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这一段经文是讲到佛陀出世的说法,它的内涵。分成三段
第一段是总说。《法华经》云:「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在这段方便品当中,佛陀一开始就招呼舍利弗,说:舍利弗,你应该知道,诸佛说法的因缘,是随顺众生的根基而说法。说法的内涵有两个,一个是「意」,一个是「趣」。「意」指的是权,善巧方便的一个法门。叫权法,善巧方便。「趣」,指的是实,真实,一个实法。这是它的究竟目标。换句话说,佛陀不管讲什么法,讲三皈的法门、五戒的法门、四谛十二因缘的法门,无量无边三昧陀罗尼的法门。每一个法门,它的「意」、「趣」,都是不可思议的,不是凡夫所能够理解。它的「权法」、「实法」都妙。所以智者大师讲《法妙莲华经》什么是妙法呢?权法妙,实法妙,两个都是妙。这段是总标,以下就把权、实二法的内涵讲出来。
「所以者何?」为什么意趣难解呢?
「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法华经】说,佛陀在成道的时候,那一念智慧跟真理相应的时候,佛陀并没有马上出定。佛陀在三七日当中都是入定的。入定以后,是等到释梵祈请,请转*轮。释提梵因跟大梵天王下降,请佛转*轮的时候,佛陀才出定。这个时候佛陀在干什么呢?【法华经】上说,佛陀一方面在自受用大般涅槃的境界,游于甚深法性三昧。佛陀自己去受用二空真如、寂静安乐的境界,自受用。一方面佛陀的大悲心,观察众生的根基应该怎么说法呢?假设把我自己内心觉悟的真理,直接的、毫无保留、全部的讲出来,有多少人能够接受呢?不能够接受的人,他们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了。经过佛陀思维以后,佛陀决定要遵循三世诸佛说法的轨则,为示时请,考虑众生的根基。以一佛乘,分别说三。就是说,虽然我觉悟的真理是如此的圆满,但是在说法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众生的根基,必须要施设很多的次第方便,让他慢慢进步,所以说佛陀以无数的方便,是这个意思。
【法华经】提出三个方便,因缘说、譬喻说、言词说。佛陀在演说真理的时候,主要讲真如。真如就是一个不变义。一个随缘义。佛陀演说真如的时候,一开始是用言词,语言文字。佛陀会说:什么是真如理呢?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从不变的角度来说,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虽然很多很多的妄想,但是这些妄想都是不真实的。从本性的观察,我们的内心还是寂灭相,这个是不能改变的。这样子的内心有什么作用呢?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这样的一种清净寂灭相,假设你去修六波罗蜜,发菩提心,他就能显现佛的功德,有随缘义。这个是用言词,用语言文字来表示真理。
或者是用譬喻,佛陀说:「真如理,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碍彼诸相发挥。」佛陀有时候用虚空,虚空它有不变,有随缘的意思。虚空随顺太阳的因缘而显现光明,它也随顺太阳下山的因缘显现黑暗,它也能够显现下雨天、阴天、晴天,各式各样的光线,光明都能够显现。但是虚空的本质还是一样不变。从虚空当中我们也能够了解真如的不变跟随缘的关系。这个就是用譬喻的方式。
或者是讲因缘,佛陀讲到他自己跟诸位大菩萨,过去在修习真如的过程,所遭遇的种种的境界,讲个人的因缘,或者是讲菩萨的因缘,讲一些小故事。佛陀说法的方便有三个,因缘、譬喻、言词,演说种种的法门,这个就是权。去接引众生的方便。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譬如说,我们刚开始不明白什么是空,这个道理我们不明白。龙树菩萨就告诉我们说,什么是空呢?「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从这两句话,我们知道什么是空。因为一切法是因缘生,假借因缘所生,换句话说,它没有独立不变的体性,如果有独立的体性,它就不必假借因缘,它自己能够生起。它要假借因缘,表示它随因缘而变化。譬如说,我是一个人,我是一个人这件事情不决定,因为我下辈子可能就不是一个人,我可能是个天,或者是到三恶道去了。就是说人的体性是不决定。我们从这句话就知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时候我们了解空,就是了解权。但是当我们跟空性真实相应的时候,心中是没有语言文字的,那是一个「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是个不可思议的境界。那个现量境界现前的时候,是没有语言文字的。譬如说,我们现在要从此岸到彼岸,要有船的接引,没有船谁也不能过去。但是你到彼岸的时候,就没有船。你到彼岸的时候,就不需要船。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去了解真理,很多很多的名言、语言文字的引导。但是跟真理相应的时候,心中是没有语言文字相的。心中是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的真实智慧才能够如实了解。
