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叁▪P2

  ..續本文上一頁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這一段經文是講到佛陀出世的說法,它的內涵。分成叁段

  

第一段是總說。《法華經》雲:「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在這段方便品當中,佛陀一開始就招呼舍利弗,說:舍利弗,你應該知道,諸佛說法的因緣,是隨順衆生的根基而說法。說法的內涵有兩個,一個是「意」,一個是「趣」。「意」指的是權,善巧方便的一個法門。叫權法,善巧方便。「趣」,指的是實,真實,一個實法。這是它的究竟目標。換句話說,佛陀不管講什麼法,講叁皈的法門、五戒的法門、四谛十二因緣的法門,無量無邊叁昧陀羅尼的法門。每一個法門,它的「意」、「趣」,都是不可思議的,不是凡夫所能夠理解。它的「權法」、「實法」都妙。所以智者大師講《法妙蓮華經》什麼是妙法呢?權法妙,實法妙,兩個都是妙。這段是總標,以下就把權、實二法的內涵講出來。

  

「所以者何?」爲什麼意趣難解呢?

  

「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法華經】說,佛陀在成道的時候,那一念智慧跟真理相應的時候,佛陀並沒有馬上出定。佛陀在叁七日當中都是入定的。入定以後,是等到釋梵祈請,請轉*輪。釋提梵因跟大梵天王下降,請佛轉*輪的時候,佛陀才出定。這個時候佛陀在幹什麼呢?【法華經】上說,佛陀一方面在自受用大般涅槃的境界,遊于甚深法性叁昧。佛陀自己去受用二空真如、寂靜安樂的境界,自受用。一方面佛陀的大悲心,觀察衆生的根基應該怎麼說法呢?假設把我自己內心覺悟的真理,直接的、毫無保留、全部的講出來,有多少人能夠接受呢?不能夠接受的人,他們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了。經過佛陀思維以後,佛陀決定要遵循叁世諸佛說法的軌則,爲示時請,考慮衆生的根基。以一佛乘,分別說叁。就是說,雖然我覺悟的真理是如此的圓滿,但是在說法的時候,必須考慮到衆生的根基,必須要施設很多的次第方便,讓他慢慢進步,所以說佛陀以無數的方便,是這個意思。

  

【法華經】提出叁個方便,因緣說、譬喻說、言詞說。佛陀在演說真理的時候,主要講真如。真如就是一個不變義。一個隨緣義。佛陀演說真如的時候,一開始是用言詞,語言文字。佛陀會說:什麼是真如理呢?諸法從本來,常住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從不變的角度來說,諸法從本來,常住寂滅相。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雖然很多很多的妄想,但是這些妄想都是不真實的。從本性的觀察,我們的內心還是寂滅相,這個是不能改變的。這樣子的內心有什麼作用呢?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這樣的一種清淨寂滅相,假設你去修六波羅蜜,發菩提心,他就能顯現佛的功德,有隨緣義。這個是用言詞,用語言文字來表示真理。

  

或者是用譬喻,佛陀說:「真如理,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礙彼諸相發揮。」佛陀有時候用虛空,虛空它有不變,有隨緣的意思。虛空隨順太陽的因緣而顯現光明,它也隨順太陽下山的因緣顯現黑暗,它也能夠顯現下雨天、陰天、晴天,各式各樣的光線,光明都能夠顯現。但是虛空的本質還是一樣不變。從虛空當中我們也能夠了解真如的不變跟隨緣的關系。這個就是用譬喻的方式。

  

或者是講因緣,佛陀講到他自己跟諸位大菩薩,過去在修習真如的過程,所遭遇的種種的境界,講個人的因緣,或者是講菩薩的因緣,講一些小故事。佛陀說法的方便有叁個,因緣、譬喻、言詞,演說種種的法門,這個就是權。去接引衆生的方便。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譬如說,我們剛開始不明白什麼是空,這個道理我們不明白。龍樹菩薩就告訴我們說,什麼是空呢?「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們從這兩句話,我們知道什麼是空。因爲一切法是因緣生,假借因緣所生,換句話說,它沒有獨立不變的體性,如果有獨立的體性,它就不必假借因緣,它自己能夠生起。它要假借因緣,表示它隨因緣而變化。譬如說,我是一個人,我是一個人這件事情不決定,因爲我下輩子可能就不是一個人,我可能是個天,或者是到叁惡道去了。就是說人的體性是不決定。我們從這句話就知道,「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個時候我們了解空,就是了解權。但是當我們跟空性真實相應的時候,心中是沒有語言文字的,那是一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是個不可思議的境界。那個現量境界現前的時候,是沒有語言文字的。譬如說,我們現在要從此岸到彼岸,要有船的接引,沒有船誰也不能過去。但是你到彼岸的時候,就沒有船。你到彼岸的時候,就不需要船。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去了解真理,很多很多的名言、語言文字的引導。但是跟真理相應的時候,心中是沒有語言文字相的。心中是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的真實智慧才能夠如實了解。

