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靠這語言文字的學習。「諸法從本來,常住寂滅相。」從文字當中去理解道理。十住位的菩薩,他對于法義,主要是信解,仰信真如,從仰信當中去理解真如。十住位的菩薩是要專修的,要息諸緣務。多分是修從假入空觀。就像小止觀的前方便,息諸緣務、持戒清淨、依止善知識、找一個寂靜的住所,衣餐具足,在法義當中好好的去忏悔業障,積集資糧,修止、修觀。使令這一念無明的心,慢慢、慢慢的安住下來。這叫「住」。
進一步「十行」。經過前面十個階位的安住以後,十住位的菩薩跟真如有點相應的時候,煩惱也淡薄了,自己的粗重煩惱也調伏了。這個時候他能體驗到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生起大悲心。「十行」就是大悲心生起利他的妙行。這時的菩薩就不是在佛堂用功,不完全是。他會撥一點時間,從空出假廣度衆生。所以叫做十行。他也能夠施設一些方便,或者是用講經的方式,或者蓋一個念佛堂,引導很多人來這個地方共修,用種種的善巧方便,使令衆生能慢慢、慢慢的悟入真理。十行有利他的妙行,不像前面的十住,完全是自受用,自己用功的境界。經過十行的福慧雙修以後,當然菩薩還會在進步,慢慢、慢慢他從曆練當中,從十行到十回向。
到「十回向」,他就能夠把前面利他的功德,作十回向。就是「回因向果」,把自己這些功德回向無上菩提,「我今發心不爲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他把他所有的功德,回向法界衆生,同成佛道。直接的趨向于佛道。我其他的那些小小的果報,我都不要。人天果報、二乘果報通通不是我要的。回因直接趨向于真實的果報,這約上求佛道。其次回自向他。他在修功德的時候,不只是自我莊嚴,他還考慮到無量無邊的有情,還在輪回當中,他們還在顛倒當中。他願意把他的功德回向法界衆生,早一點能夠破迷開悟。回自向他,把自己的功德回向法界衆生,隨順于下化衆生。前面的上求下化都是有爲的功德,最後回事向理,把所有有爲的功德回向不生不滅的理性。所以我們念所有功德以後就念一部【般若心經】,就是這個道理。把有爲功德回向無生的道理。這個菩薩他雖然還沒有跟真如理相應,但是他的功德經過這叁種回向以後,就跟中道相似相應。【楞嚴經】上說,十回向的菩薩。你去挖井,挖的很深很深,雖然還見不到水,但是已經見到水氣了,泥土已經濕濕的,水已經不遠了。不像剛開始挖的時候,幹幹的。現在泥土有濕氣了,水快要到了。雖然尚未見水,已有水氣。十回向的境界就是這樣。十回向到最後一念相應就是到十地。這個時候就真實的悟入真如法性。
爲什麼悟入真如法性用大地來作比喻呢?菩薩第一個他不動,這個大地它不動的。菩薩跟真如相應的時候,任何的順境跟逆境,你不能動搖他的菩提心,不能動搖。不像前面的十住,他的菩提心很脆弱。有人刺激他一下,他可能要退轉的。十地菩薩的菩提心像大地一樣,不能改變。地有不動義。其次大地有能生義。一切的草木,稻米、水果都是從大地生長出來起。比喻法身菩薩,他那一念清淨心,能生起很多很多的功德,來利益有情。我們凡夫的內心沒有功德。那一念菩薩的心,他一作意,他能使叁千大千世界,很多很多的功德出現。法身菩薩能夠蘊于無量的正法。在貧苦的人群當中,他一作意,珍寶就像下雨一樣送給衆生。他那一念心是不可思議的。譬如大地能夠生長萬物。以地來贊歎法身菩薩。所以說佛陀的出世,要使令衆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佛陀才出世的。佛陀好端端的在大般涅槃不是很好嗎?爲什麼要八相成道就是這個意思。
「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是因爲這個因緣才出世的。換句話說,佛陀會示現八相成道,是透過這一期的色身,能夠表達言詞、譬喻、因緣,使令衆生從這當中去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這一觀念我們分兩段來解釋,第一個講迷真起妄。第二個反妄歸真。
「迷真起妄」是說,「衆生識體,本自清淨,離諸塵染,本來自在,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本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差別。」我們每一個人心識的本體,我們不講作用。當然每一個人內心的情況各式各樣,有些人喜歡打坐,有些人喜歡拜佛,有些人喜歡持戒,有些人喜歡修定,有些人喜歡看書,喜歡修慧,各式各樣的差別。但是這都不是本來面目,先不談這些作用,先談本來的。就是我們本來是怎麼回事?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最初的情況是怎麼回事?我們內心當中本來的情況是本自清淨,離諸塵染。