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学概要 二▪P4

  ..续本文上一页净,死后有九种不净,身体的膨胀、破裂、流出脓血、各式各样的不净。世间上的思想,你不断的去想它,你的思想就会有变化。这个思想的变化就是在讲这句话,「总摄魔界,动魔宫殿。」清净的法语,一进入你心中的时候,就把你无量劫来心中的烦恼,那个宫殿就动摇了。乃至于你内心的烦恼魔就开始怖畏,就开始归伏。就是透过智慧的圣觉,慢慢、慢慢能够调伏你心中的欲望。经典上说,有一个比丘,他淫欲心很重,重的非常厉害,他要把男根给切断。佛陀说:你这样是不对的,你要断的是你心中的烦恼,不是断那个男根。问题不在那个地方。所以佛陀的意思,烦恼的根源是来自于你内心的颠倒,这个只有用智慧的观察,看到诸法真实相,才能够使令烦恼熄灭。我们刚开始在法义上的受益是调伏,就是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

  

「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这地方是讲有断烦恼的力量,断惑证真。随着内心戒定慧的功力慢慢增长,就能够掴裂邪网,「掴」用手去拍击,邪知邪见就像蜘蛛网,很难解开的。我们透过佛法的思维,把蜘蛛网给消灭,主要是消灭我见的颠倒,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见惑断了以后,断思惑。烦恼就像灰尘的染污,像劳动一样的疲惫。堑指的是深坑。一个人生起欲望以后,往往是越陷越深的,欲的坑。这地方是讲断惑,断除烦恼的力量。

  

第三段讲宏护正法。

  

「严护法城,开阐城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当我们断除烦恼以后,这一方面,我们就有很多很多的经验,跟很多很多的智慧。这时我们会做两件事,第一个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我们对法义会更加深入的去思维,自受用,就像我们去保护我们这一念法城。把这个法门增加的广大,开阐城门。使令我们内心的污垢洗的更清净,更加的清白。这是第一个,在自受用上面会增长。第二个、我们会有慈悲心,在众生的颠倒世界,我虽然从法义当中得到了觉悟,得到了解脱。但是这个生命当中,还有很多很多如母的有情,他们还在颠倒当中,他们在痛苦当中,而他们又不知道痛苦是怎么来的,不能把痛苦的根源找出来,当然不能消灭。他们生生世世流转,根本没有离开痛苦的因缘,所以这个时候菩萨生起悲心。光融佛法,宣流正化。来到众生的世界,就从山上走到人间,建立一个念佛道场,建立讲堂,有各式各样的因缘,把他自己修行的心得,透过语言文字,传递到众生的心中去。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前面两段主要是在山中的自利,第三段是利他。这三段是赞叹我们学习佛法所得到智慧的功德。

  

