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叁▪P4

  ..續本文上一頁的道德,不遠千裏而來,我不覺得辛苦。爲了求你一段的開示,我不覺得辛苦。這一句話也是講的好。仰慕道德,不憚辛勞。雪峰禅師說:汝猶醉在。你還是沒有醒過來,你還是顛倒。禅師說:請和尚開示,我爲什麼還是醉?我講這句話講錯了嗎?雪峰禅師說:出去。就這個字。這意思是說,雖然你安立很好的名言,仰慕道德,不憚辛勞。但是這個是個妄想。禅宗要你面對境界的時候,觀一切法如,那樣就是那樣,他要你直下承擔。他不要你去加油添醋的。就是把名言都拿掉,把這些各式各樣的名言拿掉,這些戲論的名言都拿掉。出去。你不要活在你過去的思考模式,你應該從有相的妄想當中出去,到第一義谛的境界去。否則你在這名言當中活動,你一直在創造一種感情、業力、果報。十二因緣的流轉不能解脫的。這個地方就說明,有情衆生爲什麼會流轉,這個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偶然出現的,是有因緣的。什麼因緣呢?「由妄想故翻成煩惱,由妄想故翻成結業,由妄想故翻成生死。」把我們無始劫的病源,佛陀明白的指出來。指出來以後,就有一個問題,怎麼從妄想的境界出去呢?解脫呢?

  

二、返妄歸真:「一者立斷惡誓,二者立修善誓,叁著立度生誓。」妄想是不能斷的,你把妄想斷了以後,入無想定。這個也是錯成菩提,因爲妄想的本質就是真如。就像波浪跟水。一念的迷變成妄想,一念的悟就是真如。波浪停下來就是水,你把波浪去掉了,找不到水。我這個念頭妄想不好,好,我把這一念心完全都停下來,讓內心當中什麼都沒有,這也是錯成菩提,你也不能發菩提心。所以說他這是轉識成智。轉的過程先發誓願,先斷惡修善度衆生。由願力的引導,修叁種法,「修離染行,修方便行,修慈悲行。」然後成就叁種果報,「複本清淨,複本自在,複本平等。」乃至于成就「斷德,智德,恩德。」發願,修行,證果。以下的佛法概要會講很多的法門,如何發願,如何的修行,會提出很多的法門。叁皈,五戒,四谛,十二因緣,六波羅蜜。我們在操作法門的時候,你應該要掌握兩個原則。第一個、是實法。第二個、是權法。從實法的角度來說,你知道你所修的法門,都是在對治你心中的妄想,來恢複你清淨的本來面目。這是從實法的角度,法法消歸自性。我們不管修行什麼法門,我們不是追求人天福報,也不是追求二乘涅槃,是爲了要恢複本來面目,成就無上菩提。但是從權法的角度來說,我們不能夠看輕任何法門,就是適合的、契機就是良藥。從權法角度,叁皈、五戒、四谛、十二因緣。雖然叁皈五戒表面上看來,它是人天法門,但是它適合你,你就應該使用。契機就是良藥。所以說我們能夠掌握權、掌握實,你學任何法門都能夠巧妙地使用。掌握一個實,第一個、你的目標在那裏?第二個、你的方便是什麼?就這個原則。

  

譬如說叁寶。叁寶有理體叁寶,住持叁寶。有些人說我們只皈依理體叁寶。現在有些居士這樣講,什麼是理體叁寶,我一念心覺而不迷,是爲佛寶。正而不邪是爲法寶。淨而不染是爲僧寶。這一念心覺正淨是我所皈依的境。當然這個是對的,從真實的角度,理體叁寶是究竟的皈依處。就好像說的,我們這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自在、本來平等。我們修學目標就是我們這一念的清淨心,這個是是的。清淨心具足叁寶,但是你只皈依理體叁寶,而不皈依住持叁寶,這個是不對的。因爲你剛開始被妄想系縛的時候。我們可以回憶,我們剛開始一定要靠寺廟,住持的佛,這些形象塔廟,寺廟、佛像,我們靠著拜佛忏悔,靠著法,靠這些佛陀、佛菩薩的語言文字的指導,法語的指導,發起智慧。靠著僧,依衆靠衆,僧團、出家人的攝持。換句話說,我們一定是先從有相的住持叁寶學習,慢慢、慢慢的,悟入到無相的理體叁寶。一定是這樣子的。當然,我們如果執著只是執著在權,只執著在住持叁寶,我們不管理體叁寶,那你的目標不明確,也不好。但是你只執著在理上,荒廢了事修,這也不對。所以【法華經】它也強調權實二法都妙,實法妙,權法也妙。

  

就是目標很重要,但是你的下手也很重要。

  

