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輸陀羅,容貌端正,具足德行。因爲當時有八個國王同時向她求婚,持杖國王想,我要答應一家得罪七家,那不得了。七個國家來打我,我國家要滅亡。怎麼辦呢?公開比武,誰得勝就嫁給誰。公平。
遊于後園。比武的地方,在後花園比武看誰得勝,當然是釋迦牟尼佛得勝。用射箭的方式,箭靶擺在四十裏的地方、六十裏、八十裏、一百裏。我看【大藏經】,提婆達多有參加,提婆達多他把箭拿起來,射到八十裏。其它射到六十裏,提婆達多射到八十裏的箭靶,佛陀的箭攝到一百裏,結果就釋迦牟尼佛得勝。下面這一段很重要,「現處宮中,色味之間。」這個現就是示現。示現處在王宮當中。色是色塵,歌舞唱伎。味就是飲食,美好的飲食,美好的這些色塵。我們對于佛陀納妻這件事情的看法,一個四果的聖人,他內心當中跟色聲香味觸法一接觸的時候,「如鳥飛虛空,蹤迹不可得。」他能夠對一切法不受。阿羅漢不管染汙的境界,清淨的境界,一接觸,他心中不受。他的心是「遊于畢竟空」,何況是佛陀呢?一個區區的四果尚且有這種境界,佛陀怎麼會是去受用色味這種境界呢?所以這個地方就有一個「現」,示現。就是說,佛陀內心當中的境界是遊于甚深法性叁昧。但是他必須要經過這個階段,才告訴衆生,五欲是苦的。一定要經過納妻的因緣,最後才會選擇出家。這讓衆生知道佛陀有經過五欲的過程,最後他才覺悟,原來愛是苦本。
五、出家相。『十九歲出家,參訪五年,苦行六年,在叁十歲的時候成道。』
佛陀是十七歲納妻,在兩年當中的因緣就出家。十九歲出家,出家以後,有兩個階段,第一個、他先苦行林,參訪外到仙人參訪了五年。五年當中學習四禅八定。從初禅、二禅、乃至于四空定,全部都學會。後來覺得禅定不究竟,如石壓草。內心當中只有禅定,沒有空性的智慧,不能解脫生死,就離開了苦行林,自己修苦行,自己修了六年。總共是出家十一年,就在叁十歲的時候成道。
『經雲:「見老病死,悟世無常,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服乘白馬,寶冠璎珞,遣之令還。舍珍妙衣,而著法服,剔除須發,端坐樹下,勤苦六年,行如所應。」』
這當中有兩段。第一段講到出家的因緣。佛陀在一個美妙的富貴家庭爲什麼出家呢?見老病死,悟世無常。見到真理,諸行無常。【藏經】上說,釋迦牟尼佛在太子的時候,當然春天,這個氣候有他適合的宮殿,夏天炎熱,有他適合的宮殿,春夏秋冬,都有適合的宮殿。五欲的境界都是非常的美妙。有一特殊的因緣,釋迦牟尼佛到城外去遊玩,見到四種人。
第一個是見到老人,他看到這個人容貌醜陋,體力衰微,拿著拐杖一拐一拐的。第二個看到病人。躺在地上,全身顫抖。第叁個更可怕看到死人。四個人扛著一個死人,眷屬在一邊哭泣。他就就想,我現在是種種的快樂,但是有一天老病死這叁個法,遲早在我的身心要出現的。這個時候,他看到一個出家人,威儀具足,身心寂靜。這一對比起來,他就生起了出家的念頭,就是見老病死,悟世無常。基本上,我們追求安樂,學佛離苦得樂。但是我們看經典上,佛陀不贊歎人天的安樂,雖然它也是善業所感,五戒十善得到身體的健康、眷屬的恩愛,得到種種財富地位。但是這人天的快樂。在【瑜伽師地論】上說有叁種障礙。
第一個、煩惱會障礙你。你在受用世間樂的時候,你心中擾動,貪瞋的煩惱擾動。你心不寂靜,能夠算安樂嗎?在佛法的意思,安樂一定是以寂靜作基礎。一個人生病,吃再好都沒有用。你內心當中在受用欲樂的時候,有煩惱活動,煩惱破壞你的安樂。
第二個、業障。你在受用五欲的時候,容易造罪業,殺盜淫妄的罪業。業力破壞你安樂。一個造罪的人,心不安。這個很明顯的,你去佛堂拜佛誦經,造這個善業,你心安。你造虧心事,但沒有人知道,但是你就是心不安。這個罪業在你心中,他就是讓你不安,違背我們的佛性。所以罪業破壞我們的安樂。
第叁個、報障。你果報體會老病死,當你老出現的時候、生病出現的時候、死亡出現的時候,破壞你的安樂。世間的欲樂,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就是說世間的安樂,它雖然是甜美的食物,但是這當中有叁種毒藥,一、煩惱。二、罪業。叁、老病死。你剛吃的時候很甜美,但是遲早爲這毒藥所害。爲煩惱所害、爲罪業所害、爲老病死所害。佛陀告訴我們,叁界是苦的,意思就是在這個地方,因爲它無常。無常就是苦。諸行無常,就是苦。爲什麼呢?
