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去斷惡修善,我去得安樂的果報。所以這個車乘不能夠離開有相的境界,不可以!他的活動範圍有限量。
進一步我們明白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觀察五蘊的身心是剎那剎那的生滅,無常故苦,苦即無我。明白身心世界它就像流水一樣剎那剎那的流動,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這個我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由我空的智能它就能去操作四谛十二因緣,這個時候的車乘它就能夠從有相的叁界,就直接趨向于無相的涅槃,車子的動力一樣,達到更高的境界去。
菩薩又更高了,菩薩能觀一切法是有,又能觀一切法空,這一念心能夠明白真如佛性,所謂的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依止這樣的理論來操作六波羅蜜,以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修一切善法。雖然我空,但是以大悲心廣泛的修行六波羅蜜,這個時候的車乘就能夠從人天超越到二乘的涅槃,一直到達佛的大般涅槃境界去。所以它這個車乘是一層一層的,後面的車乘比前面的車乘力量更大,我們得到安樂的果報一層一層的殊勝,後面的車乘到達的安樂一層一層的殊勝。當然佛陀出世的目的是要使令一切衆生成佛,但是要考慮衆生的根基。所以佛陀在考慮衆生根基的情況之下,也就不得不施設方便,先讓它達到人天,先遠離叁惡道,然後先達到二乘涅槃,乃至于到最後大般涅槃,這個是成佛的一個次第。
問:?
答:是的!緣覺乘的智慧更高,他能夠斷除叁界的習氣。十二因緣觀察,他直接觀無明,無自性,那力量更大。
問:?
答:它是要明白道理,這一部機器很難操作,明白道理就好。什麼事情都是這樣,你明白了就好做,不明白就不知道怎麼下手。你把原則弄懂了,就知道怎麼去運作,你不明白,就是看半天也不知道所以然。
問:?
答:聲聞乘的人根基高,而且聲聞人,在經典上,辟支佛一定有神通,阿羅漢不一定有神通。阿羅漢有時候會解脫,不一定有神通。因爲阿羅漢他不一定有禅定,在禅定這個差別。辟支佛一定要有禅定,才可以成就辟支佛,沒有禅定不能成就辟支佛。他是在禅定當中觀十二因緣,不是在散亂心。散亂心是不能斷煩惱。在禅定當中觀十二因緣才能斷煩
惱,在四禅裏面,就是根本禅。
丙二、別明五乘解脫法門
「入文分五:初、人乘。二、天乘。叁、聲聞乘。四、緣覺乘。五、菩薩乘。」
今初。
丁一、人乘,分二:初、叁皈依。二、五戒。
戊一、叁皈依
己一、釋名
叁皈依的叁指的是所皈依的境,皈依是指能皈依的心。所皈依的境是佛法僧叁寶。歸是歸順、趨向。依就是依止。我歸順你、依止你,叫做皈依。關于皈依的真實內涵,我們可以引用戒律來作一個說明。
【業疏】雲:「多論雲:以叁寶爲所歸。所歸以救護爲義。如人獲罪于王,投向他國,以求救護,彼王敕言,汝求無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當救護。衆生亦爾,系屬于魔,有生死過,歸向叁寶,魔無如之何。」
把皈依的心境加以解釋,看【沙婆多論】。小乘的論點,叫【沙婆多論】,有部的論點。以叁寶爲所歸。你皈依誰呢?你不是皈依天魔外道,你是皈依叁寶。爲什麼要皈依叁寶?皈依叁寶有什麼好處呢?因爲所皈依的叁寶他有救護的功能。他能夠救拔我們,保護我們。他怎麼救護我們?以下講譬喻,如人獲罪于王,投向他國,以求救護。一個人本來在一個國家活動,種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有這麼一天,得罪于王,那麼糟糕了,跟國王結下了冤仇了。古時候的國王握有生殺大權,馬上要帶領軍隊來抓這個人。這個人怎麼辦呢?他沒有選擇,要麼被你抓去,或者是打、或者殺、或者關,那麼依定是一個大苦惱的境界。這個人有智慧,與其被國王這樣子的傷害,趕快投向他國以求救護。跑到另外一個國家來祈求保護。另外一個國家的國王是非常的善良,就把他收下來。彼王敕言,就告訴他說,汝求無畏以投我者,你今天來我這個國家的目的,是希望遠離怖畏得到安樂,這一點我是明白的,但是我要提出兩個條件,這兩個條件你要接受了,我一定保護你。什麼條件呢?第一個,莫出我境。隔壁大國王正在抓你,帶很大的軍隊要抓你,你不要離開我國家的範圍,你的活動,你到東邊走一走,到西邊走一走,都可以,但是請你不要離開我的國度,活動範圍不要超越我這個國家。第二個,莫違我教。你在我的國境活動的時候,不要違背我的教化,我告訴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你能遵守這兩個條件,我必當救護。我保證你的安全。
