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學概要(叁)
淨界法師主講
八、入涅槃相。經雲:「示現滅度,拯濟無極。消除諸漏,植衆德本。」
釋迦牟尼佛在八十歲的時候,他觀察他度化衆生的因緣已經結束了,所以就示現滅度,拯濟無極。佛陀滅度以後,有一件事情值得我們提出來說明,就是經典的結集。
佛在世的時候,本來整個僧團的大事的因緣,都是由舍利弗尊者跟目健連尊者這兩個大弟子在負責,弘傳佛法。但是舍利弗尊者跟目見健連尊者都在佛陀滅度之前都已經滅度。因此整個經典的結集都落在大迦葉尊者的身上。大迦葉尊者結集經典,這當中有兩個很重要的因緣,促使他結集經典。
第一點、迦葉尊者歡喜修苦行,所以佛在世的時候,他多數都在荒山野外,在寂靜處修自己的功夫。他聽到佛滅度以後,就領著弟子往佛滅度的地方走去。釋迦牟尼佛看到迦葉尊者趕回來,就雙腳伸出棺木。迦葉尊者從佛陀這樣一種表示當中,就知道佛陀要他弘傳佛法。這時迦葉尊者就跪下去說:「善哉!受教。我當如是奉持正法,廣宣流布,無令斷絕。」迦葉尊者在佛陀遺體面前,跟佛陀說,善哉!受教。我會好好的接受佛陀的教敕。什麼教敕呢?就是我當如是奉持正法。佛陀滅度以後,正法的責任就落在我的身上,我會好好的承擔這個責任。怎麼流通呢?廣宣流布,無令斷絕。使令正法流傳到後世。換句話說,迦葉尊者會作經典的結集,第一個遵從佛陀的教敕,這是第一個因緣。
其次在佛陀滅度後,後事處理完以後,僧團亂成一團。因爲佛在世的時候,大家以佛爲師,平常做什麼事情,都是請教佛陀。佛陀一滅度以後,這些大阿羅漢,大事已辦,當然是無所謂。但是這些凡夫比丘就緊張了,好像兒子失去母親,失去依靠的感覺,僧團亂成一團。迦葉尊者在偶然中,聽到一些非法的比丘說:「這下可好了,佛陀滅度了。佛陀在世的時候,告訴我們這件事不能做,那件事不能做,對我們種種的約束。從今以後,沒有人能再約束我們,我們愛怎麼做就怎麼做。」迦葉尊者聽到非法比丘的言詞以後,內心非常的傷痛。他就思維,佛陀在世的時候,我們遵從佛陀的言教,佛陀滅度以後,衆生失去光明,不能夠判斷是非善惡。所以召集所有的比丘說:「佛滅度以後,佛陀的舍利子的分配是諸位國王,諸天龍王的事情,由他們去分配好了。我們身爲佛陀出家的弟子,我們的責任必須把佛陀這一生所說的言教,作一個整理,流傳後世。」使令後世的人知道,佛陀宣說的真理。因此在第一次的結夏安居,召集五百個有德有學的大阿羅漢比丘。做出第一次的結集,因爲它的人數是五百個阿羅漢,又稱爲五百結集。把佛陀一生的言教,分門別類的用文字把它記載起來,使令能夠流通到後世。這次的結集非常重要,使令佛陀的言詞能夠流通後世。這個可以說是拯濟無極。
拯濟無極,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佛陀一生當中,能夠跟佛陀接觸的人都能夠得度。就是說「其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佛陀在世的時候,他那清淨光明的智慧,觀察天上人間,那一個人善根成熟了,他就使令他能夠解脫。「其未度者,皆悉已做得度因緣。」佛陀把言詞流傳到後世,使令善根沒有成熟的衆生,在後世也能得度。所以講拯濟無極。
第叁段、結歎。經雲:「具足功德,微妙難量。遊諸佛國,普現道教。」
這一段經文是總結前面的八相成道。
第一段、具足功德,微妙難量。這是贊歎佛陀本門的功德,就是贊歎佛的法身報身。具足無量無變的功德,這種功德是微妙不可思量。
第二段、遊諸佛國,普現道教。這是贊歎佛的迹門功德。釋迦牟尼佛,前面所說的八相成道,從佛陀的出生,乃至于出家、成道、轉*輪、入涅槃,這一期應化的事迹。「千江有水,千江月。」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本門的功德,具足功德,微妙難量。【教觀綱宗】智者大師,他很強調兩個觀念,一個是權實二法。一個是迹本二門。權實二法是約教法上來說。迹本二門是約佛,能說法的人就是佛。什麼是佛?佛的定義是什麼?有迹門、本門的差別。智者大師對佛的定義有藏、通、別、圓四教的說法。我們不要講那麼的微細,我們姑且用大小乘的佛來說明。
