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输陀罗,容貌端正,具足德行。因为当时有八个国王同时向她求婚,持杖国王想,我要答应一家得罪七家,那不得了。七个国家来打我,我国家要灭亡。怎么办呢?公开比武,谁得胜就嫁给谁。公平。
游于后园。比武的地方,在后花园比武看谁得胜,当然是释迦牟尼佛得胜。用射箭的方式,箭靶摆在四十里的地方、六十里、八十里、一百里。我看【大藏经】,提婆达多有参加,提婆达多他把箭拿起来,射到八十里。其它射到六十里,提婆达多射到八十里的箭靶,佛陀的箭摄到一百里,结果就释迦牟尼佛得胜。下面这一段很重要,「现处宫中,色味之间。」这个现就是示现。示现处在王宫当中。色是色尘,歌舞唱伎。味就是饮食,美好的饮食,美好的这些色尘。我们对于佛陀纳妻这件事情的看法,一个四果的圣人,他内心当中跟色声香味触法一接触的时候,「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他能够对一切法不受。阿罗汉不管染污的境界,清净的境界,一接触,他心中不受。他的心是「游于毕竟空」,何况是佛陀呢?一个区区的四果尚且有这种境界,佛陀怎么会是去受用色味这种境界呢?所以这个地方就有一个「现」,示现。就是说,佛陀内心当中的境界是游于甚深法性三昧。但是他必须要经过这个阶段,才告诉众生,五欲是苦的。一定要经过纳妻的因缘,最后才会选择出家。这让众生知道佛陀有经过五欲的过程,最后他才觉悟,原来爱是苦本。
五、出家相。『十九岁出家,参访五年,苦行六年,在三十岁的时候成道。』
佛陀是十七岁纳妻,在两年当中的因缘就出家。十九岁出家,出家以后,有两个阶段,第一个、他先苦行林,参访外到仙人参访了五年。五年当中学习四禅八定。从初禅、二禅、乃至于四空定,全部都学会。后来觉得禅定不究竟,如石压草。内心当中只有禅定,没有空性的智慧,不能解脱生死,就离开了苦行林,自己修苦行,自己修了六年。总共是出家十一年,就在三十岁的时候成道。
『经云:「见老病死,悟世无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着法服,剔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讲到出家的因缘。佛陀在一个美妙的富贵家庭为什么出家呢?见老病死,悟世无常。见到真理,诸行无常。【藏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在太子的时候,当然春天,这个气候有他适合的宫殿,夏天炎热,有他适合的宫殿,春夏秋冬,都有适合的宫殿。五欲的境界都是非常的美妙。有一特殊的因缘,释迦牟尼佛到城外去游玩,见到四种人。
第一个是见到老人,他看到这个人容貌丑陋,体力衰微,拿着拐杖一拐一拐的。第二个看到病人。躺在地上,全身颤抖。第三个更可怕看到死人。四个人扛着一个死人,眷属在一边哭泣。他就就想,我现在是种种的快乐,但是有一天老病死这三个法,迟早在我的身心要出现的。这个时候,他看到一个出家人,威仪具足,身心寂静。这一对比起来,他就生起了出家的念头,就是见老病死,悟世无常。基本上,我们追求安乐,学佛离苦得乐。但是我们看经典上,佛陀不赞叹人天的安乐,虽然它也是善业所感,五戒十善得到身体的健康、眷属的恩爱,得到种种财富地位。但是这人天的快乐。在【瑜伽师地论】上说有三种障碍。
第一个、烦恼会障碍你。你在受用世间乐的时候,你心中扰动,贪瞋的烦恼扰动。你心不寂静,能够算安乐吗?在佛法的意思,安乐一定是以寂静作基础。一个人生病,吃再好都没有用。你内心当中在受用欲乐的时候,有烦恼活动,烦恼破坏你的安乐。
第二个、业障。你在受用五欲的时候,容易造罪业,杀盗淫妄的罪业。业力破坏你安乐。一个造罪的人,心不安。这个很明显的,你去佛堂拜佛诵经,造这个善业,你心安。你造亏心事,但没有人知道,但是你就是心不安。这个罪业在你心中,他就是让你不安,违背我们的佛性。所以罪业破坏我们的安乐。
第三个、报障。你果报体会老病死,当你老出现的时候、生病出现的时候、死亡出现的时候,破坏你的安乐。世间的欲乐,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就是说世间的安乐,它虽然是甜美的食物,但是这当中有三种毒药,一、烦恼。二、罪业。三、老病死。你刚吃的时候很甜美,但是迟早为这毒药所害。为烦恼所害、为罪业所害、为老病死所害。佛陀告诉我们,三界是苦的,意思就是在这个地方,因为它无常。无常就是苦。诸行无常,就是苦。为什么呢?
