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二

  

佛法修學概要(二)

  

淨界法師主講

  

  

【無量壽經】經雲:「見老病死,悟世無常,棄國財位,入山學道。」

  

我們會有一個問題,就是釋迦太子他未出家,受到他父王的種種的照顧,乃至于蓋了春夏秋冬四時的宮殿。在一個這麼樣殊勝、安樂的環境,他爲什麼要出家?我們要理解這個事情,首先要理解到生命的相續。換句話說,我們看這件事情要理解,我們的生命有無量的生命,我們要面對到未來的生命。所謂的生命的相續,業果的相續。從無量生命的角度,我們觀察到現世安樂當中,有兩個過患。第一個過患,現世的欲樂,我們身口意去接觸現世的安樂,會引生很多很多的煩惱跟罪業。這個煩惱跟罪業的因緣,會使令我們來生有痛苦的果報出現。換句話說,現世的安樂,它會引生來世的痛苦。這是第一個過患。經典上講一個譬喻: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我們現世的安樂,它甜美的程度就像蜂蜜一樣,但是它的背後有一把刀在後面。我們的舌頭去舔蜂蜜的同時,也會被這個蜂蜜後面的刀割傷。就是我們受用世間的欲樂,我們一定會生起煩惱罪業,而引生來世的痛苦。這個是我們必須要斷除的第一個理由。

  

第二個理由,現世安樂它本身有果報的障礙。前面是講煩惱障、罪障。我們以這個果報體來受用現世安樂,會受到老病死的幹擾。我們生爲一個有情衆生,以果報體來受用世間欲樂的時候,老的出現會破壞我們的安樂。病痛出現的時候,也會破壞我們的安樂,死亡出現的時候,也會破壞我們的安樂。老病死的出現也會破壞我們的安樂,在這種情況之下,悉達太子就是見老病死,悟世無常。這個地方所強調的就是,每一個有情衆生追求的都是離苦得樂,但是離苦得樂的觀念,必須建立在無量的生命。假設我們只有今生,斷惡修善,皈依叁寶就沒有意義。因爲生命只有今生,那大家就及時行樂,事實上不然,所以我們對于離苦得樂的抉擇,一定是要看到無量生命,今生的生命是暫時的。第一個它引生來生的痛苦。第二個它會被老病死所破壞,它是無常的。所以使令悉達太子作出抉擇,見老病死,悟世無常,棄國財位,入山學道。這個是悉達太子他之所以會放棄世間的安樂,而追求聖道的一個原因。

  

另外一個問題是說,修學聖道爲什麼要出家呢?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講一個偈頌。「孔雀雖有色顔身,不如鴻鹄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深。」孔雀雖然以種種的美麗五彩的顔色來莊嚴它的羽毛,但是它有一個問題,它整天被關在籠子裏面不得自在。它這樣的莊嚴而不自在,還比不上鴻鹄能遠飛。鴻鹄就是像天鵝一樣,天鵝雖然沒有美麗的顔色來莊嚴自身,但是它能自由自在的飛翔。孔雀跟鴻鹄的譬喻,是比喻在家居士,雖然你從事生産,你能夠積集很多很多的財富,使令你現在暫時的得到安樂,但是你在得到財富的同時,也付出你幾乎所有的精神體力,你被種種塵勞的境界所系縛。就像孔雀被鐵籠子關起來一樣,你沒有多余的時間來修學聖道。所以說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深。你積集的財富,財富是不能帶到來生的,當你死亡的時候,財富是不能貫穿到來世的。只有善業,只有內心戒定慧的功德,才能夠貫穿到來世去。從來生的角度來觀察,出家,你能夠放下世間的塵勞,能夠專心的修學聖道,這一點是超越在家居士。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深。因爲出家以後,能夠放下世間的塵勞,把所有的精神體力,放在追求聖道上,這一點是居士所比不上的。這個地方就是爲什麼釋迦太子,他在皇宮生活當中,爲什麼選擇出家,這地方講到見老病死,悟世無常。所以他作出以下的決定,棄國財位,入山學道。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抉擇。當然這樣的抉擇,他一定能照顧到來生,因爲我們不是只照顧到今生,我們遲早要面對無量的生命,所以這個是一個宏觀的生命,一個遠大的生命觀。

  

六、成道相。『經雲:「現五濁剎,隨順群生,示有塵垢,沐浴金流,天案樹枝,得攀出池。靈禽翼從,往詣道場。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樹下,跏趺而坐。奮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屬,而來逼試,製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覺。」』

  

這段經文分成叁段。第一段從現五濁剎,乃至于跏趺而坐。這個地方是講到入金剛坐。釋迦太子,他離開苦行林,走入金剛坐。第二段奮大光明,最後一行的皆令降伏。這個地方是講以智慧的力量來降伏魔驗。第叁段得微妙法,成最正覺。這個地方講成就佛道。分叁段。

