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学概要 三

  

佛法修学概要(三)

  

净界法师主讲

  

  

八、入涅槃相。经云:「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

  

释迦牟尼佛在八十岁的时候,他观察他度化众生的因缘已经结束了,所以就示现灭度,拯济无极。佛陀灭度以后,有一件事情值得我们提出来说明,就是经典的结集。

  

佛在世的时候,本来整个僧团的大事的因缘,都是由舍利弗尊者跟目健连尊者这两个大弟子在负责,弘传佛法。但是舍利弗尊者跟目见健连尊者都在佛陀灭度之前都已经灭度。因此整个经典的结集都落在大迦叶尊者的身上。大迦叶尊者结集经典,这当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缘,促使他结集经典。

  

第一点、迦叶尊者欢喜修苦行,所以佛在世的时候,他多数都在荒山野外,在寂静处修自己的功夫。他听到佛灭度以后,就领着弟子往佛灭度的地方走去。释迦牟尼佛看到迦叶尊者赶回来,就双脚伸出棺木。迦叶尊者从佛陀这样一种表示当中,就知道佛陀要他弘传佛法。这时迦叶尊者就跪下去说:「善哉!受教。我当如是奉持正法,广宣流布,无令断绝。」迦叶尊者在佛陀遗体面前,跟佛陀说,善哉!受教。我会好好的接受佛陀的教敕。什么教敕呢?就是我当如是奉持正法。佛陀灭度以后,正法的责任就落在我的身上,我会好好的承担这个责任。怎么流通呢?广宣流布,无令断绝。使令正法流传到后世。换句话说,迦叶尊者会作经典的结集,第一个遵从佛陀的教敕,这是第一个因缘。

  

其次在佛陀灭度后,后事处理完以后,僧团乱成一团。因为佛在世的时候,大家以佛为师,平常做什么事情,都是请教佛陀。佛陀一灭度以后,这些大阿罗汉,大事已办,当然是无所谓。但是这些凡夫比丘就紧张了,好像儿子失去母亲,失去依靠的感觉,僧团乱成一团。迦叶尊者在偶然中,听到一些非法的比丘说:「这下可好了,佛陀灭度了。佛陀在世的时候,告诉我们这件事不能做,那件事不能做,对我们种种的约束。从今以后,没有人能再约束我们,我们爱怎么做就怎么做。」迦叶尊者听到非法比丘的言词以后,内心非常的伤痛。他就思维,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遵从佛陀的言教,佛陀灭度以后,众生失去光明,不能够判断是非善恶。所以召集所有的比丘说:「佛灭度以后,佛陀的舍利子的分配是诸位国王,诸天龙王的事情,由他们去分配好了。我们身为佛陀出家的弟子,我们的责任必须把佛陀这一生所说的言教,作一个整理,流传后世。」使令后世的人知道,佛陀宣说的真理。因此在第一次的结夏安居,召集五百个有德有学的大阿罗汉比丘。做出第一次的结集,因为它的人数是五百个阿罗汉,又称为五百结集。把佛陀一生的言教,分门别类的用文字把它记载起来,使令能够流通到后世。这次的结集非常重要,使令佛陀的言词能够流通后世。这个可以说是拯济无极。

  

拯济无极,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佛陀一生当中,能够跟佛陀接触的人都能够得度。就是说「其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佛陀在世的时候,他那清净光明的智慧,观察天上人间,那一个人善根成熟了,他就使令他能够解脱。「其未度者,皆悉已做得度因缘。」佛陀把言词流传到后世,使令善根没有成熟的众生,在后世也能得度。所以讲拯济无极。

  

第三段、结叹。经云:「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

  

这一段经文是总结前面的八相成道。

  

第一段、具足功德,微妙难量。这是赞叹佛陀本门的功德,就是赞叹佛的法身报身。具足无量无变的功德,这种功德是微妙不可思量。

  

第二段、游诸佛国,普现道教。这是赞叹佛的迹门功德。释迦牟尼佛,前面所说的八相成道,从佛陀的出生,乃至于出家、成道、转*轮、入涅槃,这一期应化的事迹。「千江有水,千江月。」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本门的功德,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教观纲宗】智者大师,他很强调两个观念,一个是权实二法。一个是迹本二门。权实二法是约教法上来说。迹本二门是约佛,能说法的人就是佛。什么是佛?佛的定义是什么?有迹门、本门的差别。智者大师对佛的定义有藏、通、别、圆四教的说法。我们不要讲那么的微细,我们姑且用大小乘的佛来说明。

