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十四▪P4

  ..續本文上一頁故耶?以知法佛本性常故。一時聞解,熏本識心,業種記成,淨信無失,況能立願皈依,奉爲師範固當累劫清勝,義無陷沒。如經雲:「有人受叁皈依,彌勒出會解脫生死」。此乃出苦之良津,入佛法之階位。但以罪多惡重,輕而慢者,雖曾受歸,隨緣還失,是故智人初受皈時,專心緣此,得名皈依,故感善神隨逐護助。」

  

這一段是講到我們皈依的功德利益。我們基本上分成叁段來解釋,第一段是總標。

  

「經雲:若人得聞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墮惡趣。」引用經典,佛陀的開示,有一個人,這個人是個凡夫,他能聽聞常住這樣一個法,短暫的法,有什麼好處呢?生生世世不墮惡道。「聞」是指聞慧,不是一般你聽到就算了,不是。你聽到以後,經過你很深入的理解,達到一種勝解,很堅定不可動搖的理解,就是聞慧。在經典當中很多很多都是這樣,若有善男子,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蕅益大師也是解釋,聞是經受持者。這個「聞」也是聞慧。不是普通悠悠泛泛的聽聞。我們能夠聽聞什麼樣的法呢?「常住」,指的我們的真如佛性。這是一個最高的道理,在前面講正見篇,業果空性真如。我們在修行,發菩提心、忏悔業障、積集資糧。發菩提心以後做兩件事,第一個忏悔業障,忏悔過去無量無邊的罪業。第二個成就廣大的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在滅罪集資的時候,我們剛開始執著有一個我跟我所,自性執的時候。我們發覺滅除罪障很困難,因爲滅除罪障有真實。但是慢慢的我們能夠理解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句話就有力量。我們能夠真實的明白這一念心的本性是清淨本然,這個時候無量無邊的罪業在我們心中,我們認爲那麼真實的那些罪業,就被這個法寶根本上就動搖,開始動搖,它不是那麼堅固,就知道原來這煩惱罪業如夢如幻。從何期自性這句話可以看得出來,煩惱是不真實的。我們開始就能夠不隨妄轉,不隨著煩惱罪業而轉。我們本來應該到叁惡道去的,我們就開始改變,把業力跟煩惱給調伏下來,是人生生度墮惡道。你對真如佛性有勝解以後,就有調伏煩惱的力量。

  

「斯何故耶?」爲什麼這樣子?

  

「以知法佛本性常故。」法指的是法寶涅槃。佛指的是法身,清淨的佛性,都是常住不滅的。

  

「一時聞解,熏本識心。」我們聽聞以後得到很堅定的理解,在阿賴耶識當中得到一種無漏的種子,這個時候大乘的淨信就不再退失,何況我們依止這個信心,又能夠由這個信心生起發願,立定一個菩提本願,來皈依叁寶。對于叁寶「奉爲師範」當作我們一種修學的目標。

  

「固當累劫清勝,義無陷沒。」我們的生命一生比一生殊勝,一生比一生清淨。

  

「如經雲:「有人受叁皈依,彌勒初會解脫生死。」」

  

我們真正能夠在釋迦牟尼佛的法當中,不管正法、像法、末法。真正叁皈依的心情生起,叁皈依的量成就以後,雖然你沒有了脫生死在叁界流轉,但是你一定會遇到彌勒菩薩的出現。彌勒菩薩叁會說法當中第一會,他所度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法當中,受叁皈五戒的衆生。你就會在初會當中,親自的聽聞彌勒菩薩說法,而解脫生死。

  

「寶」有大勢力,他有引導我們一生一生趨向于叁寶的境界。你看蓮花色比丘尼,他成就阿羅漢比丘尼以後,他歡喜去度那些大官的婦人,跟那些貴婦人來往,叫那些貴婦人出家。貴婦人說:我長的這麼莊嚴,又那麼年輕,煩惱習氣又重,我出家會破戒。連花色比丘尼說:破戒就破戒,沒什麼關系。他說:師父你怎麼說破戒,破戒墮叁惡道的。連花色比丘尼就說:我過去無量劫之前,是一個演戲的女子,演戲的需要,我演一個比丘尼。只是演戲而已,穿上比丘尼的衣服,住到寺廟去。因這樣的因緣,跟叁寶結下第一個因緣。以後生生世世跟叁寶結緣,以後到迦葉佛時代,就正式出家。這個叁寶,它就有力量,一入耳根,永爲道種。金剛種子不能破壞。在迦葉佛時代,出家爲比丘尼煩惱習氣太重,破戒。破戒以後墮落到叁惡道去,有善根的人到叁惡道,有勢力容易彈出來。到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他善根成熟正式脫落,這個時候在出家就證得阿羅漢果。我們今天在叁寶當中所栽培的善根,他會點點滴滴的累積,他有一種乘的功德。說你今天相信一貫道、基督教,供養外道的神,也是恭敬禮拜贊歎,也有福報。是的,對外道的神供養也可以生到人天,受快樂果報。我們今天生爲一個佛弟子,面對佛寶的境界,也是恭敬禮拜贊歎,也生天。這兩個不同。外道生天,福報享盡,回到人間,完全都沒有了。他們所皈依的境沒有勢力,引導你出叁界的勢力。我們佛弟子在叁寶當中聽聞佛法,贊歎佛陀,每天做早晚課的時候,念很多的法語來贊歎佛陀。這樣子的善業,雖然暫時得到人天,但是他還有一種力量,會生生世世引導你跟叁寶接觸,直到你善根成熟爲止。所以說,有人受叁皈依,彌勒初會解脫生死。我們就算在釋迦牟尼佛的法當中,不過這個地方受叁皈依是要有量的,皈依的心境前面說過有叁種條件,真正皈依的心生起,這樣子就能在彌勒初會的時候解脫生死。