  

我們看第一段。現五濁剎,隨順群生,示有塵垢。太子出家以後,經過五年的參訪,成就禅定,他覺得禅定不究竟,就一個人離開他過去的老師,一個人進入苦行林修習苦行。每天日食一麻一麥,這麼微少的飲食來維持他的生命。這當中經過六年。有一天,他在禅定當中突然明白一個道理,他就思維。世間的人在五欲當中享受,太過于放逸,這是不隨順于聖道。但是太過于苦行,使令自己精神體力太虛弱,因爲日食一麻一麥,體力受不了。身體太虛弱,這件事情也是不能修學聖道。所以他就知道,唯有采取中道的方法,非苦非樂一個中道的修行,一個正常的生活,才能夠修學聖道。他就離開了苦行林。看那意思很久沒有洗澡。現五濁剎。佛陀是從清淨的法身,變現出一個跟人一樣的果報體。他既然生長在這個五濁惡世的果報體,一定要隨順一般衆生的情況,身體上會有塵垢。

  

「沐浴金流,天案樹枝,得攀出池。」這個金流就是尼連河。尼連河爲什麼叫做金流?它地上的沙都是金色的,看下去金光閃閃的,古時候印度就稱爲金流。在尼連河裏面洗澡。洗完澡之後,因爲六年的苦行,使令他身體太虛弱,爬不上來。這個時候諸天、四大天王就按著岸邊的樹枝,使令太子能夠攀著樹枝,能夠離開水池。天案樹枝,得攀出池。洗完澡以後,精神比較好,後來遇到一個牧牛女,這個牧牛女,供養太子一碗糜乳。就是用牛奶熬成的粥,很營養的糜乳。喝了以後,他又洗過澡,精神特別的飽滿。

  

「靈禽翼從,往詣道場。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樹下,跏趺而坐。」

  

太子經過五年的修學禅定,六年的苦行。放棄苦行以後。喝過牛奶、洗了澡以後,精神飽滿。這個時候他的大功德准備要成就。當然一個功德要成就是有征兆的,山雨欲來風滿樓。以下提到一個情況,靈禽翼從。在虛空當中有一種特別莊嚴彩色的鳥,跟隨在太子的身邊,往道場走去。這是第一個。

  

「吉祥感征,表章功祚。」那個時候剛好有一個割草的工人經過,他割了一堆吉祥草。這吉祥草本質特別的細,特別的有彈性。這個工人看到太子的修學很感動,就把草供養太子。這當中有一種表章功祚。功祚就是功德。從吉祥這兩個字可以看得出來,釋迦太子的功德即將要圓滿。

  

太子從這個因緣當中「哀受施草,敷佛樹下。」以悲憫的心,來接受這工人的供養。就把吉祥草放在菩提樹下的一個金剛座上把它鋪下去。鋪下去以後,精神飽滿的太子就坐上了金剛座,結跏趺坐以後,立定一個誓願。他說:「我若不成正覺,終不起此坐。」就是說我今天坐下去,假設我在這一生當中我不成就正覺,我不能夠覺悟生命的真理,我決定不離開這個座位。有這樣堅定的誓願。從這樣的誓願當中入定。入定以後,就入金剛座。這段經文講到太子從苦行林離開以後到金剛座的整個情況。以下講到降魔。智力降魔。

  

「奮大光明,使魔知之。」太子在禅定的寂靜心當中,去觀察十二因緣。生命是一念的無明,無明緣行,有無明煩惱的活動,就有行業,業力。有業力就有一個有情的心識。有情的心識就有投胎,乃至于生老病死種種的果報出現。換句話說,當我們一念的無明消失,無明滅則業力消失,有漏的業力一消失,整個投胎的果報體,生老病死的果報就不再召感。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老病死滅。經過十二因緣的順利觀察以後,他將要證得諸法我空法空的真理。要證得之前他就思維:叁世諸佛的常軌在成佛之前,都要降魔。我也必須要遵循諸佛的儀軌,先降魔而成就佛道。這個時候太子以禅定的力量,奮大光明,使魔知之。放大光明,魔宮震動,通知魔王知道。魔王指的是六欲天的天王波旬。波旬他的心情,他不喜歡看到有人修學聖道。他的心情是叁界的衆生,每一個人都能放縱自己的煩惱,在生死中流轉,這魔王最歡喜的,通通作我的眷屬。那一個人要離開叁界,他就是不歡喜,就想盡辦法去破壞他。當然太子的修行也不例外。所以魔王就采取行動。

  

「魔率官屬,而來逼試。」魔王這時作了兩個行動,第一個、他派了他四個女兒。四個魔女打扮的花枝招展,在太子面前唱歌跳舞,想要擾亂太子的心情,破壞太子的梵行。

  

「製以智力,皆令降服。」這個時候太子第一觀入不…

《佛法修學概要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