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ign="left">以下是另外四个,四无碍智。闻思修证是法的本身,四无碍是说法的方式。
「震法雷。」比喻法无碍。这个雷,古德的说明,春雷一打,百花萌芽。播种子以后,春雷一打,百花的种子就冒出芽,有生机。比喻佛陀施设种种的法门,念佛法门、止观法门,乃至于持戒的法门、布施的法门。施设很多的方便,使令颠倒的众生有成就圣道的生机,成就圣道的因缘。一个十层楼高的地方,有楼梯我们就有机会上去,没有楼梯谁也上不去。有这些方便法门的施设,所以我们才能成就圣道。法就是雷。
「曜法电。」电是比喻义理。有雷就有电,电就是光明,闪电。佛陀种种法门当中,他有很多的观念道理在里面,有因果的道理、空性的道理、真如的道理。这些真理当中能够破除我们的无明,比喻光明能够破除黑暗。
「澍法雨」这个澍是滋润的意思。就是雨水能够滋润万物。佛陀施设的法,施设的义理,众生还不能完全接受,一定要有言词,透过言词的表达,众生才能够领纳在心中。譬如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有理论在里面,但是理论一定要透过言词表达出来。我们刚开始从文字里面去吸收佛陀的道理,但是你得到道理以后,你也可以从这个道理当中,开展很多的文词出来。洞山良价禅师,洞山禅师有一次在安居的时候,九旬安居。安居圆满大家要离开,因为大家到这边结夏安居,各自回到自己的常住。最后大家集聚在坛上,求洞山禅师的最后开示。洞山禅师讲一句话:「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当然这个地方也可以讲身体,你东去,他西去。这个地方是讲内心,我们内心当中「弟子心不安」。我们的内心想要找一个安乐处,但是我们一直找不到,思维这个,思维那个。思维这个也不快乐,思维那个也不快乐,得失成败是非人我。在这整个有相的境界打滚了以后,找不到一个安乐的地方。怎么办呢?你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你内心不如安住在空性,这个空性当中没有成败得失,没有人我是非。不生又不灭,不垢也不净,不增不减,那才是安乐处。我们想洞山禅师他能够表达这样的言词,这言词事实上经典上没有这样的记载,但是他从道理理解以后。一般我们讲「文以载道」,在道里面,他也能够表达出他的文字出来。一个开悟的圣人,他也能讲出「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用这样的言词来滋润这些众生的善根种子,使令他萌芽。当然祖师的智慧比不上佛陀,佛陀能够开出无量无边的言词,有些人这样子讲他懂。佛陀用另外一个角度,用各式各样的角度。【教观纲宗】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是者神力不共佛。」佛陀在这个地方讲一个音声,与会大众,人道、天道、鬼神道、龙王、夜叉、鬼神,每一个众生,都听到他自己熟悉的言词,每一个众生都以为佛陀专为他说法,皆谓世尊同其语,是者神力不共佛。这是佛陀不共于其他菩萨的地方。他有词无碍的智慧,言词没有障碍的智慧。
演法施。前面的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这是一种佛陀说法的善巧。演法施,是赞叹佛陀说法的慈悲心。佛陀在他三十岁成道,八十岁入灭,白天为比丘、沙弥、居士说法,晚上为这些鬼神、诸天说法,佛陀几乎是不睡觉的。我们看经典上,表面上睡觉,佛陀是初夜的时候不睡觉,后夜也不睡觉,中夜的地方,有时候不睡觉,有时候去躺两个小时。大部份的时间,到了晚上的时候,天人就来到佛陀的地方放大光明,佛陀就为他说法,或者是鬼神来祈请,佛陀也为他说法。所以佛陀说法是乐说无碍,佛陀说法没有疲厌的。没有疲厌这件事情。佛陀说法布施的慈悲心,是绵延不断的,演法施。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这个地方是结叹佛陀说法的口业跟身业。一开始先用口业,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特别利,对音声的感受特别的敏感。所以娑婆世界大部份都靠音声。佛在世的时候,很少有文字记载的,佛陀说法都是用声音表达,弟子都是背下来,所以以前都是口授。师父口授给弟子,弟子就把它背下来。到佛陀灭度以后,才有文字的记载,所谓经典的结集。因为众生的根性是音声。娑婆世界是他的音声。过去也讲过香积佛国。香积佛国的众生是靠味道,舌根,来领纳法义的。到佛陀的地方,佛陀给他一碗饭吃,他吃完饭以后,开悟了。或者是天衣佛国,到那地方去,佛陀给他一件衣服穿,穿上衣服以后,他开悟了。但是我们娑婆世界常以法音,觉诸世间,是靠音声来说法。
「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这是赞叹佛陀的身业。佛陀有时候用音声说法,有时候用身业显神通。有时候看到一些很难调伏的外道,邪见特别重,佛陀是先用神通来调伏他,或者是现光明,或者是现种种的震动,来调伏他的轻慢心,然后再为他说法。这个地方是结叹佛陀口业跟身业的殊胜。这一大段是说明佛陀说法的内容,以下看第三段说法的利益,分成三小段,第一段是讲到佛陀说法使令众生成就智慧的功德。第二个是成就福德的功德。第三个是结叹四悉檀的因缘。