這個地方是說佛法有很多修學法門是共外道的。譬如說,外道也強調布施,外道也強調持戒,外道也強調禮拜。禮敬諸佛、贊歎、供養,外道都有。但是不共外道的是,佛陀強調清淨心,善知識莫向外求,這是不共外道的。佛陀任何的法門,都是在對治妄想,開顯本來面目,這個角度就不共外道,外道的法都是向外追求的。這個地方爲什麼要把佛陀出世的本懷說出來,就是佛法不共外道的地方,就是開展自性的清淨,這個角度不共外道。方便法門容許共外道,但是彙歸處不共外道。

  

甲二、正文

  

分成四科,初、發心篇第一。二、正見篇第二。叁、修行篇第叁。四、證果篇第四

  

我們掌握前面權、實二法以後,就正式來學習佛法的修學內涵。

  

第一個、發心篇。這當中有四科,丙一顯心願爲修行之先務。先說明發心跟立願是修行的第一要務。說明我們爲什麼要發心,爲什麼要立定誓願,講這個道理。第二、辨心願爲立行之標准。發心有種種的標准,它有什麼差別的標准。第叁、別明發心之業差別因緣。說明我們應該如何的發起出離心,應該如何的發慈悲心、大悲心,它有什麼樣的因緣。丙四結示發心功德以勸修。把發心的功德,我們提出經論上的幾點,來跟大家共同的勉勵,來修學。

  

第一科、顯心願爲修行之先務。先說明發心的重要。

  

第一段—「嘗聞入道之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衆生可度,心發的佛道堪成。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縱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這一段講到發心的重要性,分成叁段,我們看第一段。「嘗聞入道之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

  

省庵大師說,我曾經在經論當中聽聞,我們想要悟入佛道,整個當中發心是首要工作。我們講修行菩薩道,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要以立願居先。發心跟立願,發心是一個總相,主要包括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一個智,一個悲,這兩個願。立願就不同,雖然每一個菩薩都是上求下化,但是每一個人立的願,你看彌陀四十八願,有的菩薩發十二願,地藏王菩薩也發了他的願力。就是有些人特別重視這些苦惱的衆生,有些人願力特別重視善根成熟的衆生。願就有各各因緣差別,但是他的發心都是一致的,這是個總相,不離開上求下化。發心跟立願是總別的不同。

  

爲什麼要發心呢?因爲「願立則衆生可度,心發的佛道堪成。」

  

我們如果不發願,我們很難度衆生。「佛度僧,僧受化,期間淺易難深,總在因緣。」佛菩薩度衆生,衆生是不是能夠接受他的教法,因緣很重要。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村莊。村莊的家族個性非常剛強,任何一個大阿羅漢去都不能教化他,顯再大的神通都不能教化他。比丘就把這件事告訴佛陀,佛陀當然是大智慧,一觀察因緣就知道怎麼回事。就派目犍連尊者去。目犍連尊者,你去跟他們扥缽。目犍連尊者一去的時候,他也沒顯神通,他一到的時候,很多人歡喜就出來了,供養目犍連尊者,然後目犍連尊者就爲他們做叁皈五戒,全部就皈依佛陀了。弟子就問了:爲什麼目犍連尊者一去就容易教化呢?佛陀說:目犍連尊者過去生,是一個柴夫,到山上砍柴,不小心觸到一窩的蜜蜂。蜜蜂很生氣跑出來,但是這個柴夫起一念的慈悲心,不起瞋恨。他說:我希望你不要咬我,但是我將來成道的時候,我一定會度化你們。慈悲無障礙,這一念慈悲發出來以後,就把蜜蜂的瞋恨心給化解了。這一念的咒願,果然跟他們結下善因緣,經過無量劫,目犍連尊者得度以後,這一群蜜蜂得做人,又相見了。人跟人結善緣,彼此看到,你看到我也歡喜,我看到你也歡喜。你說講出個道理,也沒有道理,就是歡喜。爲什麼?結善緣。菩薩戒。若到山林曠野,看到衆生應該跟衆生說:如是衆生,發菩提心。我剛開始也不了解,你跟牠講,衆生也聽不懂。不是這個意思。你看到一個蚊子飛過來,你跟牠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結下善緣。爾後你到極樂世界乘願再來的時候,牠的果報體,業障總會結束,牠又做人,牠看到你歡喜,你看到牠也歡喜。這是爲什麼呢?過去結善緣。有人問廣欽老和尚:「老和尚,度化衆生,怎麼跟衆生結緣?」老和尚說:「有願就有緣。」你發了願以後,你就容易跟它結緣。所以說,願力則衆生可度。你發了願以後,你就容易度化衆生,有緣。心發則佛道堪成。前面是約下化,這個是約上求。你發了菩提心以後,我們就有成佛的因種。

  

不發廣大…

《佛法修學概要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