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ign="left">以下是另外四個,四無礙智。聞思修證是法的本身,四無礙是說法的方式。
「震法雷。」比喻法無礙。這個雷,古德的說明,春雷一打,百花萌芽。播種子以後,春雷一打,百花的種子就冒出芽,有生機。比喻佛陀施設種種的法門,念佛法門、止觀法門,乃至于持戒的法門、布施的法門。施設很多的方便,使令顛倒的衆生有成就聖道的生機,成就聖道的因緣。一個十層樓高的地方,有樓梯我們就有機會上去,沒有樓梯誰也上不去。有這些方便法門的施設,所以我們才能成就聖道。法就是雷。
「曜法電。」電是比喻義理。有雷就有電,電就是光明,閃電。佛陀種種法門當中,他有很多的觀念道理在裏面,有因果的道理、空性的道理、真如的道理。這些真理當中能夠破除我們的無明,比喻光明能夠破除黑暗。
「澍法雨」這個澍是滋潤的意思。就是雨水能夠滋潤萬物。佛陀施設的法,施設的義理,衆生還不能完全接受,一定要有言詞,透過言詞的表達,衆生才能夠領納在心中。譬如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十個字有理論在裏面,但是理論一定要透過言詞表達出來。我們剛開始從文字裏面去吸收佛陀的道理,但是你得到道理以後,你也可以從這個道理當中,開展很多的文詞出來。洞山良價禅師,洞山禅師有一次在安居的時候,九旬安居。安居圓滿大家要離開,因爲大家到這邊結夏安居,各自回到自己的常住。最後大家集聚在壇上,求洞山禅師的最後開示。洞山禅師講一句話:「東去西去,不如到萬裏無寸草處去。」當然這個地方也可以講身體,你東去,他西去。這個地方是講內心,我們內心當中「弟子心不安」。我們的內心想要找一個安樂處,但是我們一直找不到,思維這個,思維那個。思維這個也不快樂,思維那個也不快樂,得失成敗是非人我。在這整個有相的境界打滾了以後,找不到一個安樂的地方。怎麼辦呢?你不如到萬裏無寸草處去。你內心不如安住在空性,這個空性當中沒有成敗得失,沒有人我是非。不生又不滅,不垢也不淨,不增不減,那才是安樂處。我們想洞山禅師他能夠表達這樣的言詞,這言詞事實上經典上沒有這樣的記載,但是他從道理理解以後。一般我們講「文以載道」,在道裏面,他也能夠表達出他的文字出來。一個開悟的聖人,他也能講出「東去西去,不如到萬裏無寸草處去。」用這樣的言詞來滋潤這些衆生的善根種子,使令他萌芽。當然祖師的智慧比不上佛陀,佛陀能夠開出無量無邊的言詞,有些人這樣子講他懂。佛陀用另外一個角度,用各式各樣的角度。【教觀綱宗】說,「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是者神力不共佛。」佛陀在這個地方講一個音聲,與會大衆,人道、天道、鬼神道、龍王、夜叉、鬼神,每一個衆生,都聽到他自己熟悉的言詞,每一個衆生都以爲佛陀專爲他說法,皆謂世尊同其語,是者神力不共佛。這是佛陀不共于其他菩薩的地方。他有詞無礙的智慧,言詞沒有障礙的智慧。
演法施。前面的法無礙、義無礙、詞無礙,這是一種佛陀說法的善巧。演法施,是贊歎佛陀說法的慈悲心。佛陀在他叁十歲成道,八十歲入滅,白天爲比丘、沙彌、居士說法,晚上爲這些鬼神、諸天說法,佛陀幾乎是不睡覺的。我們看經典上,表面上睡覺,佛陀是初夜的時候不睡覺,後夜也不睡覺,中夜的地方,有時候不睡覺,有時候去躺兩個小時。大部份的時間,到了晚上的時候,天人就來到佛陀的地方放大光明,佛陀就爲他說法,或者是鬼神來祈請,佛陀也爲他說法。所以佛陀說法是樂說無礙,佛陀說法沒有疲厭的。沒有疲厭這件事情。佛陀說法布施的慈悲心,是綿延不斷的,演法施。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這個地方是結歎佛陀說法的口業跟身業。一開始先用口業,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娑婆世界的衆生耳根特別利,對音聲的感受特別的敏感。所以娑婆世界大部份都靠音聲。佛在世的時候,很少有文字記載的,佛陀說法都是用聲音表達,弟子都是背下來,所以以前都是口授。師父口授給弟子,弟子就把它背下來。到佛陀滅度以後,才有文字的記載,所謂經典的結集。因爲衆生的根性是音聲。娑婆世界是他的音聲。過去也講過香積佛國。香積佛國的衆生是靠味道,舌根,來領納法義的。到佛陀的地方,佛陀給他一碗飯吃,他吃完飯以後,開悟了。或者是天衣佛國,到那地方去,佛陀給他一件衣服穿,穿上衣服以後,他開悟了。但是我們娑婆世界常以法音,覺諸世間,是靠音聲來說法。
