转。我们本来应该到三恶道去的,我们就开始改变,把业力跟烦恼给调伏下来,是人生生度堕恶道。你对真如佛性有胜解以后,就有调伏烦恼的力量。

  

「斯何故耶?」为什么这样子?

  

「以知法佛本性常故。」法指的是法宝涅槃。佛指的是法身,清净的佛性,都是常住不灭的。

  

「一时闻解,熏本识心。」我们听闻以后得到很坚定的理解,在阿赖耶识当中得到一种无漏的种子,这个时候大乘的净信就不再退失,何况我们依止这个信心,又能够由这个信心生起发愿,立定一个菩提本愿,来皈依三宝。对于三宝「奉为师范」当作我们一种修学的目标。

  

「固当累劫清胜,义无陷没。」我们的生命一生比一生殊胜,一生比一生清净。

  

「如经云:「有人受三皈依,弥勒初会解脱生死。」」

  

我们真正能够在释迦牟尼佛的法当中,不管正法、像法、末法。真正三皈依的心情生起,三皈依的量成就以后,虽然你没有了脱生死在三界流转,但是你一定会遇到弥勒菩萨的出现。弥勒菩萨三会说法当中第一会,他所度的就是释迦牟尼佛法当中,受三皈五戒的众生。你就会在初会当中,亲自的听闻弥勒菩萨说法,而解脱生死。

  

「宝」有大势力,他有引导我们一生一生趋向于三宝的境界。你看莲花色比丘尼,他成就阿罗汉比丘尼以后,他欢喜去度那些大官的妇人,跟那些贵妇人来往,叫那些贵妇人出家。贵妇人说:我长的这么庄严,又那么年轻,烦恼习气又重,我出家会破戒。连花色比丘尼说:破戒就破戒,没什么关系。他说:师父你怎么说破戒,破戒堕三恶道的。连花色比丘尼就说:我过去无量劫之前,是一个演戏的女子,演戏的需要,我演一个比丘尼。只是演戏而已,穿上比丘尼的衣服,住到寺庙去。因这样的因缘,跟三宝结下第一个因缘。以后生生世世跟三宝结缘,以后到迦叶佛时代,就正式出家。这个三宝,它就有力量,一入耳根,永为道种。金刚种子不能破坏。在迦叶佛时代,出家为比丘尼烦恼习气太重,破戒。破戒以后堕落到三恶道去,有善根的人到三恶道,有势力容易弹出来。到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他善根成熟正式脱落,这个时候在出家就证得阿罗汉果。我们今天在三宝当中所栽培的善根,他会点点滴滴的累积,他有一种乘的功德。说你今天相信一贯道、基督教,供养外道的神,也是恭敬礼拜赞叹,也有福报。是的,对外道的神供养也可以生到人天,受快乐果报。我们今天生为一个佛弟子,面对佛宝的境界,也是恭敬礼拜赞叹,也生天。这两个不同。外道生天,福报享尽,回到人间,完全都没有了。他们所皈依的境没有势力,引导你出三界的势力。我们佛弟子在三宝当中听闻佛法,赞叹佛陀,每天做早晚课的时候,念很多的法语来赞叹佛陀。这样子的善业,虽然暂时得到人天,但是他还有一种力量,会生生世世引导你跟三宝接触,直到你善根成熟为止。所以说,有人受三皈依,弥勒初会解脱生死。我们就算在释迦牟尼佛的法当中,不过这个地方受三皈依是要有量的,皈依的心境前面说过有三种条件,真正皈依的心生起,这样子就能在弥勒初会的时候解脱生死。

  最后的结劝:

  「此乃出苦之良津,入佛法之阶位。」

  

皈依三宝是离开生死痛苦最好的一个途径。我们可以这样讲,离开皈依三宝,我们再怎么努力,要离开痛苦几乎是不可能。成就佛法功德的一个基础。一切的善法都是以三皈依做基础,你受戒也是这样,除了比丘戒以外,白四羯磨,其他的戒,五戒、八戒、菩萨戒都是在三皈依的戒体。就是说你在受持戒法的目的,都是要随顺皈依三宝。要跟三宝相应。他是整个佛法修学的基础。

  

「但以罪多恶重,轻而慢者,虽曾受归,随缘还失,」

  

我们一般凡夫罪业也深重,烦恼也粗重,在受三皈依的时候,看到佛像轻忽傲慢,不当一回事,虽然礼拜,内心当中没有皈依的心。所以说虽然受了三皈依,一下子就退失掉了,三皈依的功德退失掉。三皈依功德在心中不明显,不明确,所以有智慧的人在受三皈时,「专心缘此,得名皈依,故感善神随逐护助。」真正我们成就三皈依的话,有三十六个善神经常在旁边保护我们。

  

宗喀巴大师说:我们在佛法当中所有的修行,礼拜、拜佛、念佛、持咒、诵经,乃至于修福报,你不跟三皈依相应,你的所有的善法不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都是属于外道,不能成就佛法的功德。三皈依虽然安排在人天乘,事实上,三皈依是通五乘的,一切的善法都要跟三皈依相应的。我们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譬如你在持咒的时候,观想外道,你的三皈依的功德就失掉,你不是在修学佛法,说严重一点你不是一个佛弟子。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不皈依外道的邪知邪见,皈依僧不要跟外道的这依些典传师互相往来,要以三宝观我们所皈依境,这个是一切善法的基础,基础一破坏,你就失去三宝的功德,三宝就不能救护你。因为已经跟你讲清楚了,不能离开三宝的境界,你怎么活动,你跨出三宝的境界,三宝就不能保护你。莫离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所以我们任何的修行,一定要在三宝的境界活动,不能离开三宝的境界。

  

问:

  

答:因为我们没有好好的引导他们。现在是末法时代,一代一代传到最后,大家都有一个心情,结结缘,反正总比没有好。真正要受皈依或受戒之前应该跟他讲个课程,把道理跟他讲清楚,让他真正能够生起一种要皈依,要依止三宝的心情。

  

问:

  

答:有总比没有好,有一种菩萨认为多多益善,韩信带兵多多益善。菩萨戒不管你懂不懂什么是菩提心都没关系,全部都进来,受个菩萨戒只要吃素就好了。但是有一种长老他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觉得做什么事要像什么,要嘛不做。藏传佛教比较严谨,藏传佛教要受三皈依还不简单,有一定的道次第的。一个藏传佛教要跟你受个菩萨戒,那不简单,他要真正的审查你的菩提心生起没有。这是个人菩萨行菩萨道,有些菩萨认为没关系,广结善缘比较开阔型的,有一种是要要求质量的。真正来说,每一个法要有一个内涵,有很真实的内涵的。要心心相应,你心要跟这个法相应。

  

问:

  

答:所以他有这种生生世世不堕恶道的力量。大乘的善根得到胜解的人,偶尔也会堕落到恶道去,但是他那个拍球地狱,一下子就出来。我们去读【观经】就会知道一件事情,【观经】的下品下生,这个人不是一个好人,你看那个经典,一生当中造五逆十恶,我们一般人还不容易造五逆,杀父、杀母一般人还造不出来。五逆十恶具足众恶,他一生什么恶事都干。临命终的时候,罪业力量,地狱中阴身的魔现前,火在前面给他看到,一下子就要从中阴身变正式果报。这个人遇到善知识,为他说净土法门,赞叹弥陀本愿,叫他说忏悔。他至诚的忏悔以后,念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跟弥陀感应…

《佛法修学概要 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