经典上讲一个譬喻,一条船在大海上开的很快,船上的人,在那地方唱歌、跳舞、又吃又喝的,很快乐。但是这条船的掌舵者,不在了,这条船已经失去控制,一直往前冲,它迟早会撞到暗礁的,迟早的,因为已经没有掌控者。比喻说,我们虽然得到暂时的安乐,但是我们善业的力量迟早结束的,随时罪业就会出现。「饶你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因为你没有主宰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无我就是说,你在受用安乐的时候,你不知道它随时会消失,你没办法控制的,你没有主宰性,你没有自主性,老病死随时出现。所以佛陀最后赞叹涅槃寂静,只有涅槃才是安乐处,只有净土才是安乐处。所以太子的智慧,他能够在世间的五欲当中,能够觉悟。见老病死,悟世无常。这个不容易,觉悟到世间无常。
由于这样的觉悟,他就采取了行动。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放弃无常败坏的国王、财富,梦幻泡影的境界,入山去追求出世的圣道。这是他出家的因缘。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他出家的时候,骑着白马,有一个马夫,跟着佛陀出去。到深山的时候,一开始参访苦行林。到达以后,太子就脱下自己带着的宝冠,璎珞,美妙的服装,交给车夫带回去。,「舍珍妙衣,而着法服。」把珍贵的衣服脱下来,穿上坏色衣,像个修道人的样子。
「剔除须发,端坐树下。」拿剑,头发剃掉,胡须也剃掉,端坐树下。
「勤苦六年。」这地方讲的比较略,一开始先参访五年,先参访外道,然后修习禅定,然后再勤苦六年。
「行如所应」,行为相应于一个修行人所应该修的梵行。佛陀一开始的情况,先修禅定跟苦行,然后觉得这不究竟以后,才思维缘起。思维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从十二缘当中才觉悟缘起性空,从空性的智慧里面,相应我见的颠倒。
问:?
答:这个地方「等觉」,不解释作等觉菩萨,就是正等正觉。这个地方的等觉是正等正觉。所以说佛法的名相要看它的定义。这是示现。观音菩萨跟地藏王菩萨,他们的本门都不可思议,都绝对不是菩萨。地藏王菩萨也不可思议,地藏经讲到他成就佛道以来无量无边劫。从本门来说,佛陀的法身报身,永远是法身报身,得道以后永远不会失坏。但是佛陀要示现佛身,需要特殊因缘。就是说现在这个娑婆世界因缘是跟释迦牟尼佛有缘,地藏菩萨不能现佛身,因为一世不能有两尊佛。两尊佛,听谁的呢?一世无二佛。所以我们讲大妄语,你说你成佛,中品戒。不可能,是不是?妄语戒,你说我是一个菩萨再来,上品戒。你说我是一个佛再来,中品戒。你说你是一个佛再来,没有一个人会相信,这不可能的事情。佛陀要示现佛身,一定是佛陀跟这些众生因缘都成熟。你想想看,这一尊佛出现了,结果没有人跟他出家,就是跟这个佛有缘的众生,他出家的善根没有成熟,这个不是很奇怪?
问:?
答:我们可以知道,不要说地藏王菩萨,那些阿罗汉都不可思议。
《佛法修学概要 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