  

小乘的佛,在【阿含经】里面的意思,主要是约迹门。佛陀是在迦毗罗卫国出生,然后经过童子、纳妻、出家、成道、转*轮、入涅槃。佛陀入涅槃以后就永远消失掉,灰身泯智,跟我们就不能再接触了。在小乘的修行人的观点来看,佛陀已经不存在这个世间。小乘对涅槃的思想就是灰身泯智。大乘的经典,【法华经】、【涅槃经】、【华严经】,就不是这样的态度。大乘经典对佛陀的描述,是一个时空无量的境界。时间是尽未来际的,空间是随时可以显现,遍满十法界的。这个时候所说的佛就不是应化身,佛陀的法身、报身。法身常住的思想,在大乘佛法的修学,特别是净土宗很重视的。

  

藏传讲本尊相应法。本尊相应法,是说我们刚开始修行,我们不知道宿世跟那尊佛菩萨有缘,怎么办呢?用一块布把自己的眼睛蒙住,蒙住以后就有善知识引导到坛场去。坛场安排很多的佛菩萨,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你很虔诚的拿一朵花,念咒求三宝加被,你宿世跟那一个本尊有缘,就能跟他相应,然后你就把这个花投出去,丢到阿弥陀佛,表示你夙世跟阿弥陀佛有缘。你怎么跟弥陀感应道交呢?你忆念他的名号,观想他的身相,三密加持,手也是结法界定印,结弥陀的印。这个时候身口意都跟弥陀相应,这当中的关键就是你在忆念本尊的名号的时候,不管你是用台语发音、用国语发音,或者是用英文发音,当然音声会不同,这个无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因缘是差别无量的。关键在于你在忆念弥陀名号的时候,你要深信,你所忆念的弥陀名号,他就是弥陀的化身,不管这个声音台语的、国语的、英文的。你相信你自己创造的这个声音,他的本质就是弥陀所有的功德。名以召德。佛的法身,诸佛如来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换句话说,不管你创造的声相是怎么样,四字佛号、六字佛号都无所谓。要紧要深信你心中所念的佛号,它本质就是弥陀的功德,这样子才能够构成你跟弥陀的本尊相应。这个观念在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非常强调。他说,你念佛,你不相信这句佛号代表弥陀的功德。你只是人家念佛,我也念佛,这样子不能构成本尊相应,这样就是拿佛号来摄心。但是当你心中开始作意,这个佛号「名以召德」,这件事就不可思议。你对这个佛号开始有信心以后,「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时佛号在你心中运转的时候,那就是一个大功德的境界。大乘的学者,我们一个观念,「深信诸佛皆充满」,虽然我们现在眼睛见不到佛陀的身相,那是看不到应化身。但是我们从大乘经典当中的学习,深信佛陀的大悲心,清净的法身,是未曾离开这个法界的,那个明了性是存在的。佛陀大悲心的存在,但是我们不能见闻觉知,这个世界上有法界,有佛法界、众生法界,有界线。但是因佛陀的慈悲留下名号,我们跟名号感应道交,信心是很重要的。你深信弥陀名号,就是弥陀功德的总持。【法华经】佛陀讲了十四品,讲这件事情,讲法身常住,这个观念。讲了半卷的【法华经】,就是在讲具足功德,微妙难量。不管念佛、拜佛都是这样。拜佛如佛在,不管你拜佛是一个纸作的佛像、是一个木雕的佛像、是一个玻璃纤维的佛像都好,你相信你现前的佛像就是佛陀所有的功德,他就是真实的佛,你这样拜下去,功德无量,就跟拜真佛一样。你认为他只是一个佛像,那么他对你来说,他只是一个佛像。「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信心是非常重要。【无量寿经】在这一科的结叹,特别把佛陀的本门,法、报二身的功德标出来。虽然我们学习到这个地方,看到佛陀灭度,但是佛陀所灭度的,只是那一期的应化身。佛陀的法身报身的无量无边的功德,微妙难思量的功德,是未曾灭度的。佛陀的法身是恒常存在。这个观念我们一定要能够相信。

  

乙三:主要教义

  

前面是介绍我们的教主,约「人」,能说法的人。以下是介绍所说的法。释迦牟尼佛这一生讲了很多很多的法,这些法主要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在讲内涵之前应该有一些概要的认识。

  

《法华经》云:「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

《佛法修学概要 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