「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我们在听闻佛法以后,我们在智慧的增长,第一个成就的功德就是调伏烦恼。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慑」是恐怖的意思。莫不归伏。佛法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一个观念,「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人世间遇到很多痛苦的事情,这痛苦的事情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佛法是讲因缘生,不讲断灭见。主要的因缘是由我们心中的无明所变现的,就是我们心中有烦恼才会招感各式各样的境界出现。既然痛苦是由内心的烦恼所生,「既从心起,还从心灭。」痛苦是由内心所生,当然改变外境是不能消灭痛苦,因为痛苦的本身,是你内心生起的,如果痛苦是外境生起的,当然改变外境是可以改变痛苦。问题是「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痛苦的本质是由内心的烦恼所变现的,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自己的烦恼。佛陀讲到四圣谛,「道」的时候讲到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简单讲观身不净。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女众,从过去的习惯,我们会生起贪爱的心。这贪爱的心使令我们痛苦,内心烦躁恼动,不寂静、不安,在严重的话就造罪业。罪业当然会使令我们成就不可乐果报,使令我们到卑贱的畜生道去,乃至于饿鬼道、地狱去。这个怎么调伏?佛法的意思,为什么会有烦恼?烦恼是由颠倒生起,就是说,因为我们认为这个女众的色身是清净的,所以我们才会贪爱。关键在于我们对于色身产生不正确的认识,佛陀为了要修正我们这样错误的思想,要我们观察色身是不清净的。龙树菩萨的偈颂:「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肉囊盛粪。」我们每一个人深深爱着自己的色身,每天给他最好的衣服,洗身,把自己庄严的很漂亮,甚至于我们爱着别人的色身,就是淫欲心。爱着自己的叫身见,爱着别人叫淫欲心。问题是这个色身值得我们爱着吗?我们可以观察一下,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我们把色身这个皮,其实好看也是这层皮而已,把皮剥开来,把肉也剥开来,我们观察到我们内身的本质是一堆白骨,然后里面一堆的血肉大小便溺,还有各式各样的脓、痰、膏,三十六种不净物所构成的。而这种不净物,不幸的是,它还不完全在里面,它还假借我们身体九个孔,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一个嘴巴、两个耳朵、大便处、小便处,白天晚上流出不净物。经过观察以后,结论知道,其实这个色身是不清净的,它不是那么的美妙。所以我们过去认为它清净,生起贪爱,事实上是颠倒。在【宗镜录】上说,有一只狗,这只狗饿得太厉害,它看到一个白色的枯骨,这骨已经完全没有肉,连汁都没有,完全是一个干燥的骨,什么味道都没有。这只狗饿得太厉害,它的习惯认为这个骨就是好吃的。它把这个骨头啃的很厉害,七啃八啃,把舌头咬破。舌头咬破流出血,它认为这个骨头很甜美,事实上这个骨头并不能散发出甜美的血液,是你自己咬破你的嘴巴,才有这个血液的。因为骨头的本身不是一个可乐的境界,它本身什么味道都没有,怎么会甜美呢?是你自己的嘴巴给你自己甜美。【宗镜录】永明大师就比喻说,我们爱着世间男女的欲望也是这样,其实这个色身本身不能给我们快乐,因为它是不净物。如果它是清净的,当然会给我们快乐,这合乎因果。事实上我们感觉到,我们去追求世间的欲乐会有快乐的感受,这感受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我们自己的妄想。我们自己在受用欲乐的时候,我们自己觉得很快乐,就从妄想当中生起快乐的感受。事实上这种快乐的感受不是外境给你的,是你自己的妄想,你自己认为很快乐,是这样子的。是我们颠倒,把不净当作净,自己在那边打妄想,自己产生乐受。你要看经典,你会发觉佛陀讲的话,实在是头头是道,他将世间善恶的事情分析的很清楚。这快乐本身不是色身给你的,因为色身是不清净的,我们的问题来自于自己的颠倒,清净的颠倒。我们在思维不净观的时候,当然不能在烦恼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在静中。就是我们一天当中有时候也不起烦恼,这个时候是好修行的时候。你在寂静当中先入止,把内心先弄寂静,然后就思维观身不净,不管你是观现前的不净,观死后的不…
《佛法修学概要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