經典上講一個譬喻,一條船在大海上開的很快,船上的人,在那地方唱歌、跳舞、又吃又喝的,很快樂。但是這條船的掌舵者,不在了,這條船已經失去控製,一直往前沖,它遲早會撞到暗礁的,遲早的,因爲已經沒有掌控者。比喻說,我們雖然得到暫時的安樂,但是我們善業的力量遲早結束的,隨時罪業就會出現。「饒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因爲你沒有主宰性,「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無我就是說,你在受用安樂的時候,你不知道它隨時會消失,你沒辦法控製的,你沒有主宰性,你沒有自主性,老病死隨時出現。所以佛陀最後贊歎涅槃寂靜,只有涅槃才是安樂處,只有淨土才是安樂處。所以太子的智慧,他能夠在世間的五欲當中,能夠覺悟。見老病死,悟世無常。這個不容易,覺悟到世間無常。
由于這樣的覺悟,他就采取了行動。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放棄無常敗壞的國王、財富,夢幻泡影的境界,入山去追求出世的聖道。這是他出家的因緣。服乘白馬,寶冠璎珞,遣之令還。他出家的時候,騎著白馬,有一個馬夫,跟著佛陀出去。到深山的時候,一開始參訪苦行林。到達以後,太子就脫下自己帶著的寶冠,璎珞,美妙的服裝,交給車夫帶回去。,「舍珍妙衣,而著法服。」把珍貴的衣服脫下來,穿上壞色衣,像個修道人的樣子。
「剔除須發,端坐樹下。」拿劍,頭發剃掉,胡須也剃掉,端坐樹下。
「勤苦六年。」這地方講的比較略,一開始先參訪五年,先參訪外道,然後修習禅定,然後再勤苦六年。
「行如所應」,行爲相應于一個修行人所應該修的梵行。佛陀一開始的情況,先修禅定跟苦行,然後覺得這不究竟以後,才思維緣起。思維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從十二緣當中才覺悟緣起性空,從空性的智慧裏面,相應我見的顛倒。
問:?
答:這個地方「等覺」,不解釋作等覺菩薩,就是正等正覺。這個地方的等覺是正等正覺。所以說佛法的名相要看它的定義。這是示現。觀音菩薩跟地藏王菩薩,他們的本門都不可思議,都絕對不是菩薩。地藏王菩薩也不可思議,地藏經講到他成就佛道以來無量無邊劫。從本門來說,佛陀的法身報身,永遠是法身報身,得道以後永遠不會失壞。但是佛陀要示現佛身,需要特殊因緣。就是說現在這個娑婆世界因緣是跟釋迦牟尼佛有緣,地藏菩薩不能現佛身,因爲一世不能有兩尊佛。兩尊佛,聽誰的呢?一世無二佛。所以我們講大妄語,你說你成佛,中品戒。不可能,是不是?妄語戒,你說我是一個菩薩再來,上品戒。你說我是一個佛再來,中品戒。你說你是一個佛再來,沒有一個人會相信,這不可能的事情。佛陀要示現佛身,一定是佛陀跟這些衆生因緣都成熟。你想想看,這一尊佛出現了,結果沒有人跟他出家,就是跟這個佛有緣的衆生,他出家的善根沒有成熟,這個不是很奇怪?
問:?
答:我們可以知道,不要說地藏王菩薩,那些阿羅漢都不可思議。
《佛法修學概要 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