有一个禅师,他去见法眼文益禅师,看他的意思,他已经在山中修行很久了。他有一个境界,他希望请大善知识跟他印证,以心印心。他遇到法眼文益禅师的时候,他说:「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如何?」这个意境如何?禅师讲的都是内心的境界,他说我内心中,万里晴空,心中没有任何的乌云,那些乌云都被太阳给消灭掉,烦恼业障都被我消灭掉。我的内心万里晴空,内心的智慧就像一轮明月现前,你看我这个意境怎么样?法眼禅师是明眼人,就说:犹是阶下汉,你还没有到达山顶,还是阶下汉。当然古时候修行人很谦虚的,他马上跪下去说,请师接上阶。我还是阶下汉,请禅师引导我更进一步吧。如何突破呢?我现在碰到这个事,我不知如何突破,因为我觉得我已经到顶了。法眼禅师说:万里晴空,一轮明月,月落后在来相见。等到你那个月亮下去以后再来相见。这句话的意思。当然谁跟谁相见啦,就是说你的心中有所得啊,我们刚开始在对治烦恼的时候,修不净观、修无常观。观照要现前的时候,一定是随文入观,心中一定有文字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时我们的观照现前,我们的观照为什么会现前呢?因为有文字的引导。我们有佛陀法语的引导,以这样的法语来观察世间,如梦幻泡影,这时我们的智慧才能够现前。这时的观照就像月亮一样现前,就把妄想暂时停下来。但是犹是阶下汉。因为在唯识学上说,带相观空。还是夹带语言文字的相貌,真正的空性现前的时候,不能够有文字的,任运现前。所以说月落后再来相见,就是说你能对治的那个智慧,那个名言要消灭掉以后,才能够跟真理相应。带相观空的境界,当然过程是需要。你刚开始要依止这个船到彼岸,但是到彼岸以后,你那个船要丢掉。从佛陀的真实法义来说,法义的本身,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这句话懂吗?我们刚开始是靠语言文字,但是跟真理相应的时候,心中是离一切的戏论,没有语言文字。所以说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必须假借因缘、譬喻、言词,来理解佛法。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我们这样的理解只是一个方便,真实有一天跟法相应的时候,那是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这个是把佛陀的权法的「意」跟「趣」说出来了。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实」佛的真实道理是什么呢?以下把「实」讲出来。
「所以者何?」佛陀所说的真实道理是什么呢?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陀出世以后,这一生作了很多的事情,各式各样的神通,讲了很多很多的话。这一切的事情是为了一个大事因缘,才出现于世。当然佛陀出世,不是展现自己的神通,展现自己的能力,是为了众生得度的因缘而出世的。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佛陀是什么大事因缘才出世呢?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为了使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个大事因缘佛陀才出世的。佛的知见,相对的一个角度是众生的知见。「知见」这两个字是一个略说,我们心的作用是见闻嗅尝觉知,简单的说就是知跟见来作代表,其实开出来是见闻嗅尝觉知。当然佛陀的见闻嗅尝觉知,跟众生的见闻嗅尝觉知是不一样的。佛陀的见闻嗅尝觉知是跟真如相应,凡夫的见闻嗅尝觉知是跟无明相应。佛陀不管用种种的因缘、言词、譬喻,转变众生的知见为佛的知见,佛陀出世的因缘就是这个意思。这当中有四个次第,开、示、悟、入,四个次第。智者大师的【法华文句】解释,是一个菩萨的四个阶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我们刚开始了解佛法,就是在十住。「住」就是于实相理如实安住。刚开始学习佛法,当然是文思…
《佛法修学概要 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