第二小段是讲福报,「入国分卫,获诸丰膳。贮功德,示福田。」佛陀来到人间,除了说法度众生以外,他还入国分卫。分卫就是乞食。佛陀本身是不从事生产,为什么?因为从乞食当中让众生种福田。获诸丰膳,贮功德,示福田。佛陀无量劫来,修习种种的波罗蜜,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他内心当中有种种波罗蜜的功德,当众生把饮食布施给佛陀的时候,众生也能够种福田。阿育王,是佛陀灭度一百年后的一个转轮圣王,统领整个古印度。阿育王怎么有这样的福报呢?就是过去生跟释迦牟尼佛同一个时代,佛陀跟阿难尊者去扥钵的时候,阿育王是个小孩子,在沙滩上玩堆泥沙的游戏。正当佛陀跟阿难尊者经过的时候,阿育王跟他旁边的同伴说,这个人长的很庄严,我们应该供养他。就到城堡去,拿着沙作的珍宝,结果他太矮了,他的同伴就趴下去做他的椅子一样,踩在这个小孩子上,就把泥土供养佛陀。本来阿难尊者要制止的,佛陀说不能制止。他是以善心供养。就把阿难尊者拨开。用钵去接受这个孩子的供养。供养以后,跟阿难尊者说,这个泥土拿回去,到寮房里面土地有一个破洞,把这个地方填平。这个时候佛陀也预言,这个小孩在我灭度后一百年,在印度以转轮圣王出世,而且护持我的正法,经典上有记载。所以在经典上说,我们能够供养一个真实的佛陀,不要讲佛像,遇到一个真实的佛陀,就不得了。因为佛陀是十法界最殊胜的福田,所以这个田特别肥沃。你用小小的种子,他就栽出很多的水果。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天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去了九十天。这个时候佛弟子受不了了,太久没看到佛陀,大家心不安。优填王就说,我过去经常看到佛陀,现在没看到佛陀,心情就不好,坐也不对,吃饭也不对,睡觉也不对。就找一个画师来,请阿罗汉带这位画师到忉利天去看佛陀的相状,把佛陀的相状画出来。画出来以后,就拿到人间,用泥土作出一个相状,供养起来。起欢喜心,每天礼拜供养。佛陀九旬为母亲说法以后,报父母恩以后就来到人间。人间的佛教徒、阿罗汉、弟子就去迎接佛陀。这个泥土作的佛像也去迎接佛陀。佛陀看到这个泥土以后就跟他授记说,你永留人间,作众生福田。这意思是说,佛陀虽然灭度,但是留下了佛像。也留下舍利子,但是舍利子有限,大部份到龙宫去了,大部份被龙王保存去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佛像,不管是泥土的、玻璃纤维的画像作我们的福田。我们修行菩萨道,一个是智慧,一个是福德。两足尊,两只脚,缺一个脚都不能活动的。我们看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主要都是在修福报的,当然这当中有皈依的意思。这三个的所观境主要是如来。礼拜、赞叹,赞叹包括称礼,第三个供养。所缘境都是佛,佛的境界。不管是佛像,纸作的,泥土作的,但是修福报是不够的。福报以后开始忏悔、随喜、灭罪。灭罪以后,后面就修智慧,请佛住世,请转*轮,正式修智慧。请善知识住世,来为我们说法,增长我们心中的智慧。有了福德智慧以后,开始起大悲心,恒顺众生。恒顺众生的根基,为他说法,成就利他的功德,前面是自利的功德。不管修福、修慧,成就自身的功德。恒顺众生是利他的功德。最后把自利利他的功德,我不求自受用,普皆回向,回向法界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真如佛性,三种回向。十大愿王是一个很明确的菩萨道的次第,来到佛门当中先拜佛,称念佛的名号,供养佛陀,一方面灭罪,一方面修福。慢慢,慢慢听闻佛法,调伏烦恼,然后广度众生,最后回向无上菩提,回向真如法性,回向法界众生。佛陀的出世也是这样的道理,一开始用身业的神通,用口业的说法,使令众生增长智能。佛陀也到处乞食,使令众生在礼拜佛陀的时候、赞叹佛陀的时候、供养佛陀的时候,成就种种的福报,这也是佛陀出世的一个因缘。假设佛陀不出世,我们现在就没有佛像好拜,我们就没办法去成就福报。所以我们今天有佛像好拜,是感谢佛陀的出世,是这个因缘。这是讲到佛陀出世,成就我们智慧跟福报两种功德。

  

最后一段,讲到佛陀度化众生的善巧,有四个次第。

  

「欲宣法,示欣笑。」佛陀对于善根未成熟的众生,佛陀是不呵责的,用摄受。佛陀想说法之前,先露微笑,一种慈悲的包容摄受。我们看佛陀早期的经典,【阿含经】都是讲种种的法语来赞叹这些修行人,慢慢,慢慢这些人善根成熟了,跟佛陀也结下善的因缘,佛陀开始破恶。「以诸法药,救疗三苦。」佛陀为众生开药,良药苦口利于病。虽然这个药是苦的,但是它能够治病,救疗我们苦苦、坏苦、行苦的病。因为众生跟佛陀已经结下了善因缘,众生在吃药的时候,正法跟烦恼一接触的时候,真妄交攻,矛盾跟苦恼的境界,因为他之前跟佛陀已经结下了信心跟好因缘,所以他能够承受。慢慢、慢慢,终于功不唐捐,「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慢慢、慢慢,烦恼消灭了,内心圣道的真实义成就了,乃

  

至于成就种种波罗蜜的功德,最后善根成熟以后,佛陀就为他授记「授菩萨记,成等正觉。」这个人经过几劫以后要成佛的,佛的名号是什么?国土的名称是什么?他的眷属是什么什么?为他授记成佛。

  

转*轮,「轮」有运载的意思。过去轮子有牛或马拉的轮。今天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去,怎么办呢?要坐车轮。这个地方指的是内心的改变。我还没有学佛之前,内心是颠倒的、烦恼的、是罪业的、是黑暗的,但是从佛法的角度,这是无自性的,都可以改变。我们开始接受佛法以后,透过礼拜、赞叹、供养、灭罪,然后再听闻佛法,慢慢、慢慢就能够从前面的痛苦烦恼转变成清净安乐。法能够运载你从痛苦的此岸到达安乐的彼岸,叫做轮。轮是一种譬喻,譬喻前面法的功能。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讲三皈依。他说:「虽然我们所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但事实上正式所皈依是法宝。」为什么呢?他讲出一个道理。「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将己德致于与,惟为说法利解脱。」佛陀出世,使令众生离苦得乐,他采取的办法,「佛非水洗众生罪。佛陀不是用水把你心中的罪洗掉,佛陀没办法的。亦非手拔有情苦。不是佛陀的手伸到你的心中,把我心中不安,把我的痛苦拔掉,佛陀不是用手把你心中的痛苦拔掉。因为罪业痛苦都是你心中自己生起的,「罪从心起将心忏」,也不是把功德送给你,怎么办呢?佛陀出世是做什么事情呢?惟为说法利解脱。佛陀就是开显很多很多的法药,你的内心当真去受持这个法药以后,就把心中的惑业苦给消灭了。所以说佛的目的就是,惟为说法利解脱。不管是佛宝,不管是僧宝,主要是宏扬佛法。宗大师的意思,我们事实上所皈依的是法宝。因为佛陀的出世主要是宣扬佛法,僧团的住世也是宣扬正法,续佛慧命。我们看八相成道,佛陀出世到成道以后,其实佛陀就做这件事情,转*轮,然后就入涅槃。当然这当中有很多的善巧,有时候用神通,有各式各样的因缘。重点就是要把这个法,不管用种种的方便,就是要放到你的心中去,就是这个目的。