小乘的佛,在【阿含經】裏面的意思,主要是約迹門。佛陀是在迦毗羅衛國出生,然後經過童子、納妻、出家、成道、轉*輪、入涅槃。佛陀入涅槃以後就永遠消失掉,灰身泯智,跟我們就不能再接觸了。在小乘的修行人的觀點來看,佛陀已經不存在這個世間。小乘對涅槃的思想就是灰身泯智。大乘的經典,【法華經】、【涅槃經】、【華嚴經】,就不是這樣的態度。大乘經典對佛陀的描述,是一個時空無量的境界。時間是盡未來際的,空間是隨時可以顯現,遍滿十法界的。這個時候所說的佛就不是應化身,佛陀的法身、報身。法身常住的思想,在大乘佛法的修學,特別是淨土宗很重視的。
藏傳講本尊相應法。本尊相應法,是說我們剛開始修行,我們不知道宿世跟那尊佛菩薩有緣,怎麼辦呢?用一塊布把自己的眼睛蒙住,蒙住以後就有善知識引導到壇場去。壇場安排很多的佛菩薩,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你很虔誠的拿一朵花,念咒求叁寶加被,你宿世跟那一個本尊有緣,就能跟他相應,然後你就把這個花投出去,丟到阿彌陀佛,表示你夙世跟阿彌陀佛有緣。你怎麼跟彌陀感應道交呢?你憶念他的名號,觀想他的身相,叁密加持,手也是結法界定印,結彌陀的印。這個時候身口意都跟彌陀相應,這當中的關鍵就是你在憶念本尊的名號的時候,不管你是用臺語發音、用國語發音,或者是用英文發音,當然音聲會不同,這個無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因緣是差別無量的。關鍵在于你在憶念彌陀名號的時候,你要深信,你所憶念的彌陀名號,他就是彌陀的化身,不管這個聲音臺語的、國語的、英文的。你相信你自己創造的這個聲音,他的本質就是彌陀所有的功德。名以召德。佛的法身,諸佛如來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換句話說,不管你創造的聲相是怎麼樣,四字佛號、六字佛號都無所謂。要緊要深信你心中所念的佛號,它本質就是彌陀的功德,這樣子才能夠構成你跟彌陀的本尊相應。這個觀念在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非常強調。他說,你念佛,你不相信這句佛號代表彌陀的功德。你只是人家念佛,我也念佛,這樣子不能構成本尊相應,這樣就是拿佛號來攝心。但是當你心中開始作意,這個佛號「名以召德」,這件事就不可思議。你對這個佛號開始有信心以後,「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時佛號在你心中運轉的時候,那就是一個大功德的境界。大乘的學者,我們一個觀念,「深信諸佛皆充滿」,雖然我們現在眼睛見不到佛陀的身相,那是看不到應化身。但是我們從大乘經典當中的學習,深信佛陀的大悲心,清淨的法身,是未曾離開這個法界的,那個明了性是存在的。佛陀大悲心的存在,但是我們不能見聞覺知,這個世界上有法界,有佛法界、衆生法界,有界線。但是因佛陀的慈悲留下名號,我們跟名號感應道交,信心是很重要的。你深信彌陀名號,就是彌陀功德的總持。【法華經】佛陀講了十四品,講這件事情,講法身常住,這個觀念。講了半卷的【法華經】,就是在講具足功德,微妙難量。不管念佛、拜佛都是這樣。拜佛如佛在,不管你拜佛是一個紙作的佛像、是一個木雕的佛像、是一個玻璃纖維的佛像都好,你相信你現前的佛像就是佛陀所有的功德,他就是真實的佛,你這樣拜下去,功德無量,就跟拜真佛一樣。你認爲他只是一個佛像,那麼他對你來說,他只是一個佛像。「佛法大海,信爲能入。」信心是非常重要。【無量壽經】在這一科的結歎,特別把佛陀的本門,法、報二身的功德標出來。雖然我們學習到這個地方,看到佛陀滅度,但是佛陀所滅度的,只是那一期的應化身。佛陀的法身報身的無量無邊的功德,微妙難思量的功德,是未曾滅度的。佛陀的法身是恒常存在。這個觀念我們一定要能夠相信。
乙叁:主要教義
前面是介紹我們的教主,約「人」,能說法的人。以下是介紹所說的法。釋迦牟尼佛這一生講了很多很多的法,這些法主要的內容是什麼?我們在講內涵之前應該有一些概要的認識。
《法華經》雲:「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
《佛法修學概要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