  最後的結勸:

  「此乃出苦之良津,入佛法之階位。」

  

皈依叁寶是離開生死痛苦最好的一個途徑。我們可以這樣講,離開皈依叁寶,我們再怎麼努力,要離開痛苦幾乎是不可能。成就佛法功德的一個基礎。一切的善法都是以叁皈依做基礎,你受戒也是這樣,除了比丘戒以外,白四羯磨,其他的戒,五戒、八戒、菩薩戒都是在叁皈依的戒體。就是說你在受持戒法的目的,都是要隨順皈依叁寶。要跟叁寶相應。他是整個佛法修學的基礎。

  

「但以罪多惡重,輕而慢者,雖曾受歸,隨緣還失,」

  

我們一般凡夫罪業也深重,煩惱也粗重,在受叁皈依的時候,看到佛像輕忽傲慢,不當一回事,雖然禮拜,內心當中沒有皈依的心。所以說雖然受了叁皈依,一下子就退失掉了,叁皈依的功德退失掉。叁皈依功德在心中不明顯,不明確,所以有智慧的人在受叁皈時,「專心緣此,得名皈依,故感善神隨逐護助。」真正我們成就叁皈依的話,有叁十六個善神經常在旁邊保護我們。

  

宗喀巴大師說:我們在佛法當中所有的修行,禮拜、拜佛、念佛、持咒、誦經,乃至于修福報,你不跟叁皈依相應,你的所有的善法不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都是屬于外道,不能成就佛法的功德。叁皈依雖然安排在人天乘,事實上,叁皈依是通五乘的,一切的善法都要跟叁皈依相應的。我們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譬如你在持咒的時候,觀想外道,你的叁皈依的功德就失掉,你不是在修學佛法,說嚴重一點你不是一個佛弟子。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不皈依外道的邪知邪見,皈依僧不要跟外道的這依些典傳師互相往來,要以叁寶觀我們所皈依境,這個是一切善法的基礎,基礎一破壞,你就失去叁寶的功德,叁寶就不能救護你。因爲已經跟你講清楚了,不能離開叁寶的境界,你怎麼活動,你跨出叁寶的境界,叁寶就不能保護你。莫離我境,莫違我教,必當救護。所以我們任何的修行,一定要在叁寶的境界活動,不能離開叁寶的境界。

  

問:

  

答:因爲我們沒有好好的引導他們。現在是末法時代,一代一代傳到最後,大家都有一個心情,結結緣,反正總比沒有好。真正要受皈依或受戒之前應該跟他講個課程,把道理跟他講清楚,讓他真正能夠生起一種要皈依,要依止叁寶的心情。

  

問:

  

答:有總比沒有好,有一種菩薩認爲多多益善,韓信帶兵多多益善。菩薩戒不管你懂不懂什麼是菩提心都沒關系,全部都進來,受個菩薩戒只要吃素就好了。但是有一種長老他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覺得做什麼事要像什麼,要嘛不做。藏傳佛教比較嚴謹,藏傳佛教要受叁皈依還不簡單,有一定的道次第的。一個藏傳佛教要跟你受個菩薩戒,那不簡單,他要真正的審查你的菩提心生起沒有。這是個人菩薩行菩薩道,有些菩薩認爲沒關系,廣結善緣比較開闊型的,有一種是要要求質量的。真正來說,每一個法要有一個內涵,有很真實的內涵的。要心心相應,你心要跟這個法相應。

  

問:

  

答:所以他有這種生生世世不墮惡道的力量。大乘的善根得到勝解的人,偶爾也會墮落到惡道去,但是他那個拍球地獄,一下子就出來。我們去讀【觀經】就會知道一件事情,【觀經】的下品下生,這個人不是一個好人,你看那個經典,一生當中造五逆十惡,我們一般人還不容易造五逆,殺父、殺母一般人還造不出來。五逆十惡具足衆惡,他一生什麼惡事都幹。臨命終的時候,罪業力量,地獄中陰身的魔現前,火在前面給他看到,一下子就要從中陰身變正式果報。這個人遇到善知識,爲他說淨土法門,贊歎彌陀本願,叫他說忏悔。他至誠的忏悔以後,念南無阿彌陀佛,具足十念,跟彌陀感應…

《佛法修學概要 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