  有一個禅師,他去見法眼文益禅師,看他的意思,他已經在山中修行很久了。他有一個境界,他希望請大善知識跟他印證,以心印心。他遇到法眼文益禅師的時候,他說:「萬裏晴空,一輪明月,如何?」這個意境如何?禅師講的都是內心的境界,他說我內心中,萬裏晴空,心中沒有任何的烏雲,那些烏雲都被太陽給消滅掉,煩惱業障都被我消滅掉。我的內心萬裏晴空,內心的智慧就像一輪明月現前,你看我這個意境怎麼樣?法眼禅師是明眼人,就說:猶是階下漢,你還沒有到達山頂,還是階下漢。當然古時候修行人很謙虛的,他馬上跪下去說,請師接上階。我還是階下漢,請禅師引導我更進一步吧。如何突破呢?我現在碰到這個事,我不知如何突破,因爲我覺得我已經到頂了。法眼禅師說:萬裏晴空,一輪明月,月落後在來相見。等到你那個月亮下去以後再來相見。這句話的意思。當然誰跟誰相見啦,就是說你的心中有所得啊,我們剛開始在對治煩惱的時候,修不淨觀、修無常觀。觀照要現前的時候,一定是隨文入觀,心中一定有文字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這時我們的觀照現前,我們的觀照爲什麼會現前呢?因爲有文字的引導。我們有佛陀法語的引導,以這樣的法語來觀察世間,如夢幻泡影,這時我們的智慧才能夠現前。這時的觀照就像月亮一樣現前,就把妄想暫時停下來。但是猶是階下漢。因爲在唯識學上說,帶相觀空。還是夾帶語言文字的相貌,真正的空性現前的時候,不能夠有文字的,任運現前。所以說月落後再來相見,就是說你能對治的那個智慧,那個名言要消滅掉以後,才能夠跟真理相應。帶相觀空的境界,當然過程是需要。你剛開始要依止這個船到彼岸,但是到彼岸以後,你那個船要丟掉。從佛陀的真實法義來說,法義的本身,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這句話懂嗎?我們剛開始是靠語言文字,但是跟真理相應的時候,心中是離一切的戲論,沒有語言文字。所以說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必須假借因緣、譬喻、言詞,來理解佛法。但是我們應該知道,我們這樣的理解只是一個方便,真實有一天跟法相應的時候,那是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這個是把佛陀的權法的「意」跟「趣」說出來了。

  

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實」佛的真實道理是什麼呢?以下把「實」講出來。

  

「所以者何?」佛陀所說的真實道理是什麼呢?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佛陀出世以後,這一生作了很多的事情,各式各樣的神通,講了很多很多的話。這一切的事情是爲了一個大事因緣,才出現于世。當然佛陀出世,不是展現自己的神通,展現自己的能力,是爲了衆生得度的因緣而出世的。

  

「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佛陀是什麼大事因緣才出世呢?

  

「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爲了使令衆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這個大事因緣佛陀才出世的。佛的知見,相對的一個角度是衆生的知見。「知見」這兩個字是一個略說,我們心的作用是見聞嗅嘗覺知,簡單的說就是知跟見來作代表,其實開出來是見聞嗅嘗覺知。當然佛陀的見聞嗅嘗覺知,跟衆生的見聞嗅嘗覺知是不一樣的。佛陀的見聞嗅嘗覺知是跟真如相應,凡夫的見聞嗅嘗覺知是跟無明相應。佛陀不管用種種的因緣、言詞、譬喻,轉變衆生的知見爲佛的知見,佛陀出世的因緣就是這個意思。這當中有四個次第,開、示、悟、入,四個次第。智者大師的【法華文句】解釋,是一個菩薩的四個階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我們剛開始了解佛法,就是在十住。「住」就是于實相理如實安住。剛開始學習佛法,當然是文思…

《佛法修學概要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