「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這是贊歎佛陀的身業。佛陀有時候用音聲說法,有時候用身業顯神通。有時候看到一些很難調伏的外道,邪見特別重,佛陀是先用神通來調伏他,或者是現光明,或者是現種種的震動,來調伏他的輕慢心,然後再爲他說法。這個地方是結歎佛陀口業跟身業的殊勝。這一大段是說明佛陀說法的內容,以下看第叁段說法的利益,分成叁小段,第一段是講到佛陀說法使令衆生成就智慧的功德。第二個是成就福德的功德。第叁個是結歎四悉檀的因緣。
「總攝魔界,動魔宮殿,衆魔懾怖,莫不歸伏。」我們在聽聞佛法以後,我們在智慧的增長,第一個成就的功德就是調伏煩惱。總攝魔界,動魔宮殿,衆魔懾怖,「懾」是恐怖的意思。莫不歸伏。佛法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一個觀念,「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我們人世間遇到很多痛苦的事情,這痛苦的事情發生都是有原因的。佛法是講因緣生,不講斷滅見。主要的因緣是由我們心中的無明所變現的,就是我們心中有煩惱才會招感各式各樣的境界出現。既然痛苦是由內心的煩惱所生,「既從心起,還從心滅。」痛苦是由內心所生,當然改變外境是不能消滅痛苦,因爲痛苦的本身,是你內心生起的,如果痛苦是外境生起的,當然改變外境是可以改變痛苦。問題是「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痛苦的本質是由內心的煩惱所變現的,所以我們應該改變自己的煩惱。佛陀講到四聖谛,「道」的時候講到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簡單講觀身不淨。我們看到一個美麗的女衆,從過去的習慣,我們會生起貪愛的心。這貪愛的心使令我們痛苦,內心煩躁惱動,不寂靜、不安,在嚴重的話就造罪業。罪業當然會使令我們成就不可樂果報,使令我們到卑賤的畜生道去,乃至于餓鬼道、地獄去。這個怎麼調伏?佛法的意思,爲什麼會有煩惱?煩惱是由顛倒生起,就是說,因爲我們認爲這個女衆的色身是清淨的,所以我們才會貪愛。關鍵在于我們對于色身産生不正確的認識,佛陀爲了要修正我們這樣錯誤的思想,要我們觀察色身是不清淨的。龍樹菩薩的偈頌:「種種不淨物,充滿于身內,常流出不止,如肉囊盛糞。」我們每一個人深深愛著自己的色身,每天給他最好的衣服,洗身,把自己莊嚴的很漂亮,甚至于我們愛著別人的色身,就是淫欲心。愛著自己的叫身見,愛著別人叫淫欲心。問題是這個色身值得我們愛著嗎?我們可以觀察一下,種種不淨物,充滿于身內。我們把色身這個皮,其實好看也是這層皮而已,把皮剝開來,把肉也剝開來,我們觀察到我們內身的本質是一堆白骨,然後裏面一堆的血肉大小便溺,還有各式各樣的膿、痰、膏,叁十六種不淨物所構成的。而這種不淨物,不幸的是,它還不完全在裏面,它還假借我們身體九個孔,兩個眼睛、兩個鼻孔、一個嘴巴、兩個耳朵、大便處、小便處,白天晚上流出不淨物。經過觀察以後,結論知道,其實這個色身是不清淨的,它不是那麼的美妙。所以我們過去認爲它清淨,生起貪愛,事實上是顛倒。在【宗鏡錄】上說,有一只狗,這只狗餓得太厲害,它看到一個白色的枯骨,這骨已經完全沒有肉,連汁都沒有,完全是一個幹燥的骨,什麼味道都沒有。這只狗餓得太厲害,它的習慣認爲這個骨就是好吃的。它把這個骨頭啃的很厲害,七啃八啃,把舌頭咬破。舌頭咬破流出血,它認爲這個骨頭很甜美,事實上這個骨頭並不能散發出甜美的血液,是你自己咬破你的嘴巴,才有這個血液的。因爲骨頭的本身不是一個可樂的境界,它本身什麼味道都沒有,怎麼會甜美呢?是你自己的嘴巴給你自己甜美。【宗鏡錄】永明大師就比喻說,我們愛著世間男女的欲望也是這樣,其實這個色身本身不能給我們快樂,因爲它是不淨物。如果它是清淨的,當然會給我們快樂,這合乎因果。事實上我們感覺到,我們去追求世間的欲樂會有快樂的感受,這感受是怎麼來的呢?就是我們自己的妄想。我們自己在受用欲樂的時候,我們自己覺得很快樂,就從妄想當中生起快樂的感受。事實上這種快樂的感受不是外境給你的,是你自己的妄想,你自己認爲很快樂,是這樣子的。是我們顛倒,把不淨當作淨,自己在那邊打妄想,自己産生樂受。你要看經典,你會發覺佛陀講的話,實在是頭頭是道,他將世間善惡的事情分析的很清楚。這快樂本身不是色身給你的,因爲色身是不清淨的,我們的問題來自于自己的顛倒,清淨的顛倒。我們在思維不淨觀的時候,當然不能在煩惱活動的時候,一定要在靜中。就是我們一天當中有時候也不起煩惱,這個時候是好修行的時候。你在寂靜當中先入止,把內心先弄寂靜,然後就思維觀身不淨,不管你是觀現前的不淨,觀死後的不…
《佛法修學概要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