  

八、入涅槃相。「经云:『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

  

分两段,第一段是说佛陀的涅槃。第二段是讲他的功德。「示现灭度,拯济无极。」佛陀三十岁成道,八十岁入涅槃,佛陀弘法五十年。到八十岁的时候,他示现病痛。这时魔王波旬就出现,就请佛入灭。魔王说:「佛陀,你刚成道的时候,我就请您入灭。你当时说,我还有很多众生没有度,现在你度了五十年了,众生都度了,你应该入灭。」佛陀说:「止!止!莫须说,我自知其时。」我知道我入灭的时间,你不要再说下去。魔王就离开。离开以后,阿难尊者侍者就进来,佛陀就提醒阿难尊者说:「得四神足者,得住世一劫。佛已得四神足。」佛陀意思说,一个人如果得到四神足,四禅八定。他靠禅定的摄持,他的色身能够维持一劫不坏,而佛陀已经成就四神足。用这样子的话来暗示阿难尊者,你要赶紧请佛住世。那个时候阿难尊者被魔王所摄,用魔术把阿难尊者摄住,阿难尊者就没有回答。没多久,魔王有出现,请佛陀入灭。佛陀又说:「止!止!莫须说,我自知其时。」佛陀又再一次把这句话告诉阿难,阿难又没有请佛住世。如是的三说,阿难尊者都是被魔王所摄,都没有请佛住世。最后一次魔王再出现,佛陀就说:「我三个月后就入灭。」因缘已经成熟。其可度者,皆悉已度,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悉已留下得度的因缘。我把这些法语留下来。这个地方就是佛陀在众生没有祈请的情况之下,当然这地方也包括了,事实上因缘是成熟了。魔王在佛在世的时候,佛陀并没有降服,魔王只是恐怖。魔王被降服是被优婆趜多尊者降服,才正式皈依三宝。佛为什么不降服魔王?这当中有一个道理,因为佛是圆满的,佛陀不能有对待的心,我是佛,你是魔王,没有这回事情。阿罗汉可以,阿罗汉容许有对待心,他还有法执。所以说佛的降魔,是采取一种包容的方式。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波旬有很多,有很多六欲天,有很多的魔王,这也是可能。

  

「消除诸漏,植众德本。」佛陀灭度对众生有什么好处呢?第一个、消除诸漏。第二个、植众德本。一个破恶,一个生善。【法华经】说,假设佛陀长久住世,佛陀是做得到的。但是佛陀不这样做。因为佛陀长久住世,使令众生产生轻慢之心。怕什么?佛陀经常住世,我不修行也无所谓。

  

在【法华经】讲一个譬喻说一个良医,医术很高明。这几个儿子整天去外面玩,在外面吃东西,不小心吃到毒药,就中毒了。中毒以后就迷迷糊糊的,颠倒了。他的父亲就说,你们这些都中毒了,赶快吃我的药。我的药都很好吃的,吃下去保证把这个病治好。儿子心里想,不急嘛!反正父亲经常在,不急着吃药。这良医想,这件事情不是办法,拖下去不是办法。有一天就把所有的儿子全部召集来,他说:「我现在年纪大了,想到隔壁国游玩。你们每一个人的病,我都给你包好了药,这个人吃什么药,那个人吃什么药,都给你包好了。你们留在身边,想吃药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打开吃药。」交代以后,就离开这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去了。到邻国去以后,就派一个使者回家报信,你父亲死在其他国家。这儿子一听,恐怖。我们过去是依附父亲而安住的,现在父亲走了,这怎么办呢?赶快把身上的药拿起来吃下去,吃下去,每一个人病好。病好以后,佛陀又回来说,病都好了,果然我这个方法有效。佛陀虽然没有灭度,佛陀示现灭度。因为佛陀不示现灭度,长久住世,使令众生生轻慢心。佛陀示现灭度,使令众生对于佛法生起渴仰精进之心。他就会努力的修学佛法,看到佛陀没有住世了,他就会想办法精进。这是佛陀示现灭度的一个理由。消除诸漏。消灭我们的轻慢心。植众德本。生起渴仰精进之心。使令我们努力的修学佛法,得到利益。因为我们正式所皈依的是法。

  

  

《佛法修学概要 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