「衆生亦爾,系屬于魔,有生死過,歸向叁寶,魔無如之何。」衆生亦複如是,我們在叁界當中,我們這一念心,系屬于魔。系屬于魔有粗有細,不要講太細的我執,我執、法執是更細的魔。我們講粗的魔。在唯識意思說,我們這一念心王,有善的心所,有惡的心所。有善的情緒的活動,也有惡的情緒的活動。祖師的開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惡的情緒的勢力是強過于善的情緒。意思是說,我們剛開始起煩惱,煩惱一次一次的起久了以後,煩惱由生轉熟,強大的勢力。有些人貪煩惱重,他貪欲煩惱活動的時候,他要作殺盜淫妄的事情,誰也不能抗拒他,他自己一個人就像發瘋一樣。衆生亦爾,系屬于魔。他自己不能做主。瞋心重的人,瞋心一發動的時候,要造罪業的時候,他自己知道造罪業要到叁惡道去,他還是控製不了自己。誰做主呢?煩惱做主。衆生無始劫來這一念心,被煩惱的心所所控製,在叁界當中流轉有生死的過患。就好像一個人得罪大國王,被這個國王控製住,被這個國王又是打,又殺的,要坐牢獄的。現在歸向叁寶,魔無如之何。我們現在祈求叁寶的救護,這個時候就能解脫魔的擾亂跟魔的控製。這樣的一個心境。
這一段文是把我們皈依的心情講出來,我們一般人皈依,草草率率的在佛前拜叁拜,發個皈依證給你。其實不一定達到皈依的功德,都還沒達到皈依。這個皈依從唯識的思想,或者看這一段沙婆多論的開示,它有兩個條件,一個要有智慧,一個要有信心。智慧就是說,你明白現前的境界是痛苦的,你有一種想要追求增上,追求安樂的一種抉擇,有這種智慧的抉擇。第二個你對于你所皈依的佛法僧,有一種不動的信心,你相信他能就拔你。
印光大師在文鈔中提到,我們對淨土法門阿彌陀佛,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什麼叫做一心歸命呢?印光大師提出叁個條件:第一個、你相信娑婆是苦,極樂是樂。你相信你生生世世在叁界裏面流轉,不管你是作一個大國王,到天上去也好,或者到叁惡道也好,都是苦惱的。經常不管你到那裏去,沒辦法解脫老病死的幹擾。你相信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無量壽,有神通,供養他方十十萬億佛,親近十方諸佛,廣結一切的佛法。你相信娑婆的果報是痛苦的,是卑賤的。你相信極樂世界的果報體是清淨的、安樂的,這個就有點智慧的意思。你說我還是願意在叁界裏面流轉,我爲什麼念阿彌陀佛呢?因爲我下輩子,希望念佛的因緣,作一個大國王,這樣子不叫做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不能構成皈依的。
皈依的條件:
第一個、你要能夠以你的智慧,覺察出娑婆是苦,極樂是樂。
第二個、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相信自己,以自己的能力沒辦法解脫。我自己就有辦法解脫,那你幹嘛皈依,你就靠你自己就好。國王要抓你,我以我的功夫能夠跟國王拼了,你當然不可能投向他國,去依靠其它的國王,那就不能構成皈依了。你說我不要親近佛陀,我也不要看經典,我自己就能離開叁界。我自己雙腿一盤,自己在那邊打妄想就能想出一個道理,離開叁界,那不能構成皈依。皈依的意思,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
第叁個、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衆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必生西方。我相信娑婆是苦的,極樂是樂的,我真的想離開叁界,我真的想要到極樂世界去。誰能夠幫助我去呢?當然會想到自己,結果想了半天,我自己不能去。我自己不能去,誰幫助我去呢?只有阿彌陀佛能夠幫助我去。這個時候你對阿彌陀佛生起一個堅定不移的皈依,通身靠倒。就像一個小孩子,叁歲的小孩子,整個身體靠在母親的身體上。這樣子的心情生起來了,你已經達到叁皈依的功德,你真正皈依叁寶。你說我在叁界中過得好好的,我幹嘛要離開叁界呢?你沒有想要改變環境的憂患意識,就不能構成皈依。你覺得你自己有能力,也不構成皈依。你說你自己有能力,但是你又懷疑叁寶是不是能救拔…
《佛法修學概要 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