我們本來的面目是清淨的,沒有任何的塵染來染汙的,就像虛空一樣,本來清淨。第二個、本來自在,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自在指的是具足功德。兩種威神德用,第一個方便。第二個智慧。方便指的是後得智。智慧指的根本智。當然我們現在什麼功德都不具足,就是我們失去了本來面目。但是我們本來面目是自在的,我們想要去作各式各樣的事情就能夠成就,就是用這個自在力。第叁個、本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差別。我們這一念心,從本來的角度是平等的,你跟我平等,我跟你也平等;我跟佛陀也平等,佛陀跟我也平等,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經典當中,佛陀告訴我們,現前這一念明了的心性的本來面目是這樣子的。「本來清淨、本來自在、本來平等。」不幸的是,我們一念不覺以後,內心就有變化。看産生什麼變化?「由妄想故翻成煩惱,由妄想故翻成結業,由妄想故翻成生死。」當我們開始一念不覺有妄想以後,就有煩惱出現,各式各樣的煩惱。因爲每一個人的妄想不一樣,有些人貪煩惱重,有些人瞋煩惱重,有些人嫉妒心重,有些人高慢心重,各式各樣的煩惱就在心中活動起來。有煩惱一活動就有業力,就有結業,各式各樣的業力,或者是善業,或者是惡業。由這個業力就得果報,就在叁界得果報,或者是男人,或者是女人,或者天人,或者作叁惡道,各式各樣的果報。這個地方有很重要的消息,我們的修行到底在對治什麼?譬如我們今天作了很多的功課,拜佛、持咒、念經,乃至于作了很多的福報。這一切的功德,一念不覺開始有妄想以後,這一切的功德爲什麼做這件事情?這個地方就把我們無始劫病的根源找出來,爲什麼要修行?它所對治的是什麼?就是這一念妄想,因爲有妄想的緣故,才有煩惱結業生死。我們如果只看到這句話,不明白什麼是妄想,雖然我們一天到晚打妄想,但是我們還是不明白什麼是妄想。「妄」從名詞看,就是它不真實,這個想法是不真實的,虛妄的想法。妄想,唯識講的清楚。「妄想」唯識就是名言分別,就是我們心中的名言。舉個例子,我們很多很多的人同時看到榴連,每一個人的妄想就不一樣。過去跟榴連結下好因緣的人,他的心中就用好的名言來贊歎榴連,這個榴連味道也甜美,顔色也好看,各式各樣的。你心中打的妄想,你面對榴連以後,你去施設好的名言。過去跟榴連結惡緣的人,就不是這個想法。看到榴連,顔色也不好看,味道也不好,施設不好的名言來毀謗榴連,但是榴連還是榴連。我們心中很多的名言,我們對它的看法就不同,這個就是妄想。在舉一個例子,一個母親他有兩個兒子,她對小兒子內心特別歡喜,對大兒子內心不歡喜。一天母親去看大小兒子用功的情況,經過寮房的時候,看到大兒子看書的時候睡覺,睡覺的時候拿一本書。他就很生氣很生氣,當然心中就打很多妄想。看到小兒子的時候,打瞌睡,也拿一本書,他心中非常高興,內心也打很多妄想。先生回來,兩個兒子用功怎麼樣呢?母親說:老大真是沒有出息,怎麼說呢?老大一拿到書就打瞌睡。父親講,這個人糟糕了。沒有善根,一拿到書就打瞌睡。老二怎麼樣呢?老二非常好,老二睡覺的時候還拿著書本。你看他睡覺的時候還不忍心把書本放下來。我們看到一個人內心當中,他面對同樣的情況,他施設不同的名言。我們生命的業力就從這邊開始,爲什麼會有業力?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有妄想開始就有業力,行業。有業力就有行識,我們就會投胎,然後生老病死。這個就是妄想。所以剛開始我們透過自覺,透出我們心中的名言。剛開始是這樣,剛開始好的名言是有的,佛法的名言要保持。但是世間的名言一定要消滅的。當然名言也是很多,有些人厚道一點,他看到事情,也會有一些好話,這個人不錯啊!贊歎別人。有一些人比較刻薄,他安立的名言比較差,所以就會有不同的煩惱,不同的業力,不同的果報。爲什麼呢?這個人長的莊嚴,這個人長的醜陋,果報是由業力來的,業力是由煩惱來的,煩惱的後果是由你的妄想來的,就是你的名言。所以有時候靜下來,你看看你心中的話,你看到你的事情的時候,你心中講什麼話,你就知道你這個人個性是怎麼回事,是厚道,還是刻薄。也能夠知道你的果報是怎麼回事。所以這個名言是很厲害的。因爲一個人能夠發動思想行爲,是由妄想來的。施設名言,這個名言很厲害的。從佛法的角度來說,不思善、不思惡。正那麼時,如何是上座本來面目。就是說如果我們想超越生死,那善惡的名言都要停下來,那是更高的標准。有一位禅師去參訪雪峰禅師,他一去的時候,當然就頂禮禅師。雪峰禅師說:你從什麼地方來?他說:我從山下來。你從山下跑到山上很遠,你一路辛苦了。禅師就安慰他,你一路辛苦了。禅師說:仰慕道德,不憚辛勞。我仰慕